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2.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诸葛亮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4.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不少于一百字) 快点啊!

5.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7.三顾茅庐在什么时期

8.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茅庐是什么意思

茅庐:草屋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基本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褒义

出 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5分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梗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因某人有本事,一些大人物不理身分,多次请那人出山来帮助自已做些事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什么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褒义

出 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例 句

1. 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礼贤下士

反义词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三顾茅庐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 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例 句

1. 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近义词

礼贤下士

反义词

拒人千里

典 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成语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出师表?三顾茅庐》。

原文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释义: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注释:

①布衣:平民;百姓。

②躬:亲自;耕:耕种。

③南阳:当时南阳郡治南阳城。

④苟:苟且;全:保全。

⑤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⑥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背景

三国时期,中国处于乱世之中。蜀汉刘备为求取荆州而南下,被孙权所挡。于是,刘备决定与孔明一同寻找诸葛亮。

当时的诸葛亮已隐居在南阳的茅庐中,寓居于草庐之中。他由于深为五斗米道的人们所景仰,借助了此间侦察的便利,成为汉中的重要人物。

刘备和孔明对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非常推崇,于是便在三次拜访后成功说服他加入了自己的麾下。

第一次拜见

第一次拜见诸葛亮时,刘备表现得非常客气,不敢逼迫诸葛亮为自己效力。虽然诸葛亮也被刘备深深吸引,但表面上却拒绝了刘备的邀请。

面对刘备的请求,诸葛亮提出了"积素随时,奉公迎宾"的原则,希望刘备能够先回去,保持基本的素养和敬意,便于今后相处和合作。

第二次拜见

第二次拜见时,刘备请来了赵云进行引荐,理由是诸葛亮未曾积累兵权,需要有靠山作为后盾。赵云认为既然将曹操逐出凉州,身为一员将领的诸葛亮必然会感觉到孤立无援。

同时,诸葛亮的名望已经传遍了南阳,可以理解为是民间的意志,因此长期保持距离并不合适。

第三次拜见

第三次拜见是在凤雏岭上,刘备向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爱戴。他说,不管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诸葛亮,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命。同时,还给予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许,将其与鲁班、张良、苏武并列。

就此,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三顾茅庐的启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是不能被封印的。在那个时候,诸葛亮并没有被其他人看重,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天才。最后,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了一位非常著名、受到世人景仰的人物。

同时,诸葛亮的心态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并没有被刘备一味的追求所蒙蔽,而是保持了自己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保持了一种平和、务实的态度。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也要如此谨慎、审慎的考虑,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持原则。

诸葛亮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恰巧诸葛亮外出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原因:

当时刘备处于很不利的状态,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帮他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军师,他开始请了徐庶,但徐庶被曹操施计骗离。所以他更迫切需要找到下一个军师。

他当时被曹操包围,几乎快要灭亡了。在荆州的地位也快随着刘表之死而变的一文不值,如果他不能改变现在这种逆境,刘备势力的灭亡将是迟早的问题。他会三顾诸葛,也就是想借用诸葛帮他改变逆势,想在天下中立足。

三顾茅庐主要人物简介:

1、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不少于一百字) 快点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 真心 诚意,一再 邀请 。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 表》:“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例句: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 三顾茅庐 。

繁体写法: 三顾茅庐

注音: ㄙㄢ ㄍㄨˋ ㄇㄠˊ ㄌㄨˊ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 礼贤下士 旧指降低身分去敬重、结交身分比自己低而有才识的人。形容君主或高官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 拒人千里 见“ 拒人于千里之外 ”。 妄自尊大 虽无真才实学,却自命不凡,盲目骄傲自大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后汉书》

成语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俄语翻译: неоднокрáтно обращáться

日语翻译: 三顾の礼(さんこのれい)

其他翻译: <法>prier avec instance un homme de talent de fournir son concours

成语谜语: 刘备请孔明

写法注意: 庐,不能写作“芦”。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国时期,刘备欲求贤才,听闻隆中有一世外高人,名为诸葛亮此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刘备就亲自去请他出山,希望能够一起成就大业,于是带关羽和张飞一同去。

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的真心,直到刘备等人第三次去他的茅庐才肯相见。为刘备分析当前形势未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后来诸葛亮下山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史称三顾茅庐。

扩展资料: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受到刘备推崇,正是在这一战略决策指导下,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孙吴和曹魏两大政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后《隆中对》成为千古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政治和军事谋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草庐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事情。

刘备得知南阳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不知他什么时候回来。又过了几天,刘备三人冒着大雪来到诸葛亮家,被告知诸葛亮被朋友邀走了。转眼过了新年,刘备又一次来到南阳,这次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刘备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见他诚心便答应了。

此事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在什么时期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成语“三顾茅庐”是说三国时期(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恰巧诸葛亮外出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