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2.明将杨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能让张献忠宝藏尽失仓皇逃离?

3.中国近代史、清朝皇帝共有几次出逃?分别逃到了哪里?

4.宋高宗的逃亡过程是怎样的?

5.李隆基在逃亡时遇到了什么,为什么竟唤起了他曾经的良知?

仓皇出逃_仓皇出逃是成语吗

仓皇出逃:仓皇:匆忙,慌张。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

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狼狈逃窜:狼狈:窘迫的样子。形容逃跑时的丑态。

临阵脱逃: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之夭夭: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望风而逃: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望风而走: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同“望风而逃”。

闻风而逃: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兵离将败:士兵四处逃跑离开将领,将领就必失败。

仓皇退遁:仓皇:匆忙,慌张;遁:逃跑。慌慌张张地退却逃跑。

仓皇无措: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同“仓皇失措”。

大败而逃: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丢盔弃甲: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丢盔卸甲: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奉头鼠窜: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脚底抹油:指溜走或逃跑。

救火追亡:亡:指逃跑的人。像救火和追赶逃犯一样。比喻事情紧迫,不可延缓。

抛盔弃甲: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铩羽而逃: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逃跑。

鼠撺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闻风自遁:闻:听到;风:风声,消息;遁:逃跑。听到风声自己逃跑了。形容非常怕对方。

席卷而逃: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垓下之战还有10万大军,为何项羽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要说古代最相信封建迷信的还是帝王,很明显从不少的史料中就能看出来,有的皇帝喜欢炼仙丹,有的皇帝喜欢敬重佛道,而大部分将自己的祖坟都迁移在“龙脉”中,认为这样的风水宝地才能保证朝廷的永存。而朱元璋也是这样想的,就让刘伯温去斩杀其他的龙脉,以防止别人谋朝篡位,但是刘伯温斩完大部分龙脉,看到长白山龙脉之后,认为这是世间最后一条龙脉了,害怕上天降罪,所以仓皇出逃。

古代的皇帝都是使用封建迷信来控制民众的思想,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会陷入自己或者以前朝代埋下的“地雷”中。比如妖魔鬼怪很明显是不存在的东西,是用来吓唬人的,但是堂堂第一任女皇帝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居然自称被“妖魔鬼怪”附身,在宫中差点引起夺权的争纷。而这样的事情还不在少数。

刘伯温是个有名的神算子,传说还能预测到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一天他在梦中看到朱元璋即将称为皇帝,所以他找到朱元璋并且一心一意的辅佐他。果不其然,最后朱元璋真的成为了皇帝,当然这中间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放出风,让别人认为他是“天选之人”。

而成了皇帝的朱元璋也闷闷不乐,一直就担心以后的明朝会不会被人代替。于是就命令刘伯温斩杀世间所有的龙脉,断了后人能够雄起的资本。刘伯温也是尽心尽力,一连斩杀完中国大部分龙脉之后,看到长白山的龙脉,一下子就慌了,因为他的斩杀,世间就剩下这么一条龙脉了,他害怕上天责罚,于是仓皇出逃。

明将杨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能让张献忠宝藏尽失仓皇逃离?

项羽之所以仓皇出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他在精神上已经放弃了。

按照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当时刘邦及诸侯兵三十万,项羽兵十万。两军的处境截然不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兵少还可以勉强支撑,关键是粮尽太要命。没有粮草,大军很快就会不战自愧。但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楚霸王的脾气,应该拼死作战才是啊,为什么要逃跑呢?

因为垓下之围之前一年,项羽接连遭到重大打击,垓下之围又打了败仗,彻底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这一年,由于项羽的猪队友太多,楚军在齐地、梁地接连被汉军打败,诸侯都背叛项羽,归附刘邦。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面对这样的困境,项羽早就没有了争夺天下的信心。于是主动与刘邦议和。双方在鸿沟达成议和。但是这个议和只不过是刘邦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要迷惑项羽。项羽果然中计,带着楚军东归。结果汉军调集各路兵马,把项羽包围在垓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被包围以后,项羽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挣扎了一下。双方发生会战,楚军大败。项羽彻底丧失信心,仓皇逃跑。楚军失去统帅指挥,全军溃败。汉军斩首八万。垓下一共有楚军十万,被斩首八万,基本全军覆没。

最后项羽自己也没有跑掉,被灌婴领着五千骑兵追到东城给杀掉了。

项羽突围的时候,带了多少人呢?

我们认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比较真实,可能有八百人左右。这些人是项羽的亲兵卫队,都是骑兵,机动性和突击力都很强,是楚军最后的精锐。汉军追击项羽的人马,只有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说明项羽带的人确实不多。否则汉军不可能只派五千人马去追击。

为什么项羽不带着十万楚军突围呢?

因为带着十万人,根本跑不出去。楚军已经在之前的野战中被打败了。守着营寨还能勉强支撑,一旦走出营垒突围,很快就会被三十万汉军歼灭殆尽。

项羽只带几百名精锐突围,大军不动,很好的迷惑了汉军,达成了突然性。项羽半夜突围,天明了汉军才发现。如果不是迷路了,汉军根本追不上项羽。

所以说,项羽只带几百人突围,是正确的选择。但却是懦弱和不道德的选择。他没有选择与十万部众同生共死,反而当了逃兵,置十万楚军的性命于不顾,独自逃生。可耻。

中国近代史、清朝皇帝共有几次出逃?分别逃到了哪里?

明将杨展让张献忠宝藏尽失仓皇逃离的主要原因就是彭山江口之战,在这次战争中,张献忠失败,所有的宝贝都在这次战火中沉入海底,有人说他的宝藏沉入海底是主动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被动的,而且他自己也是落得仓皇出逃,可以说张献忠和杨展的渊源很有意思。

杨展是崇祯十二年武进士出身,自幼习武,尤其擅长骑射,他的武功是相当高的,而且他曾经也被张献忠抓过,不过后面因为种种原因,自己逃离出来,不过当时的张献忠怎么也应该没想到自己后来会被他弄得落得如此下场,在最重要的战争中,张献忠战败,杨展大概是追到了汉州城,不过因为杨展看到尸骸遍地的场景,心中实在是不忍心百姓受苦,士兵受苦,也就没有在乘胜追击,而且还掩埋死去的人。

张献忠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导者,当时短短的时间就占领了许多省份,由于要发放军饷,就不断的烧杀抢掠,各种金银器都被抢走,然后弄成银锭,金锭,由于威胁到明朝统治,所以当时朝廷派杨展去围剿起义军,杨展就在岷江江口设伏击,将其拉宝船击沉了,并且打败了张献忠,但当时为什么杨展没有捞起这些财宝,就不可而知。杨展在江口大战中和张献忠血战数日、让其吃尽苦头,可以说是相当出名的战斗。

他们之间的渊源还是相当的深的,只是一直做的都是敌人而已,不过张献忠的这些财产都是掠夺而来的,所以沉入海底也算是天意如此。

宋高宗的逃亡过程是怎样的?

清朝皇帝共出逃两次。

第一次,咸丰帝,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光绪皇,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放火、奸*抢掠。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扩展资料:

签订条约

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

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百度百科-八国联军

百度百科-第二次鸦片战争

李隆基在逃亡时遇到了什么,为什么竟唤起了他曾经的良知?

南宋初年,名将辈出,屡破金兵,但宋高宗深恐诸将功高难制,徽、钦二宗回京更令帝位不保,乃收诸将兵权,力主议和。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金朝以傀儡张邦昌被废为借口,再次南侵已抵达河阳,也不问消息是否确实,立即准备南逃。十月初从南京出发,月底逃到扬州。十二月金朝分兵三路南下。完颜宗辅率东路金军自沧州渡河,进攻山东,完颜宗翰率中路金军自河阳渡河,直攻河南,西路金军由完颜宗望所派的娄室率领,进攻陕西。建炎三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宋高宗仓皇出逃,经镇江府到杭州。九月金兵渡江南侵,赵构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随后又逃至明州,并自明州到定海,漂泊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军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临安府,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都城。

唐玄宗李隆基大家都不陌生,通过看关于这方面的影视剧,还有书籍可以了解很多关于李隆基的历史,他既是盛唐时期重要的缔造者,也是最重要的毁灭者,在李隆基的性格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昏庸,他的勤勉,他的开明,他的艰苦朴素以及他的奢侈,这些完全相反的特质却一一体现在他的身上。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反了,马上就要攻占长安,这时,年迈的李隆基,没有通知朝廷百官,带着杨贵妃姐妹,部分朝廷的亲信和宦官,在几千禁军的带领下,仓皇出逃了。在逃亡的危急之际,李隆基还是存在些良知的,杨国忠要烧毁国库,李隆基制止了,杨国忠要过河烧桥,李隆基又给制止了。

这么多人狼狈地逃到咸阳附近,公主以及皇孙们都饥肠辘辘,李隆基只好去讨饭,这时他对李隆基对开门的百姓说,您家是否有饭食,不管粗细,都可以。百姓看到他们沦落到如此的地步,于是就拿出了饭食,给他们吃。这时,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孙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饥饿。李隆基给百姓钱,并表示感谢。

在逃亡的过程当中,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向玄宗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替他认为玄宗在执政前期非常开明,任人唯贤,重用有才干的大臣们,而到了后期重用了坏人,扰乱了朝廷,才有了今天逃亡的下场,李隆基感慨万千,对自己曾经的不明智,深感后悔,目前的颠沛颠肺流离,落难途中,唤起了他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