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和什么重的成语

2.重可以组什么成语

3._绂的引证解释_绂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4.清朝时皇家、后宫的一些制度,越详细越好

5.兼组成语四字词语

6.解绂的诗句解绂的诗句是什么

7.兼读什么?组词

兼官重绂_兼官重绂代表什么生肖

绂冕的词语解释是: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_礼服。2.比喻高官。

绂冕的词语解释是: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_礼服。2.比喻高官。结构是:绂(左右结构)冕(上下结构)。拼音是:fúmiǎn。注音是:ㄈㄨ_ㄇ一ㄢˇ。

绂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引《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__而亲迎。”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_缨陪_冕,载笔偶__。”清魏源《拟进呈<元史新编>序》:“古圣人以_冕当天之喜,斧_当天之怒。”⒉比喻高官。引汉蔡邕《司空杨秉碑》:“烈祖杨_佐命征伐,封赤泉侯。嗣子业,_冕相继。”唐杜甫《赠王侍御四十韵》:“不关轻_冕,俱是避风尘。”清姚鼐《复张君书》:“士或欲匿山林而_於_冕,或心趋殿_而不能自脱於田舍。”

二、国语词典

古时礼服及礼冠。

三、网络解释

绂冕绂冕,汉语词汇。拼音:fúmiǎn释义: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2、比喻高官。

关于绂冕的诗词

《归田诗·绂冕诚虚器》《感遇·槁梧蒙绂冕》

关于绂冕的诗句

且欣绂冕粗承家抗怀轻绂冕丘壑元无绂冕情

关于绂冕的成语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裂冠毁冕冠冕堂皇南州冠冕功归冕旒促膝谈心兼官重绂堂皇冠冕词不达意

关于绂冕的词语

促膝谈心镂簋朱绂轩冕相袭裂冠毁冕功归冕旒兼官重绂南州冠冕画苑冠冕冠冕堂皇服冕乘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绂冕的详细信息

什么和什么重的成语

缨绂的词语解释是:亦作'缨黻'。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比喻世俗的束缚。

缨绂的词语解释是:亦作'缨黻'。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比喻世俗的束缚。结构是:缨(左右结构)绂(左右结构)。注音是:一ㄥㄈㄨ_。拼音是:yīngfú。

缨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亦作“缨黻”。⒉冠带与印绶。亦借指官位。引南朝梁沉约《梁三朝雅乐歌·俊雅二》:“珩_流响,缨_有容。”《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彦和、季豫等年在冲蒙,早此缨_。”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_,从登去烦恼。”《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六年》:“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_。”明张居正《七贤咏·王安丰》:“虽有缨_累,终知世网疏。”⒊比喻世俗的束缚。引《庄子·逍遥游》“绰约若处子”晋郭象注:“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於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_,便谓足以缨_其心矣。”

二、网络解释

缨绂缨绂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īngfú,指官位。

关于缨绂的诗句

临水照缨绂始与缨绂别愿言解缨绂

关于缨绂的成语

冠缨索绝披发缨冠簪缨门第投笔请缨兼官重绂

关于缨绂的词语

簪缨门第冠缨索绝兼官重绂披发缨冠镂簋朱绂遗簪绝缨投笔请缨濯缨弹冠振缨公朝世代簪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缨绂的详细信息

重可以组什么成语

包含“重”的成语共有313个

1)安故重迁

2)安土重旧

3)安土重居

4)安土重迁

5)百舍重茧

6)百舍重趼

7)卑辞重币

8)币重言甘

9)避重就轻

10)避重逐轻

11)秉节持重

12)不分轻重

13)不堪重负

14)不足轻重

15)才轻任重

16)参错重出

17)沉谋重虑

18)沉重寡言

19)沉重少言

20)持重待机

21)从重从快

22)啖以重利

23)道高德重

24)道高魔重

25)道高望重

26)德薄任重

27)德高望重

28)德隆望重

29)德深望重

30)德重恩弘

31)德尊望重

32)迭矩重规

33)叠矩重规

34)斗重山齐

35)豆重榆瞑

36)断钗重合

37)恩深爱重

38)恩深义重

39)恩威并重

40)恩有重报

41)恩重丘山

42)恩重如山

43)恩重泰山

44)繁刑重赋

45)方寸万重

46)负重含污

47)负重涉远

48)负重吞污

49)负重致远

50)复水重山

51)高官重禄

52)高爵重禄

53)高位重禄

54)功高望重

55)故地重游

56)故伎重演

57)故技重演

58)顾虑重重

59)规重矩迭

60)规重矩叠

61)邯郸重步

62)寒恋重衾

63)厚栋任重

64)缓急轻重

65)昏镜重明

66)昏镜重磨

67)积重不反

68)积重不返

69)积重难反

70)积重难返

71)畸轻畸重

72)畸重畸轻

73)极重不反

74)极重难返

75)价重连城

76)兼官重绂

77)兼朱重紫

78)兼朱重紫

79)敬贤重士

80)久别重逢

81)旧地重游

82)旧调重弹

83)旧话重提

84)旧事重提

85)旧雨重逢

86)居不重席

87)居不重茵

88)居重驭轻

89)举重若轻

90)举足轻重

91)卷土重来

92)口耳并重

93)苦难深重

94)老成持重

95)老调重弹

96)老调重谈

97)累屋重架

98)力小任重

99)凌迟重辟

100)没轻没重

101)名德重望

102)名价日重

103)名重识暗

104)名重天下

105)名重一时

106)内重外轻

107)拈轻掇重

108)拈轻怕重

109)年高望重

110)浓墨重彩

111)破镜重合

112)破镜重圆

113)千斤重担

114)千钧重负

115)轻财重士

116)轻财重义

117)轻怜重惜

118)轻身重义

119)轻生重义

120)轻事重报

121)轻死重气

122)轻死重义

123)轻重倒置

124)轻重缓急

125)轻重九府

126)轻重失宜

127)情深义重

128)情深意重

129)情重姜肱

130)权衡轻重

131)权重望崇

132)权重秩卑

133)缺月重圆

134)忍辱负重

135)任重才轻

136)任重道悠

137)任重道远

138)任重至远

139)任重致远

140)日月重光

141)如牛负重

142)如释重负

143)若释重负

144)山重水复

145)善自珍重

146)深仇重怨

147)深惟重虑

148)沈谋重虑

149)慎重其事

150)拾带重还

151)食不重肉

152)食不重味

153)事关重大

154)手足重茧

155)疏财重义

156)束身自重

157)双足重茧

158)水复山重

159)死重泰山

160)铜盘重肉

161)威重令行

162)委重投艰

163)未足轻重

164)问鼎轻重

165)无关重轻

166)无所重轻

167)无足轻重

168)无足重轻

169)心腹重患

170)心事重重

171)朽骨重肉

172)言重九鼎

173)一语为重

174)一重一掩

175)衣不重帛

176)衣不重采

177)衣不重彩

178)义利并重

179)义重恩深

180)拥兵自重

181)榆瞑豆重

182)语长心重

183)语重情深

184)语重心长

185)语重心沉

186)远隔重洋

187)远涉重洋

188)月缺重圆

189)灾难深重

190)择福宜重

191)泽深恩重

192)责重山岳

193)郑重其辞

194)郑重其事

195)致远任重

196)钟鸣鼎重

197)众人重利

198)重财轻义

199)重操旧业

200)重床迭架

201)重床迭屋

202)重床叠架

203)重床叠屋

204)重此抑彼

205)重蹈覆辙

206)重德不报

207)重睹天日

208)重而无基

209)重关击柝

210)重光累洽

211)重归于好

212)重圭叠组

213)重规沓矩

214)重规迭矩

215)重规叠矩

216)重规累矩

217)重规袭矩

218)重珪迭组

219)重珪叠组

220)重厚寡言

221)重厚少文

222)重迹屏气

223)重见天日

224)重金兼紫

225)重金袭汤

226)重理旧业

227)重利盘剥

228)重峦迭巘

229)重峦迭嶂

230)重峦叠巘

231)重峦叠嶂

232)重峦复嶂

233)重门叠户

234)重门击柝

235)重明继焰

236)重男轻女

237)重逆无道

238)重葩累藻

239)重裵列鼎

240)重纰貤缪

241)重起炉灶

242)重气轻命

243)重气轻生

244)重气徇命

245)重气狥名

246)重气猣名

247)重若丘山

248)重三迭四

249)重三叠四

250)重山复岭

251)重山复水

252)重山峻岭

253)重生父母

254)重生爷娘

255)重手累足

256)重望高名

257)重温旧梦

258)重温旧业

259)重熙累绩

260)重熙累洽

261)重熙累盛

262)重熙累叶

263)重新做人

264)重兴旗鼓

265)重修旧好

266)重岩迭障

267)重岩迭嶂

268)重岩叠障

269)重岩叠嶂

270)重义轻财

271)重义轻生

272)重裀列鼎

273)重于泰山

274)重垣迭锁

275)重垣叠锁

276)重振旗鼓

277)重整旗鼓

278)重纸累札

279)重足累息

280)重足屏气

281)重足屏息

282)重足一迹

283)重足一迹

284)重作冯妇

285)资深望重

286)罪恶深重

287)罪逆深重

288)罪孽深重

289)罪业深重

290)尊师重道

291)坐不重席

292)不知轻重缓急

293)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294)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295)九鼎不足为重

296)九重霄

297)救寒莫如重裘

298)礼轻情意重

299)礼轻人意重

300)破镜不重照

301)权知轻重,度知长短

302)人间重晚晴

303)身教重于言教

304)盛年不重来

305)十八重地狱

306)头重脚轻根底浅

307)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308)只重衣衫不重人

309)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310)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311)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312)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13)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_绂的引证解释_绂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如果是谜题,那可能是一日千里或日行千里

如果是含重字,则

安故重迁、安土重旧、安土重居、安土重迁、百舍重茧、百舍重趼、卑辞重币、币重言甘、避重就轻、避重逐轻、秉节持重、不知轻重、不足轻重、沉谋重虑、沉重寡言、沉重少言、啖以重利、道高德重、道高魔重、道高望重、德高望重、德隆望重、德重恩弘、德尊望重、迭矩重规、叠矩重规、豆重榆瞑、恩深义重、恩威并重、恩有重报、恩重如山、恩重泰山、繁刑重赋、方寸万重、负重含污、负重涉远、负重吞污、负重致远、高官重禄、高爵重禄、高位重禄、功高望重、故伎重演、故技重演、顾虑重重、规重矩迭、规重矩叠、邯郸重步、缓急轻重、昏镜重明、昏镜重磨、积重不反、积重不返、积重难反、积重难返、畸轻畸重、畸重畸轻、极重不反、极重难返、兼官重绂、兼朱重紫、敬贤重士、久别重逢、旧地重游、旧话重提、旧事重提、旧调重弹、旧雨重逢、居不重席、居不重茵、居重驭轻、举重若轻、举足轻重、卷土重来、口耳并重、苦难深重、老成持重、老调重弹、老调重谈、累屋重架、力小任重、没轻没重、名德重望、名重一时、拈轻掇重、拈轻怕重、年高望重、浓墨重彩、破镜重合、破镜重圆、千钧重负、轻财重士、轻财重义、轻怜重惜、轻身重义、轻生重义、轻死重气、轻死重义、轻重倒置、轻重缓急、轻重失宜、情深义重、情深意重、情重姜肱、权衡轻重、权重望崇、权重秩卑、忍辱负重、任重才轻、任重道悠、任重道远、任重至远、任重致远、日月重光、如牛负重、如释重负、若释重负、山重水复、深仇重怨、深惟重虑、慎重其事、拾带重还、食不重肉、食不重味、手足重茧、疏财重义、双足重茧、死重泰山、铜盘重肉、头重脚轻、威重令行、委重投艰、未足轻重、问鼎轻重、无所重轻、无足轻重、无足重轻、心腹重患、心事重重、朽骨重肉、言重九鼎、一重一掩、义重恩深、榆瞑豆重、语长心重、语重情深、语重心沉、语重心长、远涉重洋、灾难深重、择福宜重、郑重其辞、郑重其事、致远任重、钟鸣鼎重、重财轻义、重操旧业、重床迭架、重床迭屋、重床叠架、重床叠屋、重蹈覆辙、重睹天日、重关击柝、重光累洽、重圭叠组、重规迭矩、重规叠矩、重规累矩、重规沓矩、重规袭矩、重珪迭组、重珪叠组、重厚寡言、重厚少文、重迹屏气、重见天日、重金兼紫、重金袭汤、重理旧业、重峦迭巘、重峦迭嶂、重峦叠巘、重峦叠嶂、重峦复嶂、重门击柝、重明继焰、重男轻女、重逆无道、重葩累藻、重纰貤缪、重起炉灶、重气轻命、重气轻生、重气徇命、重气狥名、重三迭四、重三叠四、重山复岭、重山复水、重山峻岭、重生父母、重生爷娘、重手累足、重望高名、重温旧梦、重温旧业、重熙累绩、重熙累洽、重熙累盛、重熙累叶、重兴旗鼓、重岩迭障、重岩迭嶂、重岩叠障、重岩叠嶂、重义轻财、重义轻生、重裀列鼎、重于泰山、重垣迭锁、重垣叠锁、重振旗鼓、重整旗鼓、重纸累札、重足而立、重足累息、重足屏气、重足屏息、重足一迹、重作冯妇、资深望重、罪恶深重、罪逆深重、罪孽深重、罪业深重、尊师重道、坐不重席

清朝时皇家、后宫的一些制度,越详细越好

_绂的引证解释是:⒈系印绶于身。谓居官。引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君虽__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

_绂的引证解释是:⒈系印绶于身。谓居官。引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君虽__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结构是:_(左右结构)绂(左右结构)。注音是:ㄐ一ㄣ_ㄈㄨ_。拼音是:jìnfú。

_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系印绶于身。谓居官。

二、网络解释

_绂_绂,汉语词语,拼音是jìnfú,释义是系印绶于身,指居官。

关于_绂的成语

仓皇出逃兼官重绂不期然而然长夜漫漫沉博绝丽不名一钱不为已甚不期而然草庐三顾不齿于人

关于_绂的词语

不名一钱草庐三顾仓皇出逃不齿于人_绅之士兼官重绂伯道无儿不为已甚镂簋朱绂沉博绝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绂的详细信息

兼组成语四字词语

宗室爵秩: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内阁协办大学士、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銮舆卫掌卫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为:光禄大夫 武为:连威将军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御史、总督(巡抚)、侍卫处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八旗都统、各省总督、总兵、提督

授:文为:荣禄大夫 武为:振威将军

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大臣、八旗副都统、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銮舆使

授:文为:资政大夫 武为:武显将军

从二品 :内阁学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侍卫处散秩大臣

授:文为:奉政大夫 武为:武功将军

三品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轻车都尉、参领、参将、协理事务侍卫领班、一等侍卫、火器营内外营异长,城守尉

授:文为:通议大夫 武为:武义将军

从三品 :光禄司卿、盐运使司盐运使、协领、游击

授:文为:中议大夫 武为:武异都尉

四品 :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卫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医院院使、太庙尉、二等侍卫、永陵掌关防官、顺天府府丞,各省道员、骑都尉、侍卫班领、副参领、佐领、防守尉、都司

授:文为:中宪大夫 武为:昭五都尉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知府

授:文为:朝议大夫 武为:宣武都尉

五品 :各部侍中、给事中、参议、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太医院左右院判,天坛尉、地坛尉、永陵副关防官兼内管领、福陵、昭陵、关防官、同知、知州、云骑尉、三等侍卫、守备

授:文为:奉正大夫 武为:武德骑尉

从五品 :各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

授:文为:奉直大夫 武为:武德佐骑尉

六品 :各部堂主事、神乐署署正、盛京管庄、都察院经历司经历、都察院都都事厅都事、兵马司指挥、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钦天监左右监副、通判、新军校、骁骑校、前锋校、护军校、千总

授:文为:承德郎 武为:武略骑尉

从六品 :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禄寺罢正、布政司经历

授:文为:儒林郎 武为:武略佐骑尉

七品 :内阁典籍厅典籍、中书、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库、兵马司副指挥、知事、大理寺堂评事、翰林院编修、知县、恩骑尉、把总

授:文为:文林郎 武为:武信骑尉

从七品 :牺牲所正千户、牺牲所福千户、州判、各衙经历

授:文为:征仕郎 武为:武信佐骑尉

八品 :各部司务厅司务、神乐署协律郎、县丞

授:文为:修职郎 武为:奋武校尉

从八品 :神乐署左右署丞、内阁典籍、翰林院典籍

授:文为:修职佐郎 武为:奋武佐校尉

九品 :神乐署司乐、读祝官、赞礼郎、县主簿、外委把总

授:文为:登仕郎 武为:修武校尉

从九品 :工部司匠、鸿胪寺鸿赞、序班司狱司司狱、州吏目、巡检司巡检、各道库大使、各府仓大使、各府税课司大使

授:文为:登仕佐郎 武为:武佐校尉

显祖宣皇后继妃庶妃

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元妃继妃大妃寿康太妃太祖诸妃

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

懿贵妃康惠淑妃太宗诸妃

世祖(顺治皇帝)废后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贞妃

淑惠妃世祖诸妃

圣祖(康熙皇帝)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

敬敏皇贵妃定妃通嫔敦怡皇贵妃?惠皇贵妃圣祖诸妃

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孝圣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纯宗皇贵妃世宗诸妃

高宗(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皇后乌拉纳喇氏孝仪纯皇后

慧贤皇贵妃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婉贵太妃高宗诸妃

仁宗孝淑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恭顺皇贵妃

和裕皇贵妃仁宗诸妃

宣宗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孝静成皇后

庄顺皇贵妃彤贵妃宣宗诸妃

文宗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

庄静皇贵妃玫贵妃端恪皇贵妃文宗诸妃

穆宗孝哲毅皇后淑慎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德宗孝定景皇后端康皇贵妃恪顺皇贵妃

宣统皇后淑妃

清代皇帝服饰制度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皇子嫔等人的龙袍是香色(秋叶色)。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并且说,这件龙袍“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清代皇帝服饰制度2

清入关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再次议论服装改制。清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尤其是对定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饰不但没有改变,还在不断恢复完善,最终形成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因此,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族特点保存的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载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礼上,皇帝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即为朝觐之服,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服了。特别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行“君臣大礼”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箭袖的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还要特意单做几副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脱下。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还有个美好的名称——“龙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清代服装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历代皇帝服装的纹饰——十二章(十二章墨线图)。十二章是十二种含义图案:日、月、星辰(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龙(能兴云作雨,取其变化)、华虫(取其文采昭著)、粉米(五谷之一,可以养人)、藻(有花纹的水草,取其有纹彩)、火(取其燃)、宗彝(为祖庙尊崇,表示不忘祖先)、黻(黑白两色绣成弓形相背,示见善背恶)、黼(斧头状象征权威)。这些纹饰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宫中遇有喜庆的事,皇帝万寿正日、皇太后万寿圣节和元旦节令的前后三日,皇帝穿吉服。吉服又称龙袍,上下连属的通身袍,其形式是,右衽、箭袖、四开裾;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通身绣九龙十二章,龙文分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纹间有五彩云;十二章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领圈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行龙各一,左右交襟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穿吉服时,外面罩衰服,挂朝珠,佩吉服带。清代皇帝的龙袍也有裘、棉、夹、纱等多种质地,适合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穿用。

故宫现存皇帝龙袍还有在绣金龙、十二章、彩云之中,加绣双喜字文饰的。在清代典章服饰制度中没有见到文字记载,但它是皇帝成婚时穿用的。按照清代规制,皇帝成婚称为“大婚”,幼年即位的皇帝成年后,要举行隆重的大婚典礼,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晚期的同治、光绪都是即位后举行大婚的皇帝。是时,颁诏天下,举国同庆。宫廷内围绕皇帝、皇后的吃、穿、用及洞房陈设等都以龙凤双喜为主要图案。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四年(1888)晚清的两位小皇帝成婚前,苏州织造定织、绣了一大批龙凤双喜的门帘、床帐。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袍上加绣双喜字样,也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称常服。皇帝在宫中穿常服的时间最多,如经筵、御门听政、恭上尊谥、恭捧册宝等都是穿着常服活动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其颜色、纹饰没有特殊的规定,随皇帝所欲。但从故宫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颜色、文饰来看,也都有明显的隐义。清代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喜穿天蓝、宝蓝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与国号同字同音,因此淡蓝、宝蓝、天蓝等颜色成为宫廷服饰中领导潮流的颜色。皇帝的便服也选天蓝色、宝蓝色。故宫藏宫廷画《清康熙读书像》康熙便服像,画的就是年轻的康熙身着宝蓝色便服的写实作品。就连面用明黄或石青色的皇帝礼服、吉服,里衬也用天蓝或月白色。宫廷崇尚蓝色,乾隆、嘉庆朝都有这种颜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间仍为流行颜色。故宫藏《喜溢秋庭》图卷,描绘的就是身着宝蓝色便服的道光皇帝与后妃、子女在御苑内嬉戏休闲,共享天伦之乐。除此以外,皇帝的便服颜色还有象征天下富足、生活红火的木红色、枣红色,谐音“禄”的灰绿色,以及洁净、清爽的姜**、浅米色等。

清代后妃发式与首饰

清代后妃梳什么发式,可以说是一件神秘莫测的事情:自从慈禧垂帘听政,以“母仪”昭著天下才揭开这一秘密。流行于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认定是宫廷后妃的正式发式,宦官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法,流传至今的戏剧舞台上。其实,清代后妃发式也与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宫后妃又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发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清宫词》曰:“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是慈禧的独创发明,与她在清宫中的地位有关。她所处地位与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无度、生活靡费。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标准。

清代后妃发式从简单的“小两把头”到“叉子头”、再到“大拉翅”都有明显的满族传统特色,点缀这几种发式的头饰,也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下边分别叙述:扁方: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合著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书中,曾讲到“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上”。扁方一般长32—35厘米之间,宽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梳“叉子头”或“大拉翅”,都起到横向连接的作用。汉代男子盛行戴冠、弁、冕作装饰,装冠、弁、冕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件12寸长的大簪,从左穿到右。

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清代后妃戴的扁方质地很多,有金、银、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其制做精细为天下罕见。如金缧丝加点翠、银镶嵌宝石、金錾花、玉雕刻多种多样。在扁方仅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做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瓜果文字等维妙维肖的精美图案。后妃们戴扁方、故意露出两端的花饰,有的还在扁方一端的轴孔中垂一束绿穗,走起路来,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美丽的仪态。

簪:簪的使用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圆椎形的骨簪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金簪、玉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饰玉簪、后妃饰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为臣子戴的簪。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不外实用型和装饰型两种。实用簪多为光素长针挺,质地多为金、银、铜等,在盘髻时起到固定头型的作用。装饰型簪多选用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清宫后妃头簪多用金、玉珠、宝石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精美。如故宫现存“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用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雕刻成一笔写成的“寿”字,簪挺就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样方法雕制的翡翠盘肠簪,红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的佳作。金錾福字簪,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闻名。再有,在金、银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挺两部分组成。簪头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花叶枝杈,再将宝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钻上孔,穿细铜丝,绕成弹性很大的弹簧,轻轻一动,擅摆不停。使飞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杈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戴在女性头上,无疑增加了几分娇态美姿。

头花:头花是清宫后妃梳“叉子头”、“大拉翅”发髻的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如故宫珍藏的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羽毛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松、竹、梅)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宝石花迭绵绵头花、金镙丝双龙戏珠头花、金嵌米珠双钱头花等等,都以制作精致,形象逼真而著称。清宫后妃喜戴头花,因花朵大、覆盖面大,戴在“两把头”正中,显得富丽堂皇。清代后妃戴头花有美饰发髻的用意,亦有显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许多画像、照片中,都能见到她发髻高耸,头戴大朵头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欢珠宝头花,还喜欢戴大朵绒花。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戴绒花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因此,清宫后妃一年四季都戴绒头花,以求吉祥。尤其应时节顺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绒春幡,清明日戴绒柳芽花,端阳日戴绒艾草,中秋日戴绒菊花,重阳日戴绒朱萸,冬至节戴葫芦绒花……

流苏:1904年,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了几幅油画像,其中一幅身穿黄底绣紫藤萝团寿衣氅衣,头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许多珠翠首饰:翠簪、凤钗、金扁方、宝石头花、珍珠头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苏,为慈禧增添了雍容富贵之感。流苏与古代八大首饰中的步摇极为想象。“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民间,成为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清宫后妃称步摇为流苏。其形式多种多样,顶端有龙凤头、雀头、蝴蝶、鸳鸯、蝙蝠等,或口衔垂珠、或头顶垂珠。珠串也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在故宫珍宝馆展出的一件“米珠双喜字流苏”,是同治帝大婚时,皇后戴过的。流苏顶端是羽毛点翠的大蝙蝠,其嘴里衔着两个小金套环,下面衔接一个羽毛点翠的如意云头。如意云头下平行缀着三串长珍珠。每串珍珠又平行分为三层,层与层之间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最底端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长二十八公分,戴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与肩平。是流苏中最长的一件。清宫珍藏的流苏多为皇后所戴,以凤衔滴珠的数量最多。如一龙一凤对峙的称为“龙凤呈祥”,双凤对立的称“彩凤双飞”,牡丹花与凤凰的是“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皇帝自喻真龙天子,皇后就是鸟中之王的凤凰。封建帝王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皇后头饰中凤凰及凤鸟育雏的题材就很多。

此外,后妃头饰中还有勒子、钿花、疙瘩针、老鸦瓢、耳挖勺等满族特色的首饰,都是清宫后妃梳“两把头”用以固定、装饰发髻的。随着满汉风俗习惯、服饰文化的融合,清宫后妃头饰逐渐被民间所吸收,由此演变出许多深为妇女喜爱的头饰,流传至今影响很深。

宫中值夜规矩

戌正(晚上八点)时分,西长街的梆声响了,没有差事的太监都陆续出宫了。梆声响过宫门就上锁,钥匙上交敬事房,有特殊情况需要请钥匙的必须经过总管,还要写入日记档,按时待查。

七点半左右太监值夜班要到总管太监处集中,点名后分配任务。带班的领人进入皇帝寝宫院落。此时,穿堂门殿已上锁,南北禁止通行,门口留两名太监值班,北门留两名太监巡逻。东西配殿和寝宫廊下,各有一名太监巡逻。

寝宫内值夜的人通常是五至七人不等,其中有一名领班。宫殿外边的事,里边人不管。九点正,寝宫正殿的门掩上一扇,另一扇备取东西、打水通过。寝宫一共五间即西间(皇帝寝宫)、西稍间(佛堂静室)、中堂(朝拜用)、东稍间、东间。值夜的人是这样分配的:

一、正殿门口两人,夏天在竹帘外,冬天在棉帘内。只要门一关,不论职位多高,一律不准入内。

二、西稍间门外一个人,负责寝宫里明三间的一切,主要是注意皇帝寝宫室内的动静,给寝宫内的值夜人当副手。

三、寝室外一人,负责静室和南面的一排窗子。

四、寝室内一人,此人至关重要,被称为「侍寝」,是皇帝信得过的最亲近的侍从,就是总管太监,文武百官也惧怕著三分。因为他和皇帝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可以随便和皇帝唠家常,他也是寝宫内值夜的领班。整个寝宫里里外外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稍有不周之处,哪怕是一个眼神没领会,愣了一会,第二天就免不了要挨一顿板子。你还不能哭叫,笔管条直般忍著,否则就甭想活著出去。侍寝的差使也是最辛苦的,他不像外屋的人,都有一块毡子垫,一夜可以半躺半坐地靠墙迷糊一会儿。他没有毡垫(寝宫里面不准放),只能靠西墙坐在离皇帝二尺远的地上,面对著卧床,用耳朵听著皇帝睡觉

解绂的诗句解绂的诗句是什么

1. 含兼字的四字词语(三个以上)

倍道兼进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进

倍道兼行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

兼爱无私 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

兼程并进 兼:一倍;并:加倍。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平常多走一倍的路

兼而有之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

兼权尚计 指全面衡量,深思熟虑

兼容并包 兼:兼顾;容:容纳;并:并且;包:包含。指广泛收罗,将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

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才德兼备 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兼文武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材能兼备 材:通“才”。才智和能力都具备。

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公私兼顾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

兼程前进 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权熟计 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

兼收并蓄 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食宿相兼 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统筹兼顾 统筹:通盘筹划;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伸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顾:照顾。统一筹划,全面照顾。

并疆兼巷 形容屋宅广大。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德容兼备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兼包并畜 同“兼收并蓄”。

兼包并容 见“兼容并包”。

兼官重绂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

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兼葭倚玉 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玉树”。

兼览博照 犹言明察四方。

兼人之勇 兼人:一人抵多人;勇:勇敢。抵得上几个人的勇气。形容十分勇敢。

兼容并蓄 同“兼收并蓄”。

兼收并采 亦作“兼收并采”。广泛收罗采用。

兼收并畜 同“兼收并蓄”。

兼收并录 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

兼收博采 犹兼收并采。

兼朱重紫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朱,朱衣;紫,紫绶。

日夜兼程 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软硬兼施 兼施:同时施展。利诱、威胁、拷打等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

食不兼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食不兼味 见“食不二味”。

水火不兼容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文武兼备 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智勇兼全 同“智勇双全”。

重金兼紫 谓一门中有数人佩金印紫绶,极言荣显。秦汉列侯以上皆金印紫绶。

昼夜兼程 程:行进。白天和黑夜都不停地赶路。

秉文兼武 〖解释〗犹言能文能武。

才貌兼全 〖解释〗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材德兼备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二者不可得兼 〖解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兼善天下 〖解释〗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昼夜兼行 〖解释〗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2. 在组成语四字词语

贵在知心、

腥闻在上、

志在千里、

清明在躬、

富在知足、

所在多有、

遭劫在数、

志在四方、

言犹在耳、

近在咫尺、

叨在知己、

满不在乎、

名声在外、

志在四海、

悬悬在念、

话不在行、

在陈之厄、

在家出家、

恫瘝在抱、

危在旦夕、

事在人为、

珊瑚在网、

一息尚在、

在色之戒、

高下在心、

黄雀在后、

意在笔外、

束在高阁、

薄技在身、

拳拳在念

3. 成组成语四字词语

一事无成、

马到成功、

众志成城、

成群结队、

积少成多、

成千上万、

胸有成竹、

弄巧成拙、

茁壮成长、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蔚然成风、

浑然天成、

恼羞成怒、

卓有成效、

积劳成疾、

相辅相成、

一气呵成、

墨守成规、

绿树成荫、

顺理成章、

急于求成、

坐享其成、

囿于成见、

百炼成钢、

老成持重、

屈打成招、

一成不变、

水到渠成、

杀身成仁

4. 什么夜兼什么四字词语

成语:日夜兼程

拼音:rì yè jiān chéng

解释: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成语:星夜兼路

拼音:xīng yè jiān lù

解释:星夜:有星光的夜路;兼路:走双倍的路程。形容连夜加倍地赶路。

成语:昼夜兼行

拼音:zhòu yè jiān xíng

解释:昼夜:白天和黑夜;兼:加倍;行:行走。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地赶路。

成语:昼夜兼程

拼音:zhòu yè jiān chéng

解释:昼夜:白天和黑夜;兼:加倍;程:行程。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形容急速地赶路。

5. 一些有“兼"字的成语

你好,我来给你说些成语兼爱无私 泛爱大众,对人无私心。

无,本作“无”兼包并容 见“兼容并包”兼包并畜 同“兼收并蓄”兼官重绂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兼览博照 犹言明察四方兼权尚计 谓全面衡量,深思熟虑。

语本《荀子·不苟》:“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兼容并包 谓广泛收罗,将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兼容并蓄 同“兼收并蓄”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兼收并采 亦作“兼收并采”。

广泛收罗采用兼收并采 见“兼收并采”兼收并录 把不同的说法都一并载录下来兼收并畜 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 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谓把各种东西一律收罗藏蓄。

后以“兼收并蓄”指把性质不同的各方面的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兼收博采 犹兼收并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语本《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兼朱重紫 谓兼任很多显耀官职。朱,朱衣;紫,紫绶 希望被采纳哦。

兼读什么?组词

解绂的诗句有:荆州解绂十经春,解绂投簪。

解绂的诗句有:我因解绂远辞京,解绂投簪。拼音是:jiěfú。结构是:解(左右结构)绂(左右结构)。注音是:ㄐ一ㄝˇㄈㄨ_。

解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解下印绶。指辞官。

二、引证解释

⒈解下印绶。指辞官。引汉刘向《列仙传·酒家》:“屈身佐时,民用不_,解_晨征,莫知所萃。”晋陆云《答孙显世赠》诗之九:“解_披褐,投印怀玉。”宋司马光《与吴相书》:“虽_委远机柄,均逸外藩,外藩固非息肩之处;乃至投簪解_,啸傲东山,东山亦非高枕之地也。”清姚鼐《哭鱼门》诗:“一入崤函身不返,空闻解_买江船。”

三、网络解释

解绂解绂,读音为jiěfú,汉语词语,意思是解下印绶,指辞官。

关于解绂的诗词

《点绛唇·解绂朝天》

关于解绂的成语

解甲休兵解衣卸甲解衣磅礴解衣般礴老妪能解放心解体解语花解人颐半解一知兼官重绂

关于解绂的词语

解衣般礴解人颐解语花解甲归田百思不解放心解体解衣磅礴解衣卸甲冰解冻释老妪能解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解绂的详细信息

兼 jiān

组词:兼职,兼顾,软硬兼施,德才兼备,兼罗,兼言,兼程。

该字的主要字义是加倍意思。也有兼有主次之分,如董事长兼经理,通常给人感觉前者主后者次这样的感觉。但字面上最接近“和”的意思。同时涉及、处理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的意思,如:兼职、兼顾、软硬兼施、德才兼备。

⒈几方面都有或几方都照顾到:兼而有之。德才兼备。兼容并包。兼听则明。

⒉加倍:兼旬(二十天)。兼程并进。日夜兼程。

兼程 jiānchéng 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造句:战士日夜兼程,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目的地。

兼职jiānzhí 在本职之外兼任的职务。

造句:他不仅是个教师,还是兼职专栏作家。

参考资料

兼.兼.新华字典:新华字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