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向金称臣纳贡过

2.大理国多次主动称臣纳贡,宋朝为何一再拒绝?

3.带称臣字的成语

4.汉唐明清,为什么周边藩属国都争相称臣纳贡?是因为有大哥吗?

5.赵构为何屈膝求和,对金称臣呢?

宋向金称臣纳贡过

称臣纳贡指什么生肖-称臣纳贡

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他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重定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

大理国多次主动称臣纳贡,宋朝为何一再拒绝?

大理国在两宋的300年间,多次向两宋提出要进行朝觐,进而等待大宋帝国的册封加爵,老老实实做大宋的西南边疆的一名臣子,一个附属国。但这个请求却屡屡被两宋的统治者所拒绝。就像一个屌丝一直要追一个女神一样,屡次求爱屡次被拒绝。大理其实是成功了一次的。那是在宋徽宗统治的政和七年。大理终于可以派出使臣到达东京接受北宋当局的高规格接待,他们献上的贡品深受宋徽宗喜爱。皇帝一高兴,就封了大理国国王段和誉什么大理国王,什么云南节度使,什么上驻国一堆封号。这是大理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宋朝册封为正式的藩属国。大理为这一梦想的实现,努力了100多年,可见其坚韧不拔。

大理国为什么要这么执着,顽固地请求宋朝的册封。第一个原因是,大理国国内各派系斗争比较复杂,王权统治比较羸弱,中央不是高度集权,地方大族势力强大。像段氏皇帝后面被杨氏所取代,段氏皇帝又在高氏的帮助之下夺回了皇帝权利。大理国王如果能傍上两宋这么大的国家才能稳定其统治。经济上,云南没有出海口,发展贸易全凭跟两宋搞好关系。大理的支柱产业就是向两宋源源不断的输入战马。所以要想保证其支柱产业及其他贸易的繁盛必须跟两宋搞好关系,情愿当小跟班。文化上大理,非常仰慕中华文化。说简单一点儿,两宋就是大理的文化偶像,所以必须向偶像靠拢。

那为什么两宋对于别人的热脸偏偏却给个冷屁股。两宋其实并不是不想这样无情,只不过是其实力有限,迫于无奈,鞭长莫及。

北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要对付北面的辽和西夏,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北面儿变成了金和蒙古,这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敌人。而对于南方,北宋的赵匡胤已经做出了宋挥玉斧,也就是明确命令北宋的实力不过大渡河。因为宋人相信唐朝的灭亡片恰恰是由于唐朝出兵南诏,结果导致驻守桂林的部队哗变,进而引起黄巢起义,最终导致唐朝灭亡,所以北宋认为最好不要插手大理国内事务,离得越远越。两边可以搞搞好贸易关系,但是政治作风这个东西,尽量不要乱搞。而到南宋的时候,偏居于江南一角,更是无暇顾及大理。南宋还担心大理跟后金或跟蒙古人搞一个南北夹击,这下更完蛋了。所以南宋对大理更是不理不睬。

带称臣字的成语

逆臣贼子、

名臣硕老、

称臣纳贡、

四近之臣、

贼臣乱子、

开国功臣、

纳贡称臣、

孽子孤臣、

有功之臣、

功臣自居、

北面称臣、

草茅之臣、

不按君臣、

乱臣贼子、

逆子贼臣、

钦差大臣、

忠臣孝子、

亡国之臣、

贵极人臣、

一代宗臣、

迁臣逐客、

谋臣武将、

谋臣猛将、

割地称臣、

主贤臣良、

臣门如市、

逋逃之臣、

逆子贰臣、

臣心如水、

忠臣烈士

汉唐明清,为什么周边藩属国都争相称臣纳贡?是因为有大哥吗?

藩属国,顾名思义,是指名义上保有一定主权,实际上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从属、并受他国影响的国家。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

从汉朝刘邦开始有了“藩国”这一称呼,汉高祖刘邦设定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两制”。

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属国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如秦兵器铭文中已有属邦一词。

其时中华大地除了有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比较大的国家外,还有一些更小点的国家,如商鞅的母国卫国,中山国,宋、鲁、卫、滕、邹等。

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

这些小国或者小的,主要是依附“战国七雄”,如巴、蜀两国基本都是依附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汉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称属国。

据《汉书》卷6《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

《汉书》卷6《武帝本纪》颜师古注曰:“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后汉书》卷118《职官志·百官五》又云:“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

可见“属国”是中央王朝为安置归附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主蛮夷降者”,与郡同级。

意思是说边疆少数民族,从法理上是中央王朝的属国,在行政单位上等同于中央王朝的一个郡。小一点的属国则作为一个县存在。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据当时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开始,郡这一行政区域就普及了。

比县大,比现在的省略小。秦统一后为三十六郡,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一直延续到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

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到汉末为止,汉帝国的北面、西面、东面设置了十几个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为、广汉、蜀郡、张掖、居延、辽东都有属国的设置,大者领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

大郡割边远县置属国,如割广汉北部都尉所治为广汉属国,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为蜀郡属国,割犍为南部都尉所治为犍为属国,割辽东西部都尉所治为辽东属国。小郡则属国置于本郡之内,不另标名称,如龟兹属国只作为上郡的一个县而存在。

雍正皇帝认为:“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清末编纂的中小学校历史教科书中,周边的册封国家沦为欧美各国及日本的殖民地,或被纳入其版图的过程,并非作为世界史,而是作为“中国(本国)史”的一部分被描写的。

孙文等人认为,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赵构为何屈膝求和,对金称臣呢?

1141年11月,是南宋历史上最耻辱的时刻!南宋不仅要向金朝称臣,还要割让唐、邓、商、秦四州之地,同时每年向金朝交纳银、绢各25万两、匹,这就是“绍兴和议”。作为南宋的最高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因绍兴和议备受后世批评,王夫之评论道:“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怍之色!”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自秦汉以来,由汉人建立的正统王朝,即使偏安一隅之地,但从未向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臣!东晋没向十六国称臣,南朝更没有向北朝纳贡。北宋虽然没打败契丹,但两国的君主至少是兄弟关系,属于平等的。而到了南宋,赵构却不顾廉耻,公然向金朝称臣纳贡!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有人会说,南宋打不过金朝,只能屈膝求和,达成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其实不然,南宋与金朝议和时,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基本处于均势的状态。虽然缺少骑兵的宋军要稍弱于金军,但南宋的经济实力要强于金朝,甚至在局部战场上,宋军一度处于上风。

就在这种对南宋有利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却选择屈膝求和,甚至以称臣纳贡为代价!即使说南宋、金朝的力量处于均衡状态,北伐无法成功,但宋高宗也犯不着付出如此大的代价,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金朝握有一个“杀手锏”,而宋高宗则想保住自己的皇位!

金朝的这个杀手锏就是宋高宗赵构的大哥,即北宋的亡国之君宋钦宗赵桓!众所周知,赵构排行第九,生母韦氏出身低微,如果没有“靖康之变”,他根本没机会做皇帝的。历史将赵构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他很清楚,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大哥回来,因为宋钦宗才是最正统的皇帝。

金朝人也明白,谁都可以释放,唯有赵桓不能,因为他是对付赵构的致命武器,甚至连赵桓的儿子都有利用价值。1137年,岳飞在觐见宋高宗时,曾说过一段让赵构胆战心惊的话,“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宋钦宗的长子赵谌是宋朝名正言顺的皇太子,金人想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

“绍兴和议”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金朝派出使者册封赵构为皇帝。也就是说赵构通过屈膝求和,称臣纳贡的方式,最终换取了金朝的承认。宋高宗与金朝在宋钦宗的问题上达成了一种默契。宋高宗不希望大哥被放回来,而金朝则将宋钦宗当成人质,来换取南宋的恭顺。1148年,金兀术病死,他在临终前留下了对付南宋的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