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妪能解意思是什么

2.老妪能解的典故

3.老妪能解的成语典故

4.白居易作诗老妪能解,被人质疑浅俗,有道理吗?

老妪能解意思是什么

老妪能解的诗人是-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的意思是老年妇女听也能听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老妪能解这个词语出自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序》。在这个语境中,老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能解则表示能够理解或解释。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语言通俗、意境深远、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而著称。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完成后,念给一些老年妇女听,如果她们听不懂,他就会修改自己的诗歌,以达到她们的理解。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被誉为老妪能解。

因此老妪能解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形容一种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化或艺术风格。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他所追求的是让普通的老年妇女都能理解他的诗歌,这反映出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这也表明,文化或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够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欣赏。

老妪能解的近义词:

1、通俗易懂:这个词语强调的是一种表达方式,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复杂或高深的思想、观点或知识讲清楚,让人容易理解。这种表达方式适合于大众,不要求具有特殊的知识背景或文化素养。例,这首诗文通俗易懂,文辞严谨。

2、平易近人: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非常和蔼可亲,不显得高傲或难以接近。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等具有亲和力,让广大读者或观众感到亲切、舒适。例,这篇文章简单直叙,描写平易近人。

3、家喻户晓:这个词语原意是每个家庭都知道,每个家庭都了解。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知名度非常高,甚至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文化、知识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接受和传承。例,这部**很好看,主角更是家喻户晓。

老妪能解的典故

老妪能解的典故解释如下:

老妪能解的典故是指《庄子·逍遥游》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故事。这个典故通过描述一个老妪的智慧和包容心态,表达了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一、故事背景——逍遥游

这个典故发生在《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庄子在梦中化身为一只蝴蝶,在世间自由自在地飞翔,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与自由。当庄子醒来后,不禁陷入思考:我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庄子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和现实的真实性。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的体现

庄子在疑惑和迷茫中,遇到了一个聪明的老妪。老妪对庄子说:“你看到了一只蝴蝶,有时候也会幻想成为一只蝴蝶。但是,你还是庄子,你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分。”

老妪以自己年迈的身份提醒庄子:尊重老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孝道的基本要求。无论阅历如何丰富,我们都应该尊重年长者的智慧和经验,虚心倾听他们的教诲和劝导。

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下一代

老妪接着告诉庄子:“你看到了一只蝴蝶,有时候也会幻想成为一只蝴蝶。但是,你还是庄子,你应该关心和照顾年幼的孩子。”通过这句话,老妪告诉庄子要关注和照顾下一代的成长。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年幼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人生观的思考——和谐共处的智慧

老妪的话引发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中有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都曾经是年幼的,也将会变老。在尊重老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心年幼的群体,并给予他们关爱和指导。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社会。

五、智慧的传承——老妪的启示

这个典故传达了老妪的智慧和宽容心态,并通过庄子的经历给予人们启示。人们应该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即使自己也有过相同的经历,也应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老妪的智慧启示,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向老人学习,还是引导年幼的孩子,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彼此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老妪能解的成语典故

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又易之。

释义形容写的诗文通俗明白,浅显易懂。

故事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白居易字乐天,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土,又经过一次考试,当了一名小官。后来官当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者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一个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街,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模佯的人紧锁着浓眉。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环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子远去,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刚才是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白居易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写了也没有意思。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这才定稿。

白居易作诗老妪能解,被人质疑浅俗,有道理吗?

前几天遇到一个关于白居易作诗老妪能解的问题。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作诗有个习惯,就是先给老婆婆听一听,然后根据老人的反馈进行修改 。

这个很像现在的市场调查,在目标客户群中,进行抽样来调整市场策略。听说外国人拍电视剧也是这样,一周放一集,不好的话立马停拍。好的话可以继续拍上十几季。

一、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宋朝诗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一: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听完这个故事第一反应是什么?说明白居易作的诗浅显易懂 。

解,这个字容易产生歧义,是老妪听了白居易读诗能解呢?还是老人自己阅读能解呢?

没有更多的资料介绍这个老婆婆是什么身份,如果象蔡文姬、李清照那样的老婆婆,我们要肃然起敬。

但是,从这个故事的本意可以感觉出,这个老人识不识字都很难说。大诗人把作品读给老人听,她说听懂了,表示白居易写诗如同大白话一样,可以听明白。

可以听懂的诗,是民间歌谣具备的特点,接受的方式是听,而不是读,所以对老妪的要求并不高。

二、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有人说,大家对于白居易的诗有两个误区:第一就是老妪能解就是好诗,其次,白居易诗高明,所以在日本广为流传。

不过,有人认为,这两个故事并不能证明白居易的诗有多么好。

而是因为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因此深奥一点的诗歌,老妪便不能解,而且古代的大多数日本人也搞不懂。所以浅显的诗,老妪能听懂,在日本也就流传的比其他诗人的作品广。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宋朝人评价柳永: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 《避暑录话》)

曲高则和寡,通俗则易懂。

三、隔与不隔

当然,通俗未必不好,高雅未必一定好。王国维谈到诗词的时候,就提到了一个“隔”的概念。

《人间词话》第四十篇中,王国维这样说道: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如欧阳公《少年咏.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对于老妪来说,“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容易理解,但是听到“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可能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谢家池上,说的是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 江淹浦畔,说的是江淹《别赋》中名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这两句还是咏春草,学识不够的人,可能听不出其中深意,不识字的老妪又如何能解呢?或者老妪误解呢?

所以王国维说: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套用上面的话,隔,未必不好,不隔,未必一定好。顺口溜都不隔。

四、两个极端

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日本流行。于是有人说,如果拿出李贺的诗来,估计老妪和外国人就蒙圈了。

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

唐诗,张文昌善用俚语,刘梦得《竹枝》亦入妙。至白乐天令老妪解之,遂失之浅俗。

李长吉诗,字字句句欲传世,顾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 藻梲而无梁栋,知其非大道也。 作诗必使老妪听解,固不可。然必使士大夫读而不能解,亦何故耶?

李东阳说,张籍善于用民间的口语、俗语。刘禹锡的竹枝词也有这个特点: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不过,到了白居易这里,以至于老妪能解,未免浅俗了。

又说李贺诗,又过于修饰雕琢,并非诗家之道。老妪能解固不足取,可是你李贺作诗,搞得士大夫也云里雾里,是不是也有点过分了呢?

这又是两个极端。

五、岂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四库全书集部八中,似乎是纪晓岚谈到这个故事时,为白居易打抱不平:

乐天毎有所作,令老妪能解则録之,故格调扁而不高。然道情叙事、悲欢穷泰,如写出人胸臆中语,亦古歌谣之遗意也。岂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纪晓岚说,白乐天作诗老妪能解才留下来,所以格调不太高。但是他能够写出人的真情实感,令读者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古歌谣的特点。

纪晓岚认为,既能够老妪能解,又能“写出人胸臆中语,”并不是才力浅的人所能做到的。

结束语

诗和词,最先都是唱的,文人雕琢过甚用典过多,结果大家都听不懂了。元朝又兴起了曲。

试想台上唱戏,如果台下的人都听不懂,还能流传吗?唱出来的东西,靠耳朵来接受,因此要浅显很多。

老妪能解,说明白居易更注意粉丝的接受程度。因为浅显的作品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流行。深奥的作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领会,自然曲高和寡。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39|白石道人姜夔,给范成大填了两首词,换回一个佳人

观宋填词138|刘过字改之,金庸中神雕大侠杨过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