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牧民族向商朝称臣纳贡说明了什么

2.汉唐明清,为什么周边藩属国都争相称臣纳贡?是因为有大哥吗?

3.为啥韩国在历史上一直都在纳贡称臣?

4.康熙与郑经谈判内容“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是什么意思

5.能让万国称臣纳贡的,是历史上的唯一一个盛世吗?

纳贡称臣指什么生肖_纳贡称臣

其实明朝不仅仅是“不割地不纳贡”,全称应该是:“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因为中国一直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就算被人打也是不能给人纳贡的,否则不光丢脸,更是没办法维持国际秩序。就像今天的美国,在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打得再惨,顶多就是撤走,绝对不会赔钱。

至于“不割地”,中国古代其实没有现代意义上“领土”和“边境”的概念,北方边界一直是随着国家控制能力的消长而变动的。比如明太祖时,开平等地都设卫守御,到了宣宗时,边境内撤,宣、大、蓟、辽就成为边境了。所以说,古代大多数朝代对北边游牧民族都没有“割地”,只有“守弃”之分。

网上一直流传着所谓的“大明祖训”:“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这句话于史无载,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人替朱元璋编排出来的——而且顶多是这几年网络发达之后编排出来的。

所谓的“不纳贡”,除了两宋那种只有半壁江山还真的打不过北边少数民族的朝代(两宋为了面子还得叫“岁币”不叫“纳贡”),实际上是中原王朝的常态。

因此不需要向唐朝前期那样向北方的游牧民族称臣;至于继续定都北京,一是因为北京这一都城在明朝的修建下,整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二是因为北京相对靠近清朝的发源地,可以兼顾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在此基础上,对于元朝、明朝、清朝这三个封建王朝,都没有选择在河南的开封、洛阳等城市建都。

游牧民族向商朝称臣纳贡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很多朝代,都特别喜欢收周边国家为小弟,不仅倍有面子,而且还会有个安定的邻国环境,所以一般朝代都不会排斥邻国称臣纳贡。但凡事有例外,在宋朝时期,就曾经一再拒绝大理国的多次称臣纳贡,主要也是宋朝宝宝心里苦呀,没有金刚钻不敢拦瓷器活。

强国环绕的宋代

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黄袍加身,武将上位,所以从北宋建立之后,这武将的地位就被大大降低。宋朝更是遵循重文轻武的政策,结果导致自己军事力量被限制。虽说不至于弱到被其他国家肆意侵略,毕竟地大物博,光拼人口,十个打一个,也不可能就被其他国给打灭了。但也没有达到大国应有的军事实力,作战能力被大幅度降低。

而且宋朝还是个倒霉孩子,四周净是些骁勇凶悍的少数民族,北方有契丹人与女,西南有党项人,西方有吐蕃,只有南边大理稍微弱点。尤其是北方的契丹人与女,人家军事力量正好达到空前鼎盛,于是没事就跟宋朝打打架。女真的金国还曾经将北宋皇族给一窝端了,宋朝差点亡国。有这么些骁勇善战的邻居,宋朝宝宝是苦不堪言。

带头大哥不好当

这自古拜山头,认大哥,不就是图大哥能够帮衬自己。大理国这么孜孜不倦想要认下宋朝这个大哥,就是因为不管是军事,文化以及经济,大理是弱到了极点。在地理位置上,吐蕃和党项人的西夏比较靠近大理,如果宋朝认下大理这个小弟,要是万一这两国家之一,出兵攻打大理,宋朝是帮忙呢?还是帮忙呢?要知道宋朝出兵打打西夏,还不算什么问题,毕竟不是特别远。可要是出兵攻打吐蕃,长途跋涉,宋朝的兵力可吃不消。就连出兵援助大理国境内,宋朝都不一定能够有那个军事实力,所以宋朝不敢照拂大理。

而且大理除了战马是宋朝比较稀罕的,也就是一些药材,宋朝还能看上眼。但药材不是生活必备品,战马也可以通过贸易得来,宋朝如果为了获得这些东西,就要认下个小弟,这也太不合算。再说按照惯例,当大哥的,怎么都得回礼给小弟,大理给多少东西,宋朝大国之邦肯定要双倍回礼。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地方,万一小弟大理有其他什么要求,比如经济上要贸易宋朝限制出口的物品,文化上要宋朝输出人才等等,这些宋朝不是给不起,但毕竟是他国,防人之心还得有。

因此宋朝是一边要防范大理,一边确实没有能力罩得住大理。所以不管大理怎么痴心一片,想要对宋朝称臣纳贡,宋朝都不敢答应。

汉唐明清,为什么周边藩属国都争相称臣纳贡?是因为有大哥吗?

游牧民族向商朝称臣纳贡说明的方面如下:

1、商朝的强大: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繁荣发展。游牧民族向商朝称臣纳贡,说明商朝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实力非常强大,能够控制和影响周边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和变化,商朝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中心。

2、游牧民族的依附和交流:游牧民族向商朝称臣纳贡,说明他们认为商朝的统治者有足够的魅力和实力,值得他们依附和交流。同时,这也说明了游牧民族和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有助于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啥韩国在历史上一直都在纳贡称臣?

藩属国,顾名思义,是指名义上保有一定主权,实际上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从属、并受他国影响的国家。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

从汉朝刘邦开始有了“藩国”这一称呼,汉高祖刘邦设定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两制”。

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属国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如秦兵器铭文中已有属邦一词。

其时中华大地除了有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比较大的国家外,还有一些更小点的国家,如商鞅的母国卫国,中山国,宋、鲁、卫、滕、邹等。

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

这些小国或者小的,主要是依附“战国七雄”,如巴、蜀两国基本都是依附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汉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称属国。

据《汉书》卷6《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汉书》卷6《武帝本纪》颜师古注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后汉书》卷118《职官志·百官五》又云:“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

可见“属国”是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附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主蛮夷降者”,与郡同级。

意思是说边疆少数民族,从法理上是中央王朝的属国,在行政单位上等同于中央王朝的一个郡。小一点的属国则作为一个县存在。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据当时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开始,郡这一行政区域就普及了。

比县大,比现在的省略小。秦统一后为三十六郡,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一直延续到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

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到汉末为止,汉帝国的北面、西面、东面设置了十几个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为、广汉、蜀郡、张掖、居延、辽东都有属国的设置,大者领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

大郡割边远县置属国,如割广汉北部都尉所治为广汉属国,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为蜀郡属国,割犍为南部都尉所治为犍为属国,割辽东西部都尉所治为辽东属国。小郡则属国置于本郡之内,不另标名称,如龟兹属国只作为上郡的一个县而存在。

雍正皇帝认为:“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清末编纂的中小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周边的册封国家沦为欧美各国及日本的殖民地,或被纳入其版图的过程,并非作为世界史,而是作为“中国(本国)史”的一部分被描写的。

孙文等人认为,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康熙与郑经谈判内容“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是什么意思

说到韩国,就让我们想起韩国的泡菜,韩国的欧巴、韩国的美女等,这些都是以前韩国文化战略输出的一部分。为了加强韩国文化的影响,韩国对自身文化,也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开发与宣传。作为朝鲜半岛的一部分,韩国在古代,始终是中国藩属国的一部分,但韩国并不认为,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耻辱的存在。但韩国人也别忘记了,不把你变成一部分就已经不错了。从古至今,韩国的历史是离不开中国的。

一:韩国古代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书记载,韩国的历史也是整个朝鲜半岛历史的一部分。朝鲜半岛最早出现的国家是:箕子朝鲜,由中国人建起的一个国家,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一支贵族迁移到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建立国家。汉朝时期,燕国人进入朝鲜半岛,推翻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后来汉朝势力进入朝鲜半岛,推翻卫满朝鲜,设汉四郡。而朝鲜半岛南部,出现三韩,分别是辰韩、马韩、弁韩。这才是韩国历史真正出现的时候。

韩国人追溯历史,也只能追溯到这里,再往前追,那就是神话了。而朝鲜北部,都是中国的地盘。进入隋唐时期,朝鲜半岛出现新罗、百济两国,还有一个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韩国人也认为高句丽,是他们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高句丽把势力伸进朝鲜半岛,但都城一直都在东北,直到唐朝不断打压高句丽,高句丽范围不断缩小,最终在平壤被唐军所灭,而并不能算作韩国的历史。

在唐朝灭掉百济和高句丽后,只剩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唐朝灭亡后,朝鲜半岛出现高丽国,高丽国鼎盛时期,统一了朝鲜半岛。在元朝时,高丽国向元朝称臣,元朝在这里的权力很大,高丽国主权受到完全破坏。元朝末期,政局不稳,管不了朝鲜半岛,最终高丽夺回主权,保持了国家的存在,并占领一些领土。明初,明朝和高丽国发生战争,高丽国武将李成桂,在鸭绿江停滞后,带兵返回,夺取了实权。1392年,李成桂称王,臣服于明朝,次年,朱元璋下旨改国号为朝鲜,史称朝鲜王朝。

此后,朝鲜王朝先后是明清时期的藩属国,直到清朝末年,清朝国力衰退,被列强入侵,但为了保证中国安全,清朝不愿意朝鲜只是称臣纳贡,而是努力变成清朝的一部分,当时袁世凯不断干涉朝鲜王朝的内政,而日本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于是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之后,朝鲜半岛脱离清朝。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之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之后朝鲜半岛也进入分治状态,形成了朝鲜和韩国。

二:韩国不愿意承认藩属国的原因

纵观韩国的历史,一直是和中国分不开的,哪怕是上个世纪的朝鲜战争中,中国也参与了进入,最终打败联合国军。从韩国历史来看,没有中国的影响,韩国的历史走向会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关于韩国不承认藩属国这个,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韩国的文化战略。其实不只是韩国,曾经是我国的藩属国,都不想再次承认这个事迹。而韩国为了摆脱这个枷锁,开始随着篡改本国历史。篡改就算了,还和中国争夺历史文化,像什么端午申遗、汉字申遗、中医申遗等等。

许多中国古代人物,都被韩国追捧为他们的祖先,比如:蚩尤。在改历史的时候,还不忘黑一下中国的历史人物,比如在中,唐太宗被韩国人射瞎一只眼。改历史,废汉字,是脱离中国文化的步骤,让韩国人见证古代辉煌的历史。在古代没有的历史,韩国根据我国的历史,制造出了他们所以的古朝鲜历史,那个版图也画的特别大。

上个世纪末,韩国文化兴起,韩国制定了许多文化输出措施,而且是成功的。凭着强大的输出,圈掀起一股哈韩族,造成的轰动非常大。在民族主义需要加强的时候,韩国可谓下了不少的功夫。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国家,是不可能接受有藩属国这个污点的。

能让万国称臣纳贡的,是历史上的唯一一个盛世吗?

(不削发,称臣纳贡)意思是,朝鲜人们可以不像清朝人们一样,在前面剃光头发,但要在清朝面前称臣,服从清朝,还要每年纳税,进贡。 政治意图是让朝鲜永远服从于清朝,达到不费一兵一卒,征服朝鲜的目的。

在隋唐时期,在中国北部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突厥。后来在隋文帝的计谋下被分裂成为了两个国家,分别是东、西突厥。虽然突厥已经被隋文帝给分裂了,但是当时的厥依然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在唐朝初年,厥曾多次进犯北方边境,每次都是抢劫大量财物才肯退回草原。等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厥的颉利可汗对的进犯更是有过而无不及,最终惹怒唐太宗,终于在贞观十二年灭了厥,把它变成了中国的一个省。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五万余部落,开始发展壮大。公元552年,打败柔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突厥汗国,其势力也扩展到了整个蒙古高原。这时的华北地区是北周与北齐对峙的局面,双方对新兴的突厥有所畏惧,为了消灭对方,因此北齐和北周都对突厥取了纳贡、和亲的政策。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这时候突厥趁隋朝刚立,便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兵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抗,并修筑长城。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用了长孙晟的离间计,使得强大的突厥国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分别是厥和西突厥。曾经强大的突厥汗国在隋文帝的打击下,渐渐走向了衰落。

可惜的是,这个强大无比的隋朝仅仅维持了37年就灭亡了。顿时间,天下开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李渊也在太原起兵争夺天下,最终取得了天下。李渊在起兵时,听从刘文静的建议,曾经亲自写信与突厥始毕可汗联系。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时还是隋朝的臣,遣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记载于资治通鉴)。

在李渊建立唐朝后,对突厥的始毕可汗的赏赐不计其数。可是始毕可汗仗着自己帮助过刘渊,每次派遣使臣来唐,都是向李渊狮子大开口,索取大量财物。但是由于当时唐朝还没有完全平定天下,所以每次对始毕可汗取容忍的态度。

始毕可汗去世时,李渊在长乐门为始毕可汗发哀,命群臣前往突厥使臣的馆舍进行吊唁,并遣使臣送礼物三万作为给丧家的礼物。从李渊的做法可以知道,当时的突厥是非常强大的。

继位的颉利可汗的胃口比他爹始毕可汗是有过之无不及,曾亲率领115万大军入侵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劫掠朔州、进袭太原。更是在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基之时,率领20万兵马直逼唐朝都城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仅40里,京师震动。

但是唐太宗镇定自若,设疑兵之计,亲率大臣与将士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威严,加上唐太宗赠送了他许多金银珠宝并于他结盟,之后颉利可汗就退兵了,就件事被称为“渭水之盟”。

这件事惹怒了唐太宗李世民,于是便下定决心要灭了这个给他带来屈辱的颉利可汗。唐太宗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最终在他与大臣们共同努力下,唐朝国力迅速增强。与此同时的突厥,由于唐朝长期给他们送财物,内部开始腐化,内讧不断,国力渐弱。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唐太宗为洗刷上次的耻辱,派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共统兵十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打败突厥,颉利可汗逃窜。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公元630年,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从此,厥成为了的一个省。

正是这件事,使得的天威远播,西北各藩国纷纷上表称唐太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