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

2.载舟覆舟文言文翻译

3.载舟覆舟"源于哪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

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

载舟覆舟_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什么句式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字面解释:水可以把舟船浮起,也可能使舟船倾覆。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见于唐太宗“纳谏”魏征的一段故事。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看作“舟”,而百姓是“水”。百姓可以支持皇上的统治,也可以推翻他的统治。意思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相近。

3、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哪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录[隐藏]

一、翻译

二、释义

三、谓喻

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编辑本段]一、翻译

The water supporting a ship can also upset it.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编辑本段]二、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编辑本段]三、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编辑本段]四、出处——最早出自孔子

(一)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

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

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

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栽舟,亦能

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四)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五、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所以这里的载舟就是指民意可以使唐王朝建立稳固,并不断发展。覆舟是指由于失去民心而后造成王朝灭亡~也就是唐太宗目睹隋朝灭亡的过程

载舟覆舟文言文翻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战国荀子《荀子·哀公》,句子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你舟行于上而如履平地,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原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

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故事

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荀子、魏征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载舟覆舟"源于哪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

载舟覆舟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载舟覆舟》唐太宗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民可爱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魏徵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2.载舟覆舟全文翻译原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注释舆:《老子·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考工记》:“舆人为车。”《说文》:“舆,车舆也。”

这里用为古代的大车之意。译文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论述的仍然是人才问题。

驾驭马车,就必须要有善驾的人才,处理政事政局,也就需要专门人才。处理政事政局的人才需要懂得什么呢?那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否则,人民百姓就会象洪水一样倾覆冲翻君王这只船。所以,管理治理国家,非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不可。

3.载舟覆舟全文翻译载舟覆舟是指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一、出处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二、译文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二、作品赏析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搜狗百科-载舟覆舟

搜狗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载舟覆舟全文翻译原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注释舆:《老子·八十章》:“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考工记》:“舆人为车。”《说文》:“舆,车舆也。”这里用为古代的大车之意。

译文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论述的仍然是人才问题。驾驭马车,就必须要有善驾的人才,处理政事政局,也就需要专门人才。处理政事政局的人才需要懂得什么呢?那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否则,人民百姓就会象洪水一样倾覆冲翻君王这只船。所以,管理治理国家,非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不可。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

“载舟覆舟”源于孔子和唐代魏征、唐太宗的观点。

孔子之所以提出要“以民为本”,是他认识到了民心是的基础,人民主宰历史的真理。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载舟覆舟”论断。

孔子曾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意即“孔丘曾听说,君王就像舟,人民就像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颠覆船只,君王要由此思考自身的安危,那么将永远不会处在危险的境地。”

这在春秋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到了唐朝,公元643年闰六月初四,唐太宗李世民与身边大臣谈了一些他教化太子李治的事。当太子乘船时,太宗说了以下一席话:

原文: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资治通鉴》第196卷)

译文: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百姓便如同这水,君主便如同这船。

简释:“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意思是,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此句所涉及的是“载舟覆舟”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民心向背的极端重要性。

扩展资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是民本思想的再现,提倡统治者重视人民。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百度百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是:比喻在平时,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拼音shuǐ kě zài zhōu,yì kě fù zhōu。

基本释义原意是在水上,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对于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众多水滴汇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比喻在平时,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出处《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示例历史是面镜子,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不可欺。

近义词亦可覆舟、民为邦本、覆舟载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成语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