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为什么觉得李广难封侯?

2.“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李广难封的典故是什么

4.为什么李广难封,古代封候有什么条件

5.“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_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冯唐易老:冯唐是一位国家大臣,在汉文帝时期,就做到了上郎官的官位。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后来冯唐抗击匈奴有功劳,可因为疏忽而多上报了8个首级的斩获,而受到惩罚。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冯唐年事已高,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出处: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节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汉武帝为什么觉得李广难封侯?

李广难封的意思是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李广难封是一个成语,一般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同“李广未封”。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翻译: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武帝即位,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历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知名度非常大。而他自己本人也颇具胆识,且武艺高超。他多次参加了针对匈奴的大型战役,并也有所斩获。但奇怪的是,直到李广去世,他都没能够做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被汉武帝封侯。

这在注重军功的汉武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但李广的这个结局,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对李广有意见,也不是李广和汉武帝之间关系恶劣,而是因为李广在战绩上实在拿不出手。在名将如云的汉武帝时期,像李广这样虽然名气非常大,但是战绩不出众的将领,是肯定无法被封侯的。

李广早年的从军生涯较为辉煌!

李广本人的战术意识和武艺,根据根据历史记载来看,都应该算是汉军当中的顶尖存在。而在司马迁史记当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小故事,如果并非杜撰的话,也可以看出李广在紧急条件下应变能力极强。所以早在汉文帝时期,他就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并有颇多斩获。

在汉景帝时期,他随军抗击吴楚叛军,得到了夺旗之功。但是李广当年不知道犯什么神经,接受了当时梁王授予的大印,直接导致他这次平叛行动中没有任何封赏。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李广的政治敏感度非常低。后来李广被调到边疆地区任职,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与当地的匈奴军队掰手腕。

汉文帝对李广的评价,让汉武帝对李广有更多希望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在军中任职,汉文帝在知道李广的战绩以后,曾经说过:“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如让你生在高祖帝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这句话对于李广本人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宣传,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种拖累。

汉武帝在积极准备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对于自己祖父,汉文帝有如此高评价的李广,汉武帝其实对他有非常高期待的。毕竟李广从军多年,而且历任边疆多个地区的太守,对于匈奴的情况也相对比较熟悉。那就用他,而且要重用。

几次出击行动,李广都遇到了各种问题

可能是早期从军生涯过于顺利,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在战场上各种意外频出。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从雁门关出击匈奴。但是他很不幸地遭遇了匈奴具有兵力优势的部队,部队被打散,他自己本人也被匈奴俘虏。虽然李广靠着自己的机智,抢了一匹马逃了回来,但他最后也因为部队遭遇的损失太大,而被贬为庶人。

后来,他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郡再次出击匈奴,居然劳而无功地返回。三年后,李广再次率军出击,结果再次遭到了匈奴拥有优势兵力的部队,部队被包围好在有援军帮助,才逃过一劫,但部队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战役。当时的大将军卫青要求李广帅军迂回作战,但李广军中缺乏向导,导致迷路,无法按期到达战场。由于延误军期,导致在正面战场击败匈奴军队的卫青,无法利用李广的部队将逃散的匈奴人拦住。所以卫青派人到李广军中要求军中校尉前去质询,但李广认为,军队迷路与军中儿郎们无关,而是他这个主将的责任。

而他也经过思考,自己从少年时期与匈奴作战几十年,到了年老之时,不仅没能因功封侯,却仍然还要受到刀笔吏的侮辱,于是愤而拔刀自杀。军中将士以及诸多边地百姓,为其痛哭。然,李广还是没能封侯。

结语:李广确实有点生不逢时,也有一些不够。他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经历汉高祖时期的诸多战役,也赶不上汉武帝时期,对于匈奴作战的史诗级大捷。虽然他政治敏感度不够,但他对于边地百姓的守护,以及对军中将士的宽厚,是他人格魅力的最好体现。

他哪怕被俘虏,也没有想着投降匈奴,反而想利用一切办法想要返回汉朝。论作战能力,他是超群的,论爱国之心,他也是日月昭昭。虽然他没有封侯,但无愧于大汉军人之威!

李广难封的典故是什么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冯唐易老:冯唐是一位国家大臣,在汉文帝时期,就做到了上郎官的官位。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到年事已高也没有升迁。后来冯唐抗击匈奴有功劳,可因为疏忽而多上报了8个首级的斩获,而受到惩罚。

后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冯唐年事已高,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

李广难封: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扩展资料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这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译文:“唉!:我的时机和命运不佳,做官的道路充满不顺,就像冯唐到老了才被重用,李广难以被封爵啊。”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广难封

百度百科—冯唐易老

为什么李广难封,古代封候有什么条件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为什么终身没封侯?是汉武帝偏见吗?

其一,因为是名将,大家对他要求的比较高,但李广却屡次败北。李广天下名将,多次带兵远征匈奴,因为是名将,匈奴人对李广如临大敌。匈奴出动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边逃边用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得以逃脱,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后来几次,亦然。

其二,李广是将才,不是帅才,指挥小规模的作战尚可,支护大规模的作战,难免顾此失彼。从《史记·李将军列传》来看,李广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虎将,但他勇则勇矣,智略不足。独“勇”独“猛”,又刚愎自用,“自负其能,”犯了骄兵大忌,不免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少有胜利可言,因此徒劳无功,导致终身不候。

其三,李广清廉。《史记》载:李广廉洁,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家无余财。俗话说“天下乌鸦一样黑”。不过如此以来,无法用自己的钱去跑官,要官。李广整天外出打仗,不会贪污受贿,不会克扣军晌,当然得不到朝廷官员的举荐,得不到皇王身边宠臣的欢心,近而也就得不到应得的爵位。

其四,李广性格直爽、胸狭量小。李广被贬为民期间,曾遭一官吏刁难,待李广再次得到重用,第一件事就请皇上让那一官吏随其从军,并借故把其杀死,然后又向皇上请罪。一个大将胸中不能容一个小小官吏,何况天下诸侯?再者,李广就算想治一个小官吏的性命,想点办法,用些手段,给其穿双小鞋,扣个帽子,就能实现目的。干什么非得直来直去,况且还要让皇上知道,岂不是很愚蠢?

其五,李广口拙不善言辞。《史记》载:“广讷口少言”。不客气地说,李广就是一只哑嘴的母鸡,只会拼命地下蛋,而不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在官场上,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有旋转腾升的可能。如果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必然会吃亏。说到底,既会下蛋又会咯嗒的才是好母鸡,既会干活又会宣传的才是好干部。

其六,李广没有后台,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女儿姐妹在宫中做贵妃,虽然作战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李广难封,汉武帝对他的偏见不是主要原因,李广确实运气不好,让汉武帝也觉得他点背,对他有偏见。但李广不能封侯,很大一部分还是自身的原因。

李广巅峰时期是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这期间,李广在平七国之乱时虽有机会表现,但因私接梁王将印,不受景帝信任。后来被调去守匈奴。

文景帝期间,大汉国力有限,对匈奴是安抚防御为主。李广镇守边疆,虽然勇武,但都是小打小闹,都没有大规模战役。而且他名声也大,匈奴人一般也不敢招惹他,没仗打就没军功,没军功就不能封侯。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汉文帝都说李广生错了时代,要是在刘邦时代,万户侯唾手可得。

到了汉武帝时期,机会倒是来了,这时候李广年龄也大了,最可怕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李广不是一般的倒霉。

李广数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要么无功而返,要么迷路,要么遇到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跟随卫青的大部分都封侯了,就李广难封。连汉武帝都对卫青说,李广点背,要把他调开,不要跟他一起。谁跟他一起谁倒霉。

我觉得李广一辈子不能封侯,原因还得从他自身去找。

第一,李广没政治觉悟。

李广擅自接受梁王将印,还高调的炫耀,景帝不给他穿小鞋就已经够仁义了,别说封侯了。这种政治觉悟真的是一言难尽,李广应该庆幸自己遇到了个明君,遇到心胸狭窄的帝王,早就没他什么事了。

第二,李广心胸太狭窄。

李广罢官期间出去打猎,深夜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不给面子,不让进。后来李广复官第一件事就他调到自己手下杀了。李广心胸如此狭窄,很容易得罪人的。自然很难与同僚们搞好关系,受到排挤。

第三,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太大。

大汉分四路出征,李广名气最大,匈奴最怕李广,所以集中主力打他,结果全军覆没,李广被抓。卫青那边就没什么压力,轻而易举的获胜,封侯。

第四,李广可能名过其实。

带领小部队,玩点小智慧,与人斗勇,冲锋陷阵是完全没问题的。大规模作战,涉及战略战法可能就有问题。李广出征迷路本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找向导呢?可能他孙子李陵就比他强的多。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被阉,有可能因李陵的关系,美化李广。

第五,李广的性格太偏激。

最后一次出征,不服卫青调令,赌气出发,结果迷路,错失战机。卫青作为主将说他几句,向朝廷汇报,他就赌气自杀。当时如日中天的卫青,被他儿子揍了,选择了隐瞒原谅,这心胸真不是李广,霍去病可比的。

其实李广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汉武帝封了那么多侯,到现在大家提到大汉名将,也就知道卫青,霍去病,李广而已。不仔细了解,我最开始都以为张骞只是个搞外交的文臣,后来看史记知道张骞也打过仗,因军功封侯。谁还会记得哪些人被封侯了呢?

这是很简单的两句诗,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诗人王勃感慨“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诗句。

这两句诗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文辞极为华美的骈体文,四六并用,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笔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诵,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记于心。其中就有这两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忧虑。如果加上前两句就更好理解“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哎,小时候读书没感觉。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这两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泪来。辛酸苦楚、坎坷磨难,怎么就这么多呢?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 汉文帝 时的 一位大臣。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汉景帝 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 汉武帝 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

飞将军李广大大的有名,以善战和倒霉著称。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 ,文帝说:"可惜啊! 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李广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啊。

后来李广又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又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处罚,不是大战迷路,就是遭遇敌人埋伏,实在是倒霉到家了,连汉武帝都认为李广运气不好。最后李广因为战斗失利,不愿意面对刀笔吏, 有没有钱赎罪,无奈的 选择了自杀。

汉武帝时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广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飞将军李广至死也没有封侯。后人常常对李广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

时也!命也!

时运不济,纵有绝世才气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纵然万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奋斗的人生才有趣味。至于结果,随它去吧。

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 历史 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冯唐为人正直无私,有话就说,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折腾了几十年,90多岁了,想重用,也有心无力了。

李广,骁勇战将,高大威猛。汉文帝都说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时代,肯定能封一个万户侯。说明李广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其实,这只是推辞罢了。李广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有勇无谋,俗话说,一介莽夫。

王勃,年轻气盛,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的意义何在?很明显,这是在暗喻自己。

其实,了解了王勃为什么去交趾看望父亲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因为《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伙子年轻气盛,肯定有怨气的。于是,在《滕王阁序》这里引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不请自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28岁坐船溺水而死,而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23岁所做。背景就是王勃进谏唐高宗引起皇帝的不满因而被贬。在被贬的途中去看自己的父亲,途径洪州,这是滕王阁从重修赶上九月九日重阳节,邀请文人墨客于此,王勃提笔就作,引起其他文人的不满,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说其大才。

“冯唐易老”汉武帝时期匈奴频频来袭,汉武帝让大臣推荐谁去击退匈奴,有人推荐冯唐,可当时的冯唐已经90了,已经无力抵抗匈奴,年轻的时候也没得到重用。“李广难封”李广被称为飞将军,骁勇善战,多次击退匈奴,匈奴听见李广的名声都害怕,但是没有被封侯。

这两句与王勃当时被贬,同时都怀才不遇,相呼应。后来这俩句基本上都表达怀才不遇的 情感 。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他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首先来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际上是两个典故,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 历史 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先谈谈“冯唐易老”

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因为他的为人正直、无私,所以经常遭到排挤。即使新帝即位,也因性格耿直,多次被罢官。直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升迁。最终只是个郎官。

后来汉武帝即位,匈奴侵犯边疆,汉武帝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

但那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折腾了几十年,想重用,也有心无力,再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再了解下“李广难封”

李广,汉族,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时期的名将。

他骁勇善战,高大威猛,参加抗击匈奴的历次战役,身经70余战,匈奴都称他为""飞将军"",

他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后追杀匈奴中,因道路迷失,愤而自杀。

后来,人们常用李广来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那么王勃,这位年轻气盛的诗人,他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深意呢?

大家跟随有书君,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勃,以及他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引用这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深意:

王勃,他是唐代诗人,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初唐四杰”,而且王勃还排在首位。

他年少成名,被人们称为神童,16岁科举中第,但是一直仕途不顺。

因为一篇斗鸡文《檄英王鸡》,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后来又因为恃才傲物,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被终结了仕途。

这篇《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时所撰写的。

因此,王勃用这两个人,来比喻自己的的不幸境遇,以冯唐、李广来自比,倾述了自己深恐""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

象冯唐,颇负盛名,德才兼备的人才,空有满腹经纶,受不到重用,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直到白发皓首,也难遂自已的报国之心。确实也让事隔700多年的王勃,为此,也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再看李广,纵然是千古绝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最终也得不到封侯之赏,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展示,着实令人慨惜。

王勃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都没有机会。但是他又不甘心自己无所作为,只好凭借文章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那""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既表达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

因此,通过分析,有书君仿佛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有志的青年,虽处劣境,仍积极向上的心声,以及对封建统治人才管理上的随意性,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等方面弊端的抨击和无奈。

同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也让王勃明白了冯唐、李广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跟平时冯唐恃才傲物、李广有勇无谋的为人,以及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

反思自己之所以有此处境,实为自身性格中已综合了两个人的共性。因此也“命运多舛,怀才不遇”。

好可惜王勃,真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完这篇千古名篇后,不幸溺水而亡,天妒天才,英年早逝,未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只留下这些千古绝句,让世人传诵,可叹可惜!

以上是有书君个人见解,供大家探讨!

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高中的时候都学过这篇古文。

原文段落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形容人到老都难以得志,命运多舛,有志难伸。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就是这心情,王勃想:老子这么有才你把我给流放了,这皇帝老儿真是气死我了。事实上王勃写《檄英王鸡》得罪唐高宗被流放去交趾北部找自己父亲,写下《滕王阁序》这篇千古文章后,就去见了他的父亲,在归途中不幸溺水而死,算是英年早逝。

冯唐易老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李广难封

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忠诚爱国,但在性格上以及能力上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使他名噪一时,但是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犯错,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冯唐和李广的经历,这两人都是汉朝的官员。这句话借用两人的经历,要表达的是 怀才不遇,拥有一身本事却到老了还得不到重用的苦闷心情 。

因为李广的名气最大,我就先说一下 李广难封 的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的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作战非常勇猛,立过无数的战功,被称为飞将军。

当时的士兵凭战功是按照人头数来算的,你杀敌多少人评什么级别的功劳,这个人头数都有严格的规定。李广虽然打了无数次胜仗,击退了匈奴无数次,但是杀敌数却不如别人多。将军肯定不会亲自杀敌,他的功劳是按照一场战争中士兵们的杀敌总人数算的。

当时获得封侯爵是武将们都梦寐以求的荣耀,李广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胜仗无数,可杀敌数却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标准。另一方也是他脾气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没能封侯。

所以后人用李广难封,来形容不得志。

再说冯唐易老。

冯唐也是西汉时的人物,是个宫中的侍卫。因为为人耿直,说话太直,经常得罪人,所以到处受到人排挤,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老。

有天皇帝路过看到了他,问他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干侍卫。谈话中皇帝看出来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气还是那样,特别的耿直,对皇帝说话也是这样,不给人留面子。后来因为这个又被贬官了。

很久后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让人举荐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这个时候他都90岁了,老的走不动了,已经不能出来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冯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个怀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后贴一首古人描写飞将军李广的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要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什么意思,首先要了解这两个典故出处和冯唐、李广两位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著名的《滕王阁序》。

 王勃是神童人物,死时才二十多岁,但被誉为“初唐四杰”。据说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就能写文章纠正颜师古注《汉书》中的错误,十六岁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本来前途一片大好,但后来因写了《斗鸡檄》得罪了唐高宗而被贬。后来又求补为虢州参军,但在参军任上,又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二年他到交趾探望父亲时经过洪州,此时恰逢重阳节,当时的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了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滕王阁,在重阳节这天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冯唐一般知道有个现代作家笔名叫冯唐,这里所说冯唐是汉代人,身历三朝,直到汉武帝时被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做官。

 李广知道的可能就比较多了,也是汉代人,一生战功卓著,但时运不济,一生不得封侯。

  王勃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人的遭遇隐隐表达了自己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的遭遇。王勃短命,写完此序的第二年八月,自交趾返回时渡海溺水后惊悸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翻看《史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了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后来不知忌讳,屡屡惹怒皇帝而得不到升官,到景帝为楚相又被免除,到武帝想找冯唐为官的时候,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当官了。

冯唐经历了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时期,官运不济。

李将军李广,善骑射。性格木讷少言,又比较自负,为了打击匈奴违背军令,曾经诱杀过降敌,也因为射箭距离太近被匈奴抓过,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他只能到将军的官位,后来更是不愿意对刀笔吏而自杀。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而不能封侯,所以说李广难封。

后世唐朝王勃所写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引用典故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才华有能力,也会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名句和典故诸多,但最让有书君唏嘘不已的,是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要明白其中深意,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两个典故。

01 冯唐易老

《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冯唐因孝悌出名而成为一名郎官(汉代的初级官吏)。

他有才德,有抱负,但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得罪权贵而不自知,因而处处遭到排挤。

好不容易文帝想起他,并任命他为车骑都尉,却在景帝即位后又被罢官,直到头发花白,年近耄耋,也没得到升迁。

当别人向汉武帝举荐冯唐时,他已九十多岁高龄,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文人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郁郁不得志,年华空逝。

02 李广难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跟匈奴作战时,他置个人生死于外,身先士卒,战斗非常勇猛,参加大小战役无数,立下赫赫战功。

封侯是每个将士的梦想,但李广十分倒霉,总在关键时刻吃败仗,许多与他同时期的将领都封了侯,而他至死也未封侯。

后世常用“李广难封”来形容功高不爵,命途多舛,有才而不得志。

总之,这两个典故都有不得志的意思,那王勃用其表达何意呢?

1.感慨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王勃是天降“神童”,六岁写文,十六岁时,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年少成名,满腔抱负,期望在朝堂上大展宏图。

但因一篇斗鸡文罹难,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从此与仕途无缘。

他的起点很高,机会也出现过,可他错过了机会,再不能施展抱负,故以冯唐喻己,抒发心中怀才不遇的郁结,和对年华逝去的无奈。

2.暗示达官显贵给予机会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宴会上不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举荐王勃轻而易举。他看明白了这点,写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他把冯唐、李广不得志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命太坎坷。表明他自己也是这样,怨不得别人。

他暗示在座之人,为防止 历史 重演,让有才之人有施展的机会,各位宾客还请慧眼识英雄,给王某人一个机会。

3.告诫人们珍惜光阴,勇敢去做

今人读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除了表达不得志之外,还表明时光易逝、努力未必有回报。

光阴流逝很快,所以我们要珍惜,趁着年轻有干劲儿去尝试想做的一切,追逐梦想。千万不要重蹈冯唐后尘,等年老力衰了遗憾终身。

李广努力一生也没封侯,我们也许努力一生也不能实现梦想。但我们努力过,享受了过程,无愧于年华,这就足够了。

“冯唐易老”,所以凡事别等到明天;“李广难封”,所以别把结果看得太重,一切尽力而为,做好自己。

除了生不逢时的宿命论,这还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借用冯唐和李广的典故形容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冯唐和李广的故事都出自《史记》,冯唐以孝顺和刚正不阿出名,但是正因为他太刚直,不懂转圜,因此处处受到同僚排挤,一直到垂垂暮年,还是最低等的郎官杂役。终于有一次,汉文帝看到他,了解到他的才华,任命他做车骑都尉,掌管车战之士,然而好景不长,到汉景帝继位后,冯唐依然不徇私情,耿直刚正,又被人排挤丢了官。直到汉武帝继位,匈奴侵犯边境,有人推荐冯唐,可惜那时候他已经90多岁,没办法为国效力了。他空有一身本领,空有好品质,却苦苦熬了一生。

李广是另一种悲情,他有防御的才能,当朝需要的却是进攻性选手,需要排兵布阵的能力和大局观。眼看身边的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等,年轻有为,又因为家族出身的关系备受重用,自己苦苦追求的军功难立,封侯之路难成,心中焦虑不已。这个时候,终于有机会表现自己,他当然要抓住,当前锋。然而卫青只让他当侧翼,明明知道这是最后一搏,他却还是迷路了,最终贻误战机,只能悲情地仗剑自刎。

他们的遭遇是怀才不遇,怎样也无法跟紧时代,一肚子不合时宜。同时,也是个人能力局限的悲哀,有的局限是人们永远无法超越的,怎么努力都是徒劳,往深了想,真是令人心生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