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柔克刚的意思

2.以柔克刚是什么意思

3.老子说柔能克刚的原文

4.论述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5.“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怎么理解

柔能克刚_柔能克刚是哪家思想

柔能制刚什么意思?柔能制刚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róu néng zhì gāng,简 拼:rnzg

成语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亦作“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成语出处:《后汉书·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成语例句:看起来这兵法不过是柔能制刚,弱能胜强,以逸待劳,能勇能怯之意。★明·沈《千金记》第五出

繁体写法:柔能制刚

注音:ㄖㄡˊ ㄣㄥˊ ㄓㄧˋ ㄍㄤ

柔能制刚的近义词:柔能克刚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成语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制服刚强者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英语翻译:gentleness can over come stength

以柔克刚的意思

注音 ㄖㄡˊ ㄋㄥˊ ㄓˋ ㄍㄤ

拼音 róu néng zhì gāng

词性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以柔克刚,谓以柔弱的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服刚强者。

例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后汉书·陈俊传》

英gentleness can over e stength;

国语辞典修订本

柔能制刚「ㄖㄡˊ ㄋㄥˊ ㄓˋ ㄍㄤ」

⒈ ?柔弱能制服刚强。明·沈也作「柔能克刚」。

引《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千金记·第五出》:「看起来这兵法不过是柔能制刚,弱能胜强,以逸待劳,能勇能怯之意。」

以柔克刚是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的意思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比喻避开对方锋芒,用温和手段取胜。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

《道德经》四十三章有载: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是老子对“以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原理的阑释,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渗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好处。

例句:

1、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2、他是个炮筒子脾气,如果你取柔能克刚的办法,一定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3、常言道柔能克刚,你没有必要硬来。

4、所以说,人们没有不好强的,但却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个微妙的道理。

5、从来都说柔能克刚,怎么公孙兄加了内力,变了绵式,反而更像支持不住的样子?

6、一把刀,用以柔克刚的毅力,硬是创作出举世无双的杰作。

老子说柔能克刚的原文

以柔克刚的意思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自三国·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道德经》:老子对以柔克刚最好的诠释

《道德经》讲自然之道,讲辩证之法,讲阴阳相和。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在这部令后世人解读不尽的书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以柔克刚”。

他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他说“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些说法中都包含着一个观点,那就是“以柔克刚”。我是十分认同这种观点的,以柔克刚其实是在把握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后的一种极其高明的“方法论”。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有时是不能依据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所谓实力来判断胜负的,刚强自然有刚强的优势,但是柔弱也有柔弱的长处,就像太极拳,出步任意前而后,抬手随心高复低,柔软细腻,但与刚健有力的其它武术门类相较量时并不是不堪一击,反而能轻巧地取胜,不少人做过实验,太极拳中蕴含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是很具有实战性的,只要上升到一定境界,用柔弱的太极拳打败刚劲的武术门类是完全有可能的。传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一把年纪的老子让孔子看自己的嘴中什么不在了什么还在,孔子一看:牙不在了,舌头还在。于是明白了:牙齿坚硬,舌头柔软,这正是柔弱胜刚强啊。深刻的道理让孔子恍然大悟,觉得老子是“龙”一样的人。“以柔克刚”在自然中也能得到证明,狂风中折断的往往是那些坚硬挺直的大树,而柔软的小草往往安然无恙。

我认为“以柔克刚”是正确的是可以实现的,它有时其实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可它的实现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通悟,需要的是对老子真正的理解,是对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的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运乾坤于掌内,观古今于须臾。

论述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

一、概述:

老子主要是说“柔弱胜刚强”以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二、原文:

1、道经·第三十六章

李耳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2、德经·第四十三章

李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怎么理解

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是源自于《道德经》,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

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扩展资料:

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是源自于《道德经》中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释义: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百度百科-以柔克刚 (成语)

百度百科-道德经

1、简述:

这是道家的观点,可以用举例的方式来理解:

人老了,牙齿掉的差不多了,但是舌头还在。因为牙齿硬,舌头软。

大风吹过,连大树都拔掉了,岸边的芦苇却在东摇西摆中留存下来,因为树挺拔而芦苇柔韧。

水看似毫无硬度,却能穿透岩石,这就是坚韧和日积月累的力量,柔弱胜刚强。

2、原文: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