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去世的成语及解释

2.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

3.秦始皇为什么要能多人陪葬

4.道教与佛教有什么区别

描写去世的成语及解释

视死如生-视死如生是成语吗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下面是我整理的描写去世的成语及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去世的成语及解释

寡鹄孤鸾:孤鸾:无偶的友鸾,比喻死去了配偶的男子;寡鹄:比喻寡妇。指失偶的男女。

孤鸾寡鹄:孤鸾:无偶的友鸾,比喻死去了配偶的男子;寡鹄:比喻寡妇。指失偶的男女。

木坏山颓:木:梁木。山:指泰山。颓:倒下。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栋折榱崩:榱:椽子。正梁和椽子都毁坏了。比喻当政的人倒台或死去。

溘然长逝:指死去。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甘心瞑目: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

视死如饴:指甘心死去。

文君新寡: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赍志而殁: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赍志以殁: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没: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命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生命垂危,很快会死去。

死不旋踵: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见鞍思马: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赌物思人: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若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如丧考妣:丧:死去;考:已死的父亲;妣:已死的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睹物思人: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旦暮入地: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进入地府。表示年龄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

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死而复生: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泽及枯骨: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视死如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生死不渝: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对去世的人思念的成语

白首同归: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百年归寿:百年:指人去世。指人死的婉称。

抱恨终天: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杯圈之思:杯圈:古代指妇女所用的杯。指思念去世的母亲。

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久归道山: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老成凋谢:年高而有德的人去世了。多用作挽词。

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龙去鼎湖:指帝王去世。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擗踊号呼:擗:以手拍击胸脯;踊:以足顿地;号:痛哭。拍胸跺脚,哀痛号哭。旧时多形容父母去世时子女的哀哭。

撒手尘寰:撒手:放手而去;尘寰:尘世。指人去世。

寿满天年: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英年早逝:英年:英姿焕发的年龄,指青壮年时期。指在青壮年时期就去世。

又弱一个: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旧时哀悼人去世的话。

又一个弱: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旧时哀悼人去世的话。

与世长辞: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壮志未酬: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什么如生的四字词语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基本释义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褒义

出 处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近义词

绘声绘色 有声有色 生龙活虎 活灵活现 有板有眼 生气勃勃活龙活现 跃然纸上 维妙维肖

反义词

奄奄一息 死气沉沉

秦始皇为什么要能多人陪葬

视死如生中国自古以来讲究“视死如生”,认为人死后会有一个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带到地下,他在阴世间的生活会与生前一样。

于是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阴间的护卫者,始皇帝并没有用活人活马的生祭,他的护卫军,是出于能工巧匠的制造。

考古研究表明,这些兵马俑的制造年代,大约在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1年动工,至公元前209年结束,前后大约历时10年,需要几万工匠共同劳作。

如果说秦始皇帝陵的布局是模拟当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咸阳的形制而建造的话,那么兵马俑坑则象征着秦陵的地下王国的军队,即一支冥军!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第一种观点认为,秦俑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俑坑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第二种观点认为,秦兵马俑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俑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俑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对于三号坑,有人认为是军伍社宗,是用来进行军祭的,是作为在军祭祖的对象的社主和迁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对于二号坑,有人提出是四兽阵,即弯兵阵为朱鸟阵,战车、步兵、骑兵混合阵为玄武阵,骑兵战车组成的阵为青龙阵,战车阵为白虎阵。

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尉缓子》所云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就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马俑军阵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时还无法确证,但从目前对秦代的军制研究成果来看,第二、三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道教与佛教有什么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就是一个信佛、一个信道,区别在于对生死态度上的不同、修行方法不同、对来生今生的态度不同

1、佛教和道教对生死态度上的不同。

佛家视死如生,认为只有人体死亡后,才能修成正果,达到彼岸。

道家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佛家完全相反,可以形容为贪生怕死。

2、佛教和道教对来生今生的态度不同。

佛说来世,道重今生。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说来生之事,道教不否认来世,但认为今生人应该过得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人早已不是自己。

3、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不同。

虽然佛道两家都能靠打坐修行,但修行的本质却截然不同。

道家打坐修行,要在体内结成金丹,这个金丹我们可以称之为元神,金丹修成以后,元神才能离体出窍,才能彻底地斩掉三尸神,元神取代原来的肉身,然后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佛家打坐修行,是为了达到一种入定的状态,把自己的这具身体彻底忘记,让自己的真如从体内释放出来,当修行到最高的境界时,此时人的身体和死亡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身体失去了呼吸和心跳。

修行者的真如此时会离开肉体,以本来的真实面目存在天地间,让修行者在生前以真如这个生命体的状态感受世间万物,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开悟,开悟后也就意味着修成了正果,成为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