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草惊蛇成语故事?

2.打草惊蛇的解释是什么?

3.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4.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_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语出]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

[辨形] 惊;不能写作“警”。

[近义] 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

[反义] 欲擒故纵 引蛇出洞

[用法] 含贬义。多表示劝阻或否定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例句] 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放他们过去;以免~;影响全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

词目

打草惊蛇

发音

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

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近义词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词

欲擒故纵

引用

《济公全传》第一百一十回 鹞子眼头送礼 张太守派班头拿人 ...节,老爷要派官人去拿,可拿不了。田国本房子也多,外面一有信, 打草惊蛇 ,贼就跑走了。老爷你坐轿子去拜他,我和尚扮作老爷的跟班... 《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五回 捡人头主仆遭官司 救表兄梦中见县主 ...才来到外面,刘文通说:“二位贤弟要怎么去拿?假使拿不了,一则 打草惊蛇 ,二来你我还得受他的伤。”王雄说:“依兄长怎么办?”刘... 《济公全传》第一百八十八回 四雄奉命探长江 妖道施法捉侠义 ...亮用手一拉这三个人,来到无人之处,孙得亮说:“三位别拿他们, 打草惊蛇 。这些东西俱都是无名小辈,就把他们杀了也不算什么。今天... 《醒世姻缘传》第八回 长舌妾狐媚惑主 昏监生鹘突休妻 ...动了,那里留得口住?若只依了晁夫人之分付,据实学舌,倒也是“ 打草惊蛇 ”。他却又增添上了许些,说道:“这样臭烂歪货!总然忘八... 《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是本人在家时,後日便去;若是那厮不在家时,却再理会。空自去‘ 打草惊蛇 ’,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武松焦躁道:“小管营!...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哥哥,不可造次。江州离此间路远,军马去时,诚恐因而惹祸。‘ 打草惊蛇 ,’倒送了宋公明性命。此一件事,不可力敌,只可智取。吴... 《水浒传》第五十五回 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使这个高手贼来盗了去。你可央人慢慢缉访出来,别作商议,且不要 打草惊蛇 。”徐宁听了,到天明起来,坐在家中纳闷。早饭时分,只听... 《西游记》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还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 打草惊蛇 哩!”行者道:“活呆子!快赶上!” ... 《康熙大帝》十二 会文友帝师展风采 斗虎将道姑暗用心 ...加防范,以期一鼓荡平。但在未查清其根底之前,应镇之一静,以免 打草惊蛇 。信的最后写道:臣以为眼下四方不靖,当以安内为要。... 《彭公案》第三百二十二回 金景龙失机被获 李七侯得遇英雄 ...准知他在哪里

再动手拿他

岂不伸手可得。这时节传令拿他

必然 打草惊蛇 ?”马玉龙一听这话

甚为有理

便说:“老英雄所论甚善

... 《大唐狄公案》迷宫案-第十八章 ...他立足未稳,举起左手朝他腿上就是一槌,这一槌,八仙拳上叫做“ 打草惊蛇 ”。乌尔金顾不得进招,急跳起避过。“ 打草惊蛇 ”这一招实... 《楹联丛话全编》巧对续录 卷下 ...相体裁衣。急脉缓受;小取多来。行所无事;话出有因。移花兼蝶; 打草惊蛇 。过桥拆桥;骑马寻马。因祸得福;弄假成真。空言无补;数... 《海公案》第十七回 索贿枉诛县令 ...薛知县,即令县丞陆亨泰暂署县事。又令人榜知县之罪于通衢,以为 打草惊蛇 之计。次日志伯起马望着江南进发。前途地方官闻知此信,各... 《永庆升平后传》第四十回 白胜祖假充神仙 小霸 ...一想:“我把他让到龙峒山,我细细的盘问他,再为斟酌。先倒不必 打草惊蛇 吓唬他。”想罢,向前磕头,说:“原来是祖师爷仙驾来临,... 《永庆升平后传》第七十一回 顾焕章巧计救宾朋  ...无寸铁,想要与这些人动手,那十数个兵丁也不是他的对手,怕的是 打草惊蛇 。二人循着这石岩往北,到了无人之处,是香浮院的东北。顾...

打草惊蛇的解释是什么?

『壹』 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 打草惊蛇

扑倒杂草时抄惊动了埋伏在草袭丛里的蛇。原比喻惩办某人或一些人,却使有同样情况的人受到惊动,引起警觉;也比喻采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南唐的时候,有一个叫王鲁的贪官时常收受别人的贿赂,所以他办起事来自然也就不那么公正了。有一天,一个老百姓到衙门来递状子,状告王鲁的一名部下徇私枉法,收受贿赂。王鲁接过状纸仔细一看,只见状纸上列出的条条罪状,就像在控诉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看着看着,王鲁的手不由得直哆嗦,在心里自言自语道:这……这说的不正是我吗?他越看越害怕,竟忘记怎么批状纸了,昏头昏脑中,他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贰』 儿童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 成语故事

成语: 打草惊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回罚了甲而答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叁』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内不遵守法规。有容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肆』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大全

解释:

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伍』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打草惊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陆』 成语故事大全: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读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释]明郎瑛《七修 类稿》卷二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后用以比喻做事不谨慎,行迹泄露,使对方有所警觉。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近义]顾此失彼操之过急风吹草动急功近利打草蛇惊因小失大

[反义]引蛇出洞纹丝不动敲山震虎欲擒故纵

『柒』 打草惊蛇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脏贿赂,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7)打草惊蛇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

喻惩彼戒此。语本 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

“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网络--打草惊蛇

『捌』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和

成语典故:打草惊蛇?

?成语典故: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内,他在衙容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对付别人的时候,因为一个无心的小动作,却让对方觉察到而提防警觉。

『玖』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希望能帮助到你

打草惊蛇什么意思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原比喻惩治甲,以警告乙。也比喻做事因泄密而惊动对方。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在山村里,人们走路,特别是走杂草丛生的山路时,总拿着竹棍子,一边打击杂草,一边行走。为什么打草呢?杂草丛是毒蛇出没的地方,毒蛇,诸如地皮蛇、响尾蛇等,大多体形小,肢色或如土色或如草色,喜欢潜伏在草丛中,不易被人发现,毒蛇咬人一口,致伤致残,甚至致命。但是,这类毒蛇怕竹棍。人们打草,是为了惊蛇,蛇受惊逃走了,路上安全,受惊跑出来的蛇,目标明确,会被人一棍子打死。

社会生活里,充满阴谋诡计,像草丛中潜伏下来的毒蛇,时不时地有无辜者被伤害,只有阴谋被事先探明与揭露,才能保护无辜者与正直者。

探明与揭露阴谋的最好方式,往往是打草惊蛇。大多数搞阴谋的人,和做贼一样,心是虚的,只要一方面虚张声势,一方面谨慎防范,就可以使其中止阴谋,或者暴露阴谋,并打击阴谋者。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什么?

打草惊蛇的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一、打草惊蛇的拼音和近义词

1、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2、近义词:因小失大。

二、打草惊蛇造句

1、不要出声,免得打草惊蛇。

2、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3、这帮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隐藏很深。警察分析,如果再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4、在野外要进入草丛时,切记要先打草惊蛇。

5、警方守候多日,就是怕打草惊蛇,让歹徒溜了。

6、消息指她们都比平日“格外小心”,以免打草惊蛇,故媒体也未能得知她们的身份。

7、这件事得不动声色慢慢跟他磨,否则一打草惊蛇后,很难说服他。

8、你就打听些这样的小消息,还让我埋伏的死士都给暴光了,打草惊蛇了还想要报酬啊。

9、我是说我不想打草惊蛇。

10、你调动这么多警力,岂不打草惊蛇?歹徒当然早就跑掉了。

11、记者象是一群狗,但有打草惊蛇,就开端吠个不绝。

12、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13、他的第二个冲动是不必打草惊蛇。

14、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松懈后,可一举进攻。

15、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打草惊蛇

[成语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你虽然只是打了草,但是我已经惊动了蛇。

[ 近义词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 反义词 ]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操之过急

[成语解释]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典故出处]当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

[ 近义词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 反义词 ]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