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像无稽之谈中无和之这样关系的成语

2.古文翻译 《蜈蚣与蚓》

3.写词语: 无()之()

4.四字词语填空无什么之什么

5.带有何字的成语

6.文言文于少时读书译文

无如之何_无如之何的之怎么解释

1.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无什么之什么

无()之()的成语:

无本之木本:根;木:树。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之徒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 之尤尤:突出的。最 *** 的。形容 *** 到了极点。

无怠之声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

无方之民古指不知礼法的人。

无服之丧指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

无服之殇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

无患之患潜伏的,还没有显露出来的祸患。

无价之寳见“无价寳”。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无疆之寿疆:界限。没有界限的寿命。形容长寿。

无稽之谈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无稽之言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无名之辈不出名的小人物。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无米之炊炊:做饭。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

无名之璞指未出名的璞玉。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同“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①道家指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亦作“无名之璞”。

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无能之辈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无赖之徒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无人之地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同“无人之境”。

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无人之境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无任之禄指不做事或不会做事但得到禄位。

无如之奈犹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无私之光比喻帝王的德泽。

无妄之福不期望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无妄之祸犹无妄之灾。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无妄之忧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无妄之灾无妄:意想不到的。指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无为之治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无心之过过:过失,错误。不是有意识犯的错误。

无须之祸指无辜受累而遭祸。

无形之罪犹言莫须有之罪。指凭空捏造的罪行。

无形之中指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无名义而有实质的情况下。

无衣之赋以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无涯之戚无尽的忧伤。涯:边际。戚:忧伤。

2. 无什么无什么的四字成语

有成语无边无际、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影无踪、无拘无束。

1、无边无际(wú biān wú jì)形容范围极为广阔。际:边缘处。

出自清·钱《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2、无忧无虑(wú yōu wú lǜ)没有一点忧愁,顾虑和担心,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出自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译文:我就在这里做个无忧无虑的和尚。

3、无缘无故,汉语成语,wú yuán wú gù,形容(事物)没有一点原因。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好好儿的,从那里说起!无缘无故白受了一场气!”

译文:好好的,从哪里说起来,没有一点原因,受了这个气。

4、无影无踪,汉语成语,wú yǐng wú zōng,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无踪无影”。指踪:踪迹。

出自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那里挨挨桚桚,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译文:你哪里挤来挤去,躲躲闪闪,没有踪影。

5、无拘无束(wú jū wú shù),形容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拘:限制。束:约束。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译文:出家的人没有限制,自由自在,有什么公事。

3.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无什么无什么

无适无莫

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法无天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根无蒂

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毁无誉

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无尽无休

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

无旧无新

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

无咎无誉

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无拘无束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可无不可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无偏无党

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情无义

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无穷无尽

4.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无字开头成语有哪些

无边风月 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无病 *** *** :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

无病自炙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无肠公子 指螃蟹。

无肠可断 比喻悲痛之极。

*** 之尤 尤:突出的。最 *** 的。形容 *** 到了极点。

无出其右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适无莫 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无的放矢 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动于衷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无独有偶 独:一个;偶:一双。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无恶不作 没有哪件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

无法无天 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风不起浪 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无风起浪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无风三尺浪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5. 无( )无( )的四字词语都有哪些

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限开阔得望不到尽头.

无边无沿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无边无涯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颠无倒犹言颠颠倒倒.指精神错乱.无,语助词,无义.

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无党无偏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同“无偏无党”.

无得无丧没有得也没有失.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无大无小①无论大小.指举国上下.②不分年长年幼、辈份大辈份小.

无父无君孟轲斥责墨翟、杨朱之语.后以讥刺无伦常者.

无法无天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无罣无碍没有任何牵挂.

无挂无碍没有任何牵挂.同“无罣无碍”.

无根无绊绊:羁绊.孤单一个人没有牵挂.

无根无蒂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无好无恶好:喜爱;恶:憎恨,讨厌.指既不喜爱,也不憎恨.形容感情藏而不露.也指态度不明朗.

无毁无誉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无拘无碍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无拘无缚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同“无拘无束”.

无尽无穷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同“无穷无尽”.

无家无室指孤身一人,无妻小.

无拘无束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

无旧无新不分是旧交还是新交.

无尽无休没完没了.

无咎无誉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无靠无依指孤苦而无所依赖.

无明无夜犹言不分昼夜.

无虑无思犹言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无了无休没完没了,没有终了.

无虑无忧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同“无忧无虑”.

无偏无陂不偏向;不邪曲.

无偏无党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无凭无据没有凭证和根据.

无偏无颇不偏向;不邪曲.同“无偏无陂”.

无偏无倚指笔直而无偏斜.

无情无彩犹无精打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无亲无故没有亲属和故旧.形容孤单.

无牵无挂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无千无万指不计其数;极多.

无情无绪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无拳无勇拳:力气,力量.没有武力,也没有勇气.

无情无义没有一点情义.形容冷酷无情.

无始无边没有开始,没有边际.形容极其悠久广大.

6. 含无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

安然无恙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安忍无亲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暗淡无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暗弱无断 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暗无天日 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奥妙无穷 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把玩无厌 拿着赏玩,不觉厌倦。

白璧无瑕 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百无禁忌 百:所有的,不论什么;禁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

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百无一能 什么都不会做。

百无一失 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7.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什么有什么有

应有尽有

注音yīng yǒu jìn yǒu

出处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宋书·江智渊传》

解释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物品很齐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一应俱全、面面俱到

反义词一无所有

押韵词万劫不朽、摸鸡偷狗、遭遇不偶、拖家带口、黄钟瓦缶、得于心应于手、玩忽职守、热可炙手、斫轮老手、蛾眉螓首、。

像无稽之谈中无和之这样关系的成语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明代·朱元璋《新雨水》 新雨水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

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朱元璋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先秦·诗经《衡门》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物以为用者也。”夫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唐代·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论

唐代 :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物以为用者也。”夫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论述政治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蘀。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秦·诗经《鹤鸣》

鹤鸣

先秦诗经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蘀。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古文翻译 《蜈蚣与蚓》

无如之奈 无人之地 无堤之舆 无籍之徒 无生之谛 无能之辈 无米之炊 无名之师 无如之何 无妄之福无妄之忧 无方之民 无为之治 无须之祸 无衣之赋 无颜之冠 无人之境 无服之丧 无稽之谈 无冕之王无妄之灾 无价之宝 无名之朴 无涯之戚 无服之殇 无名之璞 无耻之尤 无堤之舆 无稽之言

写词语: 无()之()

原文: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翻译:

一只蜈蚣盘伏在蚯蚓的洞口上,蚯蚓藏在洞里面,突然伸出头拔掉蜈蚣一只脚。蜈蚣发怒想钻进洞里,但蚯蚓洞太小,进不去,正转来转去不知道怎么进去的时候,蚯蚓又趁机拔掉蜈蚣一只脚。

蜈蚣更加愤怒却不知道怎么办,就守在洞口不肯走。蚯蚓于是逐渐拔掉蜈蚣的所有脚,经过一个多小时,虽然蜈蚣没有死但也不能动弹,横躺在地上,就像冻僵的蚕一样。于是蚯蚓大摇大摆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吃了蜈蚣。

扩展资料

《蜈蚣与蚓》的写作特点:

《蜈蚣与蚓》开门见山,交代了对立的双方:蜈蚣和蚯蚓。因为蜈蚣强大而蚯蚓弱小,所以蚯蚓能隐匿穴中,不敢出去交战。然而,蚯蚓却以自己的勇气和和智慧,屡屡拔去蜈蚣的脚。尽管蜈蚣号称“百脚”,在蚯蚓持久的攻略之下,也被拔得精光,最终成了蚯蚓的盘中餐。

且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百度百科-蜈蚣与蚓

四字词语填空无什么之什么

包含“无?之?”的成语:

无稽之谈 无价之宝 无妄之灾 无耻之尤 无米之炊 无服之殇 无涯之戚 无妄之福 无稽之言 无名之璞 无为之治 无疆之休 无妄之祸 无人之境 无如之何 无名之朴 无任之禄 无方之民 无妄之忧 无名之师 无衣之赋 无私之光 无服之丧 无价之寳 无如之奈 无形之罪 无须之祸 无人之地

带有何字的成语

无耻之尤、

无妄之灾、

无形之罪、

无名之师、

无须之祸、

无妄之忧、

无稽之言、

无人之境、

无私之光、

无如之何、

无名之璞、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无妄之祸、

无服之丧、

无妄之福、

无服之殇、

无名之朴、

无衣之赋、

无价之寳、

无任之禄、

无涯之戚、

无为之治、

无方之民、

无人之地、

无疆之休、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言文于少时读书译文

无论如何、

噬脐何及、

无可柰何、

衾影何惭、

伊于何底、

相煎何急、

有何面目、

今夕何夕、

不奈之何、

无如之何、

更待何时、

曾几何时、

无如奈何、

何德堪之、

不可奈何、

干卿何事、

何乐不为、

出何经典、

莫可奈何、

末如之何、

其奈我何、

出何典记、

何往不利、

追悔何及、

何足介意、

莫之谁何、

没可奈何、

何其毒也、

亡可奈何、

成何体统

无论如何、

噬脐何及、

无可柰何、

衾影何惭、

伊于何底、

相煎何急、

有何面目、

今夕何夕、

不奈之何、

无如之何、

更待何时、

曾几何时、

无如奈何、

何德堪之、

不可奈何、

干卿何事、

何乐不为、

出何经典、

莫可奈何、

末如之何、

其奈我何、

出何典记、

何往不利、

追悔何及、

何足介意、

莫之谁何、

没可奈何、

何其毒也、

亡可奈何、

成何体统

何其衰也、

弋者何慕、

无其奈何、

徒呼奈何、

徒唤奈何、

莫敢谁何、

谈何容易、

伊何底止、

弋人何篡、

人寿几何、

傅粉何郎、

没计奈何、

无可如何、

无奈我何、

何乐而不为、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无何有之乡、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何其相似乃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人生何处不相逢、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1. 予少时读书翻译

白话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

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

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原文:

精骑集序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扩展资料:

《精骑集序》是北宋文学家秦观为其《精骑集》所作的一篇序。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少年时候不专心读书,荒怠学业,后来发奋勤苦,而常废于善忘,最后作者从《齐史》孙搴答邢词中得到启发,从而广摘经传子史之文章,遂为《精骑集》。

全文格致老成,情挚而意切。这篇文章作者从立足于自身经验来谈,告诫后辈一定要专心治学,引此为戒。

创作背景

这是秦观为自编的古文选本《精骑集》作的序。序文交代了编选的因由、选本的内容和题名的用意。作者自叙少时“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近数年来,颇为后悔。

于是发愤以自惩戒,可是,“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为了弥补善忘之苦,他编辑了这个选本。而这篇序文正是从自己切身体会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经验。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精骑集序

2. 文言文翻译 矛少时读书(题目)

少年的时候读书,看一遍便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出现差错,于是便依仗着自己有这种本事就放纵自己,愿意和喝酒闹玩的人在一起游乐。

一个月之中,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这样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经常不去学习也就荒废了。 近几年来,用发奋的态度来告诫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每看见一件事,一定反复推求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之后便迷茫混乱,经常是不再记住书中的内容,所以虽然很勤劳地读书,也在经常忘记中把学问荒废了。

唉!使我的学业败废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啊。

3. 文言文《司马光少时》翻译

《司马光少时》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出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少时》故事寓意:

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平时一定反复地思考问题,观察四周环境,学会急中生智。遇到问题一定要冷静对待,不要慌张。如果我们平时能多点思考问题,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深入考虑重要性问题,那么很多困难就都可以破解了。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他费时十九年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一生为官为政、修学治学的经验总结。他对历史王朝的兴替盛衰的理性思考为后世承业皇帝提供了治国参考。

搜狗百科-司马光砸缸

4. 急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原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二,每阅一事,心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摩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为若干卷,题为《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秦观为自编的古文选本《精骑集》作的序。序文交代了编选的因由、选本的内容和题名的用意。作者自叙少时“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近数年来,颇为后悔。于是发愤以自惩戒,可是,“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为了弥补善忘之苦,他编辑了这个选本。而这篇序文正是从自己切身体会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经验。

文学赏析

在这篇序文中前两段作者自责自己年轻时不趁着记忆好多读书以及后来之“失”与“得”。“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而“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是为失之,“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是为得之。但是已“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这是作者的感叹。在当时秦观之父去世后,秦观曾一度与世俗滑稽人士饮酒交往,疏于读书。

自以为记忆力很强,因而放纵自流,把读书置之脑后。有时十天或半月内只有难得几天拿起书本。由于不专心读书,记忆力也衰退了。后来在母亲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下,秦观感到后悔了,在这篇序里他毫不隐瞒的记下当时的状况。

搜狗百科-精骑集序

5.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醒.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

① 本段文字选自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精骑集·序》。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辄:常常。③诵:记诵,记熟。 ④暗疏:默写。⑤员:依仗。⑥自放:放,放纵。即放纵自流。⑦滑稽:诙谐善辩。⑧旬朔:古时十日为一旬;朔:每月农历初一叫“朔”。此处指一个月。⑨比:近,近来。10惩艾:惩:戒止、警戒;艾读yì。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11殆:大概、恐怕。12十一二:十分之一二。13必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阅数次。14辄:总是,就。15省:懂得、明了,此处指记住。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默写文章,也没有什么差错。可后来依仗记忆力强自己放纵自流,喜欢和一些能言善辩好饮酒的人交游。一个月中,也没有几天时间看书。因此,我虽然记性好,却常常因为不勤奋而荒废了学业。

近几年来,我常告诫自己要发愤读书,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很是后悔,可精力耗损,恐怕不如过去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从头至尾看几遍,可合上书后心中一片空白,就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因此,我虽然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

唉!毁坏我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件事呀!

简评

秦观在这篇短文中叙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凭借记性好不勤奋苦读,以至后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告诉我们要乘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而不应终日玩耍荒废学业。

6.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家言,各种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刘蓉蓉①少时,读书于

1.B 2.一间房子都不能整治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3.C 附译文: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有一天刘蓉父亲来到屋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刘蓉不禁感慨道:“习惯影响人很深啊!脚踏在平地上,不能适应坑洼;但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