1.匡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匡的词语解释_匡是什么意思?

2.孥戮的意思孥戮的意思是什么

3.《潜夫论》卷15班禄诗解1蒙利被德诛暴除害制礼法度贵贱有别

4.与正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5.《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3)

6.颜师古详细资料大全

7._谬的解释 _谬的解释是什么

匡谬正俗_匡谬正俗读音

管维的引证解释是:⒈亦作“_维”。斗枢,古人指天宇所据以运转的枢纽。今本《楚辞·天问》作“斡维”。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_足依据?”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楚辞·天问》:“_维焉_,天极焉加。”。

管维的引证解释是:⒈亦作“_维”。斗枢,古人指天宇所据以运转的枢纽。今本《楚辞·天问》作“斡维”。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_足依据?”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楚辞·天问》:“_维焉_,天极焉加。”。拼音是:guǎnwéi。结构是:管(上下结构)维(左右结构)。注音是:ㄍㄨㄢˇㄨㄟ_。

管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亦作"管维"。2.斗枢_古人指天宇所据以运转的枢纽。

二、网络解释

管维(古代人物)管维,亦作“_维”。斗枢,古人指天宇所据以运转的枢纽。

关于管维的成语

进退维艰骑鹤维扬举步维艰革旧维新咸与维新创业维艰口诵心维

关于管维的词语

国之四维创业维艰其命维新物力维艰革旧维新口诵心维进退维艰进退维亟进退维谷骑鹤维扬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管维的详细信息

匡的组词大全(约50个) 匡的词语解释_匡是什么意思?

苟合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随便地发生男女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解做:不正当的结合(指男女间)。

马虎、随便与不正当意思其实并不相同,苟字本身没有不正当的意思。不过就自古而来的道德观点看,性关系上的随便就是不正当的。如《匡谬正俗》上解释“苟且”一词时说:“苟者,偷合之称。所以行为廉隅,不存德义,谓之苟且。”而且“苛”字及“苛且”一词也因此带有相关的贬义。

《高级汉语词典》则释为:男女间非婚姻的性关系。

这个解释其实并不大好。因为可以说苟合都是非婚姻性关系,但不能说非婚姻性关系都算是苟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更多关于圣经中的苟合是什么意思,进入:s://.abcgonglue/ask/1a2965161582251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孥戮的意思孥戮的意思是什么

匡的拼音 匡的解释 匡是什么意思

1、匡字的拼音是kuāng ; 2、 匡字的解释:(1)(动)〈书〉纠正:~正|~谬。(2)(动)〈书〉帮助;救:~助。(3)(动)〈方〉估计:~计|~算。(4)(动)料(5)(动)(多见于早期白话):不~。(6)(动)(Kuānɡ)姓。

精选部分匡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匡正造句:这些人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他们去北京和其它省会城市寻求匡正

这些人的投诉包括非法强占土地

*** 腐败

警察的虐待。

解释:纠正;改正。

2、匡时济俗造句: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建构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

典故: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有关匡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匡的组词 匡怎么组词 匡的多音字组词 匡字组词

中匡、顷匡、匡直、匡俗、匡庐、匡益、匡拂、匡定、匡山、匡相、匡导、匡廓、匡君、匡立、匡困、匡惧、匡励、匡居、匡矫、匡纠、匡谏、匡教、匡继、匡计、靖匡、矫匡、匡拯、匡神、匡革、匡弼、匡阜、匡算、匡饬、匡霸、匡佑、不匡、畏匡、扶匡、戴匡、匡宋、匡赞、匡翊、匡剌、匡复、匡世、匡奉、匡卫、匡扶、匡持、匡辅、匡国、匡谬、匡掖、匡咏、匡岳、匡助、匡尧、匡佐、匡御、匡正、匡邪、眼匡、壹匡、一匡、匡攘、墙匡、匡子、匡政、匡谷、匡备、匡围、匡襄、匡郭、匡士、匡改、匡饰、匡维、匡振、匡宁、匡翼、匡危、匡率、匡运、匡壁、匡过、匡肃、匡难、匡当、匡补、匡人、匡合、匡诤、匡言、匡时、匡制、匡岭、匡护、匡敕、匡恶、匡鼎、匡裨、匡坐、匡床、匡规、匡戾、匡浪、匡汲、匡济、匡救、匡建、谁匡、维匡、蟹匡、跛匡、弼匡、三匡栏、匡庐图、匡俗山、匡乱反正、匡其不逮、匡谬正俗、匡正纲纪、匡国济时、匡鼎解颐、蚕绩蟹匡、析疑匡谬、一匡九合、一匡天下、匡时济俗、将顺匡救、九合一匡、济世匡时、匡救弥缝、匡时济世、匡合之功、匡衡凿壁、匡俗济时、顺美匡恶、杨虎围匡

《潜夫论》卷15班禄诗解1蒙利被德诛暴除害制礼法度贵贱有别

孥戮的词语解释是:诛及子孙。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多用为杀戮之意。

孥戮的词语解释是:诛及子孙。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多用为杀戮之意拼音是:núlù结构是:孥(上下结构)戮(左右结构)注音是:ㄋㄨ_ㄌㄨ_。

孥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诛及子孙。引《书·甘誓》:“予则孥戮汝。”孔传:“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耻累也。”⒉说或作奴隶,或加杀戮。引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二:“按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⒊多用为杀戮之意。引《后汉书·张纲传》:“既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旧唐书·李全略传》:“全略忌而杀之,仍孥戮其属。”《新唐书》作“族其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且首从差一等耳,今首已孥戮,而从者皆不问,主上能不以吾辈庇_人乎?”

二、国语词典

杀戮及于子孙。

三、网络解释

孥戮孥戮是词语,意思是诛及子孙。是夏商时期的一种法外酷刑。

关于孥戮的诗句

余殃尽孥戮鲛人泣下甘孥戮曰予不孥戮尔

关于孥戮的成语

殚谋戮力明刑不戮天地诛戮齐心戮力引颈受戮罪人不孥天之戮民骈首就戮戮力壹心协心戮力

关于孥戮的词语

协心戮力杜邮之戮引颈受戮骈首就戮天地诛戮天之戮民束手受戮同心戮力明刑不戮罪不及孥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孥戮的详细信息

与正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 潜夫论 》卷 15班禄 诗解 1 蒙利被德诛暴除害 制礼法度贵贱有别

题文诗:

太古之时 , 烝黎初载 , 未有上下 , 而自顺序 ,

天未事焉 , 君未设焉 . 后稍矫虔 , 或相陵虐 ,

侵渔不止 , 为萌巨害 . 如此 是 故, 天命圣人 ,

使司牧之 , 使不失性 , 四海蒙利 , 莫不被德 ,

恭俭 奉戴 , 谓之天子 . 真情牧民. 故天立君 ,

非私此人 , 以役民 也, 盖以诛暴 , 除害 以 利 ,

黎元是以 , 人谋鬼谋 , 能者处之 . 诗 经有 云 :

皇矣上帝 , 临下 有 赫 , 监观四方 , 求民之 瘼 ,

惟 此 二国 , 其政不获 , 惟 彼 四国 , 爰究爰度 ,

上帝 稽 之 , 憎其式 廓, 乃 眷 西顾 , 此惟与 宅.

盖此言也 , 言夏殷政 , 不得乃用 , 奢夸 阔 人,

上帝憎之 , 更求 能知, 民瘼圣人 , 天下四国 ,

与究度而 , 使居之也 . 前 招 良人 , 疾 奢夸人,

无纪极乃 , 惟度法象 , 明着礼秩 , 为 修 宪艺 ,

悬 之无穷 . 故 左 传曰 : 制礼上物 , 不过十二 ,

天之道也 . 是以先圣 , 籍田有制 , 供神有度 ,

奉己有节 , 礼贤有数 , 上下大小 , 贵贱亲疏 ,

皆有等威 , 阶级衰杀 , 各足禄其 , 爵位公私 ,

达其等级 , 礼 义 德 行, 尊卑有序,各得其宜.

原文

太古之时〔 2 〕,烝黎初载〔 3 〕,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后稍矫虔〔 4 〕,或相陵虐〔 5 〕,侵渔不止〔 6 〕,为萌巨害〔 7 〕。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 8 〕,四海蒙利〔 9 〕,莫不被德〔 10 〕,佥共奉戴,谓之天子〔 11 〕。

注释

〔1〕○铎按:孟子万章下篇:“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赵注:“班,列也。”训本方言。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今周礼地官司禄阙其职,而孟子答北宫锜问,已谓其详不可得闻,及汉孝文时,始命博士诸生集传记以为王制。此篇说班禄本之。然王制与孟子有不合者,则以其书后出,而诸儒又复有损益也。自当以孟子为正。〔2〕礼记郊特牲郑注:“唐、虞以上曰太古。”〔3〕汉书司马相如传云:“觉寤黎烝”,颜师古注:“黎烝,众庶也。”“烝黎”与“黎烝”同。蔡中郎集陈留太守胡公碑铭亦云:“悠悠蒸黎。”艺文类聚十一引此文“烝”作“兆”。“兆黎”见上篇。诗大明云:“文王初载”,毛传:“载,识。”按此文“初载”?,即尔雅释诂“初、哉”,并取始义。载、哉古字通。〔4〕书吕刑云:“夺攘矫虔。”“后稍”类聚作“末后”。(矫虔:敲诈掠夺)〔5〕襄十八年左传云:“陵虐神主”,杜注:“神主,民也。”〔6〕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诏曰:“侵渔百姓”,颜师古注:“渔者,若言渔猎也。”〔7〕吕氏春秋高义篇高诱注:“萌,民也。”按“萌”为“甿”之借,说文云:“民,众萌也。氓,民也。读若盲。”新书大政下篇云:“民之为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汉书楚元王传刘向疏云:“民萌何以劝勉”,颜师古注:‘“萌”与“甿”同。’陈胜项借传赞云:“甿隶之人”,如淳曰:“甿,古文萌字。萌,民也。”〔8〕襄十四年左传:‘师旷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使不”类聚作“勿令”。〔9〕汉书食货志云:“百姓蒙利。”〔10〕“莫不”类聚作“草木”。按淮南子泛论训云:“禽兽草木,莫不被其泽。”〔11〕“佥共”类聚作“ 恭俭 ”,误。说文云:“捡,拱也。拱,敛手也。”二字连文,“佥共”即“捡拱”省文。襄廿五年左传:‘子产云:“奉戴厉公。”’杜注:‘“奉戴”犹“奉事”。’文十八年传云:“同心戴舜,以为天子。”新书威不信篇云:“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按管子君臣下篇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此文意与彼同。○铎按:说文:“佥,皆也。”礼记内则注:‘“共”犹“皆”也。’佥共奉戴,言四海之民皆奉戴之也。笺以为“捡拱”,非。

原文

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 1 〕。是以人谋鬼谋,能者处之〔 2 〕。诗云:“皇矣上帝!临下以〔 3 〕赫。监观四方,求民之瘼〔 4 〕。惟此二国,其政不获。惟此〔 5 〕四国,爰究爰度。上帝指之〔 6 〕,憎其式恶〔 7 〕。乃睠〔 8 〕西顾,此惟与度〔 9 〕。”盖此言也,言夏、殷二国之政不得,乃用奢夸廓大〔 10 〕,上帝憎之,更求民之瘼圣人〔 11 〕,与天下四国究度而使居之也。

注释

〔1〕荀子大略篇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淮南子兵略训云:“所为立君者,以禁暴讨乱也。”又云:“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汉书严安传云:“兴利除害,诛暴禁邪。”萧望之后育传云:“其于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谷永传云:“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按严安传云:“元元黎民。”“黎元”即“元元黎民”也。史记文帝纪索隐引姚察云:‘古者谓人云“善人”也,因“善”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铎按:“以役民”疑当在“立君”下。〔2〕注见思贤篇。

易系辞下传。(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王弼注: 人谋,况议於众以定失得也;鬼谋,况寄卜筮以考吉凶也。不役思虑,而失得自明;不劳探讨,而吉凶自著。类万物之情,通幽深之故,故百姓与能,乐推而不厌也。  [疏]正义曰:谓圣人欲举事之时,先与人众谋图以定得失,又卜筮於鬼神以考其吉凶,是与鬼为谋也。圣人既先与人谋鬼神谋,不烦思虑与探讨,自然能类万物之情,能通幽深之理,是其能也,则天下百姓,亲与能人,乐推为王也。自此巳上,论易道之大,圣人法之而行。)(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译文: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皇:光辉、伟大。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著。莫:通“瘼”,疾苦。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四国:天下四方。爰:就。究:研究。度(duó):图谋。耆:读为“稽”,考察。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3〕“以”今诗作“有”。○李富孙诗经异文释云:‘桓七年左传“有信有义”四句,论衡诘术皆引作“以”,义并通。’○铎按:有,助词,作“以”盖声之误。或谓“有”犹“以”,非。〔4〕“瘼”今诗作“莫”。蔡中郎集和熹邓后谥议云:“参图考表,求人之瘼。”蜀志马超传云:“兼董万里,求民之瘼。”晋书武帝纪云:“皇天鉴下,求人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盖本三家诗。此文当本作“瘼”,后人或据毛诗改之。孙侍御云:‘文选齐安陆昭王碑文云:“虑深求瘼”,李善注云:“诗:求民之莫。班固汉书引诗而为此瘼,尔雅曰:瘼,病也。”今汉书叙传亦作“莫”,颜师古训“莫”为“定”,与毛、郑同,宋书符瑞志引汉书作“瘼”。’○铎按:马瑞辰亦谓匡谬正俗“不知民瘼”,义本三家诗。“瘼”盖今“毛病”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五云:‘王符用鲁诗,引诗当同蔡邕作“瘼”字,下文“更求民之瘼”,可证也。’〔5〕“此”今作“彼”。○文四年左传引诗彼、此二字互易。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云:‘潜夫论引诗上下皆作“惟此”,疑原本上句作“惟彼”,与左传同,后人依毛改“彼”作“此”耳。’马瑞辰曰:“彼、此盖随言之,非有异义。”○铎按:“此”字重复无理,或当依左传。〔6〕“指”今作“耆”。按诗正月:“有皇上帝,伊谁云憎。”郑笺云:“欲天指害其所憎而已。”所用诗与此同。○铎按:指、耆同从旨声,故得通用。马瑞辰曰:‘玉篇:“耆,怒诃也。”广雅释言:“指,斥也。”“指斥”亦怒责之义。’胡承珙毛诗后笺云:‘“耆”疑即“指”之借字。“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是“指”有恶义。’〔7〕“恶”今作“廓”。○铎按:陈乔枞云:‘“恶”字乃“廓”之误,下文云:“乃用奢夸廓人,上帝憎之”,是潜夫论引诗文本作“式廓”也。’邹汉勋读书偶识卷三说略同。〔8〕“睠”今作“ 眷 ”,释文云:‘本又作“睠”。’○铎按:眷、睠同字。初学记一、北堂书钞四、文选长杨赋注、头陀寺碑注引诗并作“睠”。〔9〕“度”今作“宅”。论衡初禀篇亦作“度”。汉书韦玄成传注臣瓒曰:“按古文宅、度同。”○臧琳经义杂记云:‘古文尚书“宅”字,两汉人所引皆作“度”。然以“宅”为“度”者,今文形声之误。毛诗为古文,凡“宅居”字皆作“宅”,“度谋”字皆作“度”。’○铎按:此引诗正是今文,故“宅”作“度”。〔10〕○铎按:程本作“奢夸廓人”。○邹汉勋云:‘奢夸者为廓人。今世俗尚有“廓人”之语,其由来久矣。潜夫所举,殆三家诗说也。’○铎按:“奢夸廓”,犹潜叹篇“幽隐囚人”,皆以三同义词为定语。“廓人”即“阔人”,新方言释言:“今谓人奢泰为阔绰”,“阔人”谓阔绰之人也。叔子此解虽臆创,然核之辞例语义皆合,自不得以悖于雅训而弃之。〔11〕○铎按:邹氏读“更求民之瘼圣人”七字为句,云:‘语不顺,殆是“更求知民瘼之圣人”,倒夺而如此。’

原文

前哲良人〔 1 〕,疾 ( 奢夸廓 ) 〔 2 〕无纪极也〔 3 〕,乃惟度法象,〔 4 〕明着礼秩〔 5 〕,为优〔 6 〕宪艺,县之无穷〔 7 〕。故传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道也〔 8 〕。”是以先圣籍田有制,〔 9 〕供神有度〔 10 〕,奉己有节〔 11 〕,礼贤有数,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 12 〕,各足禄其爵位〔 13 〕,公私达其等级,礼行德义〔 14 〕。 注释

〔1〕“哲”旧作“招”。成八年左传云:“赖前哲以免也。”诗黄鸟云:“歼我良人。”〔2〕空格程本作“奢夸廓”三字。○铎按:此承上文“奢夸廓人”,言前哲疾其无纪极,故为之制法修宪,文义甚明,程本是也。〔3〕文十八年左传云:“聚敛积实,不知纪极。”(终极;限度)〔4〕周礼太宰:“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铎按:此言取法于天,非悬法于象魏之谓。〔5〕庄八年左传云:“衣服礼秩如适。”○铎按:“秩”与“■”同,说文:“■,爵之次弟也。”〔6〕“优”疑“修”。〔7〕文六年左传云:“陈之艺极”,杜注:“艺,准也。”汉书萧望之传云:“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铎按:尔雅释诂:“宪,法也。”“宪艺”犹“法则”。〔8〕哀七年左传,“天之道”作“天之大数”。○铎按:广雅释言:“数,术也。”吴语:“道将不行”,韦注:“道,术也。”是数、道同义,此引以意易之。〔9〕礼记祭义云:“天子为借千亩,诸侯为借百亩。”〔10〕周语:‘襄王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昭七年左传云:“上所以共神也。”〔11〕毛诗鸳鸯序云:“思古明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焉。”〔12〕宣十二年左传云:“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杜注:“威仪有等差。”桓二年传云:“皆有等衰”,杜注:“衰,杀也。”礼记月令云:“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13〕“禄”当作“保”,慎微篇亦误“保”为“禄”。孝经云:“保其禄位。”〔14〕文有脱误。成二年左传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杜注:“车服所以表尊卑,尊卑有礼,各得其宜。”此文大意盖与传同。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3)

一本正经、

拨乱反正、

风华正茂、

正儿八经、

正襟危坐、

义正词严、

名正言顺、

改邪归正、

上梁不正下梁歪、

言归正传、

明媒正娶、

正人君子、

歪打正着、

就地正法、

字正腔圆、

正气凛然、

名不正,言不顺、

堂堂正正、

正大光明、

正色敢言、

心正气和、

堂皇正大、

恶直丑正、

正理平治、

正色直绳、

正经八百、

平头正脸、

明正典刑、

不务正业

就正有道、

禁暴正乱、

正道坦途、

正正当当、

正中下怀、

守文持正、

正法直度、

正色立朝、

一身正气、

革命反正、

聪明正直、

作古正经、

正身明法、

心闲体正、

理正词直、

正本清源、

芒寒色正、

归正首丘、

正色厉声、

正直无阿、

明公正道、

清廉正直、

忠果正直、

不当不正、

大中至正、

来日正长、

正点背画、

正正经经、

严气正性

平心持正、

降邪从正、

正谏不讳、

正直无私、

谲而不正、

胸中正,眸子瞭、

持正不挠、

正声雅音、

正直公平、

一板正经、

直言正色、

大公至正、

正言厉颜、

神清气正、

正容亢色、

侃然正色、

正本溯源、

归邪返正、

黜邪崇正、

刚正不阿、

方正不苟、

邪不压正、

正视绳行、

危言正色、

中正无私、

必也正名、

回邪入正、

正身率下、

守正不移

枉己正人、

正己守道、

量凿正枘、

诚心正意、

贤良方正、

正言若反、

纯正无邪、

正道直行、

正其谊不谋其利、

圭端臬正、

正正之旗、

正法眼藏、

矫枉过正、

心正笔正、

正名定分、

正儿巴经、

正中其怀、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清正廉明、

舍正从邪、

正始之音、

正大高明、

正心诚意、

匡谬正俗、

寿终正寝、

舍邪归正、

端人正士、

不正之风、

蒙以养正

正襟安坐、

验明正身、

扶正祛邪、

中正无邪、

浩然正气、

党邪陷正、

辞顺理正、

正头香主、

正经八摆、

方正之士、

正身清心、

义正言辞、

正复为奇、

反邪归正、

安宅正路、

执正持平、

正正气气、

匡正纲纪、

官清法正、

正冠李下、

清原正本、

公平正直

纯正无邪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聪明正直 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持正不阿 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词言义正 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词正理直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作古正经 犹言一本正经。

义正辞约 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义正词严 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字正腔圆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直言正色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直言正论 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正谏 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正言厉颜 话语严正,表情严肃。同“正言厉色”。

正色危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正言不讳 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正色厉声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正视绳行 谓言行正直。

正色敢言 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正容亢色 谓神色严肃。

正中己怀 正合自己的心意。同“正中下怀”。

正气凛然 正气:刚正之气。凛然:可敬畏的样子。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

正声雅音 纯正优雅的音乐。

正直无邪 公正而无私心。

正明公道 指正大光明。

正身清心 端正自己的言行,清静内心。比喻修身养性。

正正堂堂 本指正正的旗号,堂堂的阵容。现形容正大光明。

正名定分 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

正身明法 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正正气气 正派。

正经八本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同“正经八百”。

正身率下 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

正正经经 ①严肃而认真。②形容正大光明。

正经八板 正经的,严肃认真的。同“正经八百”。

正色直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正言直谏 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正经八百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

正色直绳 指严正执法。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正冠纳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正冠李下 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正法直度 度:标准。严正法律,统一标准。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正儿巴经 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真正的;确实的。亦作“正儿八经”。亦作“正摆”。

正大堂煌 犹言堂堂正正。亦作“正大堂皇”。

正大堂皇 犹言堂堂正正。同“正大堂煌”。

正本澄源 犹正本清源。

义正辞严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正大光明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正本清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正中下怀 正合自己的心意。

正直无私 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颜师古详细资料大全

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叹服。寻加通直郎、散骑常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

 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

 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与撰《五礼》成,进爵为子。又为太子承乾注班固《汉书》上之,赐物二百段、良马一,时人谓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

 帝将有事泰山,诏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师古奏:"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十一年,于时诸儒谓为适中。"于是以付有司,多从其说。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其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永徽三年,子扬廷为符玺郎,表上师古所撰《匡谬正俗》八篇。

 初,思鲁与妻不相宜,师古苦谏,父不听,情有所隔,故帝及之。

 师古弟相时,字睿,亦以学闻。为天策府参军事。贞观中,累迁谏议大夫,有争臣风。转礼部侍郎。羸瘠多病。"师古死,不胜哀而卒。

 师古叔游秦,武德初,累迁廉州刺史,封临沂县男。时刘黑闼初平,人多,比游秦至,礼让大行,邑里歌之,高祖下玺书奖劳。终郓州刺史。撰《汉书决疑》,师古多资取其义。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颖达子志,终司业。志子惠元,力学寡言,又为司业,擢累太子谕德。三世司业,时人美之。

_谬的解释 _谬的解释是什么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隋文帝时,颜师古曾任安养县尉。唐朝建立后,颜师古担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子。累官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年六十五,諡号“戴”。

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

概述内来源:《三才图会》

基本介绍 本名 :颜师古 别称 :颜籀 字号 :字师古 所处时代 :隋唐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雍州万年 出生时间 :581年 去世时间 :645年 主要作品 :《汉书注》《急就章注》《匡谬正俗》等 主要成就 :注释《汉书》 官职 :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爵位 :琅邪县子 諡号 :戴 祖籍 :琅邪临沂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史学,藏书,语言学,个人作品,学术,诗文,书法,人物评价,亲属成员,史料记载,墓址纪念, 人物生平 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的儿子。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今湖北襄樊)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少,问他:“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杨素惊其夸口。其后果然以政绩突出闻名。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未能调任新职,迫于生计,以授徒为生。 颜师古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师古从父至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拜颜师古为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由于他办事机敏,谙熟国家政事,又正逢军国事务繁多之时,诏令一概出自他手,所写册奏无人能及。 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即皇帝位,颜师古被擢为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复任中书侍郎。后坐事被免职。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书成,太宗诏诸儒重加详议,诸儒各守门户,同声非难师古,师古则依据晋、宋以来古今传本,对诘问一一答复,解答中援引证据简赅透彻,才情溢于言表,令诸儒无不折服。之后兼任通直郎、散骑常侍,向天下颁发他所考定的“五经”,“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633年),颜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说明其本源。当时秘书监引入很多后进之士任校仇,担任秘书少监的颜师古却压制清贫寒士,而优先任用勋贵权势之人,就连富商大贾之流亦混迹其中,舆论称师古收受贿赂,于是被贬为郴州刺史。赴任前,太宗怜惜师古的才华,责备他“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今之所授,卿自取之”。希望他“宜深自戒励也”。于是仍留任秘书少监。颜师古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所以能胜任经史的考定和注释。 颜师古仗恃自己的才能,又早受朝廷驱使,屡受任用,到多次因罪获谴后,心里非常沮丧。从此闭门不与外界来往,杜绝宾客,纵情园林亭院,头戴葛布头巾,身穿粗布衣服。但他仍热爱搜求古迹和古玩。 贞观十一年(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写成《五礼》,进封子爵。后又奉太子李承干之命注《汉书》。《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成绩最大,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当时即有“杜征南(杜预)、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之称誉。书成后,太子将其奏上朝廷,太宗下令将此书编入秘阁,并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以示褒奖。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下诏将祭泰山,主管部门与公卿博士集议其仪式,众说纷纭,颜师古上奏:“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贞观十一年(637年)春,于时诸儒参详,以为适中。”于是将此著交付公卿定其可否,多赞同其说,但祭泰山事终未成行。同年,进秘书监,旋即任弘文馆学士。 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六十五岁,谥曰“戴”。 主要成就 史学 汉书功臣 在颜师古之前,已有多人为《汉书》作注,对此清人王先谦有个总结。他说: 颜师古注释汉书 “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这五本中有集注本,如晋灼就在服、应二氏之外,又增伏俨、刘德等十四家,而臣瓒又增刘宝一家,总共有二十家,其中不乏像应劭、服虔、韦昭这样的名家。但颜师古《汉书注》一出即受到时人的称道,显然因其有魅力。他自称注《汉书》的宗旨:“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仇,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释,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颜师古明确反对借注《汉书》攻击《汉书》,进而阐述自己的想法,他主张“一遵轨辙”,即依照《汉书》原文客观地注《汉书》,“翼赞旧书”也只是为了正确地解释《汉书》。从此出发,他注《汉书》,首先要订正《汉书》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脱漏,恢复《汉书》的原貌,其次要阐明由于时代的推移所出现的语音、词义的变化,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的不同等问题。 颜师古在《叙例》中提到《汉书》表中有“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的问题,他“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做到“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但是为了“一遵辙轨”,不便改动《表》的内容,于是就在与表有关的传中加以说明,如卷三三《韩王信传》提到其后裔韩说,“以校尉击匈奴,封龙頟侯。后坐酎金失侯,复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破东越,封按道侯”。师古注曰:“《史记年表》并《卫青传》载韩说初封龙頟侯,后为按道侯,皆与此传同。而《汉书·功臣侯表》乃云龙頟侯名,按道侯名说,列为二人,与此不同,疑表误。”对令人困惑的表,颜师古则予以说明,决不妄加己意。如卷十五上《王子侯表》序结尾有注:“侯所食邑,皆书其郡县于下。其有不书者,史失之也。或但言某人嗣及直书薨,不具年月,皆阙文也。”这显然是对此表的批评,这批评符合事实,有助于读者了解原文,与“攻击本文”有本质区别。至于那些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颜师古也多是指出错误,阐明理由,而不轻易改动。如卷四三《朱建传》“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曰:“《佞幸传》云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斯则二人皆名为孺,而姓各别。今此云闳籍孺,误剩籍字,后人所妄加耳。”颜师古这样做意在,子曰: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攻之异端,归其正议”,而按照颜之推“不妄下雌黄”原则不予改动,可以避免新的“以意刊改”,没有保持了《汉书》原貌,而且使得以后历代学者无法总结兴亡得失。 颜师古作《汉书注》,参酌二十家注释,对前人注释的甄别取了不同做法。对于“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而“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如卷五一《邹阳传》“有白头如新”,其下只有孟康注:“初相识至白头不相知。”而颜师古不置一辞。但不是所有注都能如此简单地全取、全舍,有的注“指趣略举,结约未伸”,颜师古则“衍而通之,使皆备悉”。如卷五七下《司马相如传》“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下引应劭注:“罔,无也。若,顺也。淑,善也。畴,谁也。”此注把难解的词都分别解释了,但对此句的意思仍不甚了了,于是颜师古注曰:“言行顺善者无不昌大,为逆失者谁能久存也。”这样此句的内在含义就很清楚了。还有的注则“诡文僻见,越理乱真”,这样的注本可不,但是它们已经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了正确地理解《汉书》原文,对这些错误的注释,必须“匡而矫之,以祛惑蔽”。如卷七《昭帝纪》“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下引文颖注:“贾谊作《保傅传》,在《礼大戴记》。言能通读之也。”晋灼注:“帝自谓通《保傅传》,未能有所明也。”臣瓒曰:“帝自谓虽通举此四书,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谦也。”师古则曰:“晋、瓒之说皆非也。帝自言虽通《保傅传》,而《孝经》、《论语》、《尚书》犹未能明也。” 颜师古半身像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注,但这还不够,因为“旧所阙漏,未尝解说”,颜师古作新注,“普更详释,无不洽通”,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词,而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如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颜师古根据《汉书》是史书的特点,非常重视时间、地点、史实的补充和注释。如卷三六《楚元王传》“大雨雹”,曰:“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又如卷二五上《郊祀志》“兵车之会三”,注曰:“谓庄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六年代郑围新城也。”颜师古反对考辨正文,但注中也存有异说,如卷五五《卫青传》“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曰:“言众寡不敌,以其坚战无有退心,故士卒丧尽也。一说,若建耻败而不自归,则亦被匈奴禽之而去。”这样兼容并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同解释,其目的仍是为了正确理解原文,决无“多引杂说”哗众取宠之意。另外,《叙例》有这样一条耐人寻味,“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如卷二二《礼乐志》记“高祖说而叹曰”,:“说读曰悦。”下段记文帝事,“天子说焉”,亦注:“说读曰悦。”这不仅表明颜师古深感难字、借字是读懂《汉书》的主要障碍,同时也考虑到读者会因“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而影响正确理解原文。 编修《隋书》 颜师古还曾在魏徵荐举下参与《隋书》的修撰工作。 藏书 颜师古受诏于国家藏书处考证诸书文字,古书伪缪,多有他手写订正。贞观中(约638年左右),继魏徵、虞世南之后,任秘书监之职,全面管理国家藏书之事,积极向皇上建议,请购天下图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图书,藏于内库(皇室藏书处所),以宫人掌管。 语言学 《匡谬正俗》是颜师古另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8卷,一百八十二条,前四卷五十五条,主要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一百二十七条,则博及诸书,以论诸书字义、字音与俗语相承之异为主。《匡谬正俗》是一部未完稿,结构亦不完备,但就其具体条目而言,则引征丰富,论述中肯,尤其是颜师古能指出某些解释的谬误是因音读的差别造成的,从而推出同音借之说,更有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探求 《匡谬正俗》主要探求造成解释谬误与读音的关系,而这关系往往有古今之别、雅俗之异。我国南北方语言本来就有很大差别,加之南北朝时南北长期隔绝,难以交流,造成不少读音、 字义的不同。对此,颜之推已有所察觉,在《颜氏家训》的《书证》、《音辞》两篇中有所论述,并表示出寻求异音相承关系的意向。颜师古从此得到启发,把字音与字义的解释自觉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很多难以理解的字义迎刃而解,这不仅使颜之推寻求异音间相承关系的意向付诸实践,而且创后世叶音之说,为注释又开新径。《论语》、《尚书》、《史记》作为《匡谬正俗》的条目并不辨正某些词语的解释,而是涉及书的思想、某一体例的运用及流传中的一些情况。如《史记》条追溯《太史公自叙》与《尚书序》的相承关系,以及后人对《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叙传》的曲解等等。这类以书名为题的条目虽为数不多,却反映出颜师古对具体辞汇的解释是建筑在对全书的统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汉书注》也是如此。 《匡谬正俗》 颜师古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物、制度、习俗有了改变,与其相应的辞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或是损益、或是消亡、或是与原意相反,而这类辞汇变化的来龙去脉,是解释辞汇时必须说明的。如卷五解“郎署”:“《冯唐传》云,‘文帝辇过郎署,见冯唐而问之’。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犹言曹局,今之司农、太府诸署是也。郎署并是郎官之曹局耳,故刘孝标《辨命论》云:“冯都尉皓发于郎署今之学者不晓其意”。但呼令史、府史为郎署。自作解释云,郎吏行署文书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属文,咸作此意,失之远矣。”唐代学者不明郎署自汉至唐,内涵已有损益,以唐郎署解汉郎署当然不免失之远矣。 宗旨 此书的宗旨是纠正诸经、诸书部分音读、注释的错误,并对出错的原因加以探讨。如卷一“甲”条,颜师古认为甲有狎音,不是借为字,而是因甲训为狎,后世把甲训为狎误认为借,故使甲有狎音。这说明音读讹误的原因之一,是将释义词的读音与被释词读音相混(包括字义相同读音相混),同时也澄清了借的概念,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即可互为代替,这与因二字义同,即将二字读如一音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另外,由于读音造成解释错误或障碍,在典籍中也屡见不鲜。而出现这些不同的读音,或因古今音,或因方言,或因俗语,颜师古在书中以充分的论据,对不同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说明。 颜师古《匡谬正俗》纠正不少音读、注释的错误,内容非常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典籍在流传中因口传、笔抄出现不少错误,而这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延续,已被当做正确的东西流传。颜师古撰《匡谬正俗》正是为防止谬误继续蔓延,贻误后人。颜师古纠正典籍音读、注释的错误,不是简单地标其正误,而是征引大量资料,阐明其产生谬误的前因后果,这样不仅使其结论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宝贵资料。颜师古从诸多谬误原因中,总结出一条教训:“《传》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苟不明练,岂宜臆说,以误将来。”此可谓整理古代文献的千古不易箴言,值得遵循。 个人作品 学术 颜师古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保留至今者有《汉书注》及《匡谬正俗》。撰成《五经定本》,诏诸儒详议,师古随问辩答,叹服。 匡正涉及的典籍有《诗经》、《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汉赋、六朝史书。是未定遗稿,故体例内容较芜杂。主要著作有《五礼》、《急就章》、均佚。《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 《等慈寺塔记铭》 诗文 《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有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辑录其文19篇,《全唐诗》辑诗一首。 书法 颜师古工书,然书迹无传,有人认为颜师古所撰的《等慈寺塔记铭》亦为其所书。 人物评价 李世民:①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②体业淹和。器用详敏。学资流略,词兼典丽,职司图书,亟经岁序。朱紫既辨,著述有成。 李治:颜师古业综书林,誉高词苑,讨论经史,多所匡正。前件书发明故事,谅为博洽。 白居易:①吾闻武德暨中,有颜师古、陈叔达、苏颋称“大手笔”,掌书王命,故一朝言语,焕成文章。②国朝以来,有刘得(一作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 李德裕:昔太宗有臣曰师古,曰文本,高宗有臣曰峤,曰融;玄宗有臣曰说,曰瓌;代过有臣曰衮;至于宪祖则有臣祢庙曰忠公,并禀太白以传精神,纳非烟而敷藻思。才可以浅深魏丙,道可以升降伊皋。 刘昫:①师古家籍儒风,该博经义,至于详注史策,探测典礼,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负,竟在时讥,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②解经不穷,希颜之徒。登瀛入馆,不其盛乎! 亲属成员 颜师古家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先后仕于梁、北齐、北周,终于隋,于是家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之推学识渊博,尤善《周官》、《左传》,著有文集30卷、《颜氏家训》20篇,并行于世。 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武德初年他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事。 颜师古兄弟四人。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字敬之,颜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训诂,与两兄师古、颜相时同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校定经史;四弟颜育德,任太子通事舍人,于司经校定经史。 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墓址纪念 颜师古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安区。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山陵冢墓》载:“颜师古墓在咸宁县南二十里。”《咸家县志·陵墓志》引《太平寰宇记》说:“秘书监颜师古墓在县南二十里三兆村。”《陕西通志》亦有记载。

_谬的词语解释是:1.亦作"_缪"。2.错乱谬误。

_谬的词语解释是:1.亦作"_缪"。2.错乱谬误。 注音是:ㄔㄨㄢˇㄇ一ㄡ_。 拼音是:chuǎn miù。 结构是:_(左右结构)谬(左右结构)。

_谬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亦作“__”。错乱谬误。引清钱曾《读书敏求记·经》:“_《孟子_疏》_为匏翁手笔,古人于注疏,皆命侍史缮写,好书之勒若是,间以监本、建本校对__脱落,乃知匏翁钞此为不徒也。”清王士_《渔洋诗话》卷下:“钟_《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_谬不少。”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旧唐书》:“且乾符纪元,终於六年,既书乾符末矣,而其下乃书四年,其_谬较之新传尤甚也。”

二、网络解释

_谬chuǎnmiùㄔㄨㄢˇㄇㄧㄨ_亦作“_缪”。错乱谬误。清钱曾《读书敏求记·经》:“_《孟子注疏》_为匏翁手笔,古人于注疏,皆命侍史缮写,好书之勒若是,间以监本、建本校对_缪脱落,乃知匏翁钞此为不徒也。”清王士_《渔洋诗话》卷下:“钟嵘《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_谬不少。”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旧唐书》:“且乾符纪元,终於六年,既书乾符末矣,而其下乃书四年,其_谬较之新传尤甚也。”

关于_谬的成语

大谬不然乖僻邪谬谬虚声谬以千里谬妄无稽秕言谬说匡谬正俗谬虚誉谬想天开荒谬绝伦

关于_谬的词语

谬虚声谬种流传析疑匡谬绳愆纠谬谬论谬虚誉谬想天开谬以千里谬妄无稽谬悠之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谬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