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官的成语_官的成语是什么

2.东汉法学家、太守应劭简介,著有《风俗通义》等作

3.罚不当罪 罪不当罚 罪不容诛区别

4.形容职位的词语

5.能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6.荀子·王制的荀子·王制

_官的成语_官的成语是什么

能不称官造句-能不称官

_官的成语有:官官相护,裙带官,能不称官。

_官的成语有:贩官鬻爵,官卑职小,卖官贩爵。2:结构是、_(上中下结构)官(上下结构)。3:拼音是、dǎngguān。4:注音是、ㄉㄤˇㄍㄨㄢ。

_官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指国民党官员。

二、网络解释

党官dǎngguānㄉㄤˇㄍㄨㄢ党官指国民党官员。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不知道何月何日,党官,店主和他的编辑,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善后的方法。”茅盾《一个理想碰了壁》:“官吏的贪污无能,统军将官之又爱钱又怕,党官们之吹牛说谎,包而不办,这原是各处都一样的。”

关于_官的词语

官报私仇父母官官样文章官卑职小能不称官裙带官贩官鬻爵卖官贩爵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_官的详细信息

东汉法学家、太守应劭简介,著有《风俗通义》等作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人物生平

应劭 (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 仲瑗 (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 仲援 、 仲远 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

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相关事件

应劭是个法学家、学者,他在查看汉安帝(107~125)时的案卷时,发现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是因坐应处,尹次兄尹初和史玉的母亲向官府请求代,尚书陈忠对此案有疑,便从轻发落。应劭后来据律追驳以正典型,并著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

献帝二年(190),劭为袁绍军谋校尉。献帝迁都许昌时,因为战乱,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劭不胜感叹,于是缀集所见所闻著成《汉官仪礼》、《律略》、《春秋断狱》等,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亦为应劭所立。

当初,其父应奉为司隶时,曾命官府郡国选报前人象赞,应劭就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及当时行事,著为《中汉辑序》,并撰写《风俗通义》,以辨别物类名号,释解时俗嫌疑。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多闻博识。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还有《集解汉书音义》皆传于后世,后安阳府第。

子、璩皆以文才称名而七世通显,《后汉书》录有应劭本传。

作品一览

应劭一生著作丰富,有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关于礼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汉书官礼仪故事》、《律略》、《春秋断狱》、《状人纪》、《中汉辑序》等。

此外,应劭还集解《汉书》。著有兼有礼仪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风俗通义》。

史籍记载

劭字仲远。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

中平二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嵩请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侯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非唯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邵驳之曰:

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抄商旅,啖人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直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沉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

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人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人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初,安帝时河间人尹次、颍川人史玉皆坐当,次兄初及玉母军并诣官曹求代其命,而缢而物故。尚书陈忠以罪疑从轻,议活次、玉。劭后追驳之,据正典刑,有可存者。其议曰:

《尚书》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者,伤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咸科。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者,亦无宽降。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书》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

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道路。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昔召忽亲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读,人莫之知”。朝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知赵母指括以全其宗”。传曰“仆妾感慨而致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熠杀戮也;温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是故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今杀无罪之初、军,而活当之次、玉,其为枯华,不亦然乎?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入议求生之端。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求生,非谓代可以生也。败法乱政,悔其可追。

劭凡为驳议三十篇,皆此类也。

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

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故胶(东)[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遣,开辟以来,莫或兹酷。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贪少云补,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姗、《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复重,为之节文。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纪》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瑰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其二十七,臣所创造。岂紧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f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俗,无乃类旃。《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匮也。是用敢露顽才,厕于明哲之末。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惟因万机之余暇,游意省览焉。

献帝善之。

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宫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

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社,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七世通显。

译文

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为孝廉,召为车骑将军何苗的掾吏。

中平二年(185),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一起成为边寇,东侵三辅,当时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向西讨伐他们。嵩请求调动乌桓族三千人配合作战。北军中侯邹靖上书道:“乌桓之兵势弱,应开募鲜卑人助战。”事下到回府讨论,大将军韩卓提议,认为:

“乌桓兵少,而与鲜卑世代为仇敌,如果乌桓被调动,那么鲜卑一定会袭击其家。乌桓听说后,一定会弃军回去救援。不只是对实况无益,而且更加沮丧三军的情绪。邹靖住在边境附近,知道他们的诈态。如果让邹靖募鲜卑之兵五千,必有破敌的效果。”应劭反驳他道:“鲜卑隔在漠北,与犬羊为群。没有君长的统帅,没有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残暴虐,不讲信义。所以数次进犯边塞,没有安宁的岁月。只有互市之时,才来靡服。他们只想中国的珍宝财货,并不是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接着就来为害。因此国家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过去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动鲜卑五千余骑兵,又武威太守赵冲也率领鲜卑征讨叛羌。斩获胡人头目,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之事。以军令制裁,就忿戾作乱;如果制御缓慢,就陆掠残害。抢劫居民,抄掠商旅,吃人牛羊,掠人兵马。得赏多了,不肯离开,又想以物买铁器。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而烧之。边将害怕,怕他反叛,辞谢抚顺,不敢拒绝违反。现在狡寇没有除尽,而羌人又为大害,如果后悔,来得及吗?臣愚认为可招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的,挑选精干勇敢的,多给奖赏。太守李参沉静而有谋略,必能奖励得其力。应当想渐渐消灭的策略,不可仓卒存奢望。”

韩卓又与应劭反复辩论。于是朝廷诏百官大会朝堂,都同意应劭的看法。

三年,应劭举高第,再次升迁,六年,拜泰山太守。初平二年(191),黄巾等三十万人进入郡界。应劭纠率文武连续与贼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俘虏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都退却,郡内得以安宁。兴平元年(194),前太尉曹嵩和儿子曹德从琅讶入太山,应劭派兵迎他,没有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来怨恨曹嵩之子曹操数次攻打,就使轻骑追击曹嵩父子,并杀之于郡界。应劭害怕曹操杀来,放弃郡奔向冀州牧袁绍。

起初,安帝时河问人尹次,颍川人史玉都犯了罪应当处。尹次之兄尹初及史玉之母军到官曹求代其偿命,因缢而。尚书陈忠认为罪宜从轻发落,建议义走尹次、史玉。应劭后来追驳之,据正典刑,有可存活的。他的意见说:

“《尚书》说:‘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也说:‘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使当其实也。’如果德不与位相符,能不与官相称,赏赐不是酬答有功之人,刑罚不是针对有罪之人,那么,不祥就没有更大的了。的罪,伤人者判刑,这是百王所定的制度,有法之成科可查。高祖入关时,虽约法三章,然而的罪也没有宽降。时化就刑重,时乱就刑轻。《书经》说:‘刑罚时轻时重’,就是宽降。时化就刑重,时乱就刑轻。《书经》说:‘刑罚时轻时重’,就是这种说法。

今尹次,史玉在太平时候释其私憾,恃兵安忍。朝廷恩典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从前召忽亲子纠之难,而孔子说:‘自缢于沟渎之内,别人不知道。’朝氏之父非错刻峻,便能自陨其命,班固也说:‘不如赵括之母以全其宗。’《传》说:‘仆妾感慨而致的,不是能现其义勇,顾由无计虑哩。’刑罚威狱。用来像天之震耀杀戮;温慈和惠,仿照天之生殖长育。因此春天一草枯就是灾。秋天一木开花就是异。现在杀无罪的初、军,而救活该的次、玉,这便一枯一华,不一般吗?陈忠不知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就广引八汉求生之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吗?如果认为小大之狱必以情,原心定罪,这是求生,不是说代可以活哩。败法乱政,后悔不可追了。”应劭共写驳议三十篇,都是这一类的文章。

应劭又删定律令作《汉仪》,建安元年(196)例奏上。奏道:

“国之大事,没有比载籍更重要。载籍是为了决嫌疑,明是非,赏罚的分寸,比较恰当,使后代人有所借鉴。所以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辞官后,朝廷每有政议,数次派廷尉张汤亲至他住的陋巷,问其得失。于是写下《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件事,动以经对,说得很详尽了。逆臣董卓,颠覆王室,烧毁书籍,没有剩下一点,开天辟地以来,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今大驾东征,巡视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几代受恩,受福不浅,窃不自量力,贪少云补,撰写《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和《春秋断狱》共二百五十篇。删去重复之处,成为简洁之文。又集驳议三十篇,分类编辑,共八十二事。见之于《汉书》的有二十五处,《汉记》四处,都删叙润色,以全本体。有二十六处,博采古今理玮之士,文章有光彩,德义也可观。有二十七篇,是臣所创造。不能说必合道衷,心有所思,聊以表述罢了。从前郑人以干鼠为璞玉,卖给周人;宋国的愚夫也以燕石为宝,缇f十重。看到的人掩口大笑,斯文之族,多半像这。《左氏》实云虽有大国姬妾,也不抛弃陋贱之人,大概是用来代替匮乏哩。因此敢露顽劣之才,附于明哲之后。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可以供给圣听,希陛下日理万机之余,随便翻阅。”

献帝认为很好。

二年(197),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这时刚迁都许昌,旧章既不存在,书记也少有。应劭慨然叹息,于是整理所闻,著《汉书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是应劭所立。

起初,劭之父奉做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应劭便连缀其名字,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字虽不够典范,后世服其见闻甚广。所有著述一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都传于当时。后来于邺。弟之子应、应璩,都以文才著称。

中兴初年,有应妪,生了四个儿子而守寡。看见神光照社,试探求之,便得了黄金。从此诸子宦学,都有才名,至应七世通显。

罚不当罪 罪不当罚 罪不容诛区别

区别:

1、处罚程度不同

罚不当罪是惩罚抵挡不上罪过,处罚过轻。

罪不当罚是罪过不应当惩罚,处罚过重。

罪不容诛是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处罚过轻。

2、含义不同

罚不当罪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惩罚抵挡不上罪过。

罪不当罚指处罚和罪行不相当,罪过不应当惩罚。

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

3、出处不同

罚不当罪和罪不当罚同一出处 : 《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释义:罪过还没有达到来惩罚的地步,但现在也指罪罚1~3月过轻或20~50年过重。

罚不容诛出处:《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释义:况且郭解一类的人,以平民的低下身份,窃夺生杀的权力,他们的罪过已经是天地所不容的了。然

形容职位的词语

关于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抱关击柝:柝:木梆;抱关:守关;击柝:打更巡夜。守关巡夜的人。比喻职位卑下。

抱关之怨:抱关:守门人。指职位低微俸禄少的官吏的牢骚。

不安其位:位:职位,职守。不安心于所在的职位、位置。

不安小成:成:成就。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或职位。

不次之位: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步步登高:登:升。一步步地升高。多形容仕途顺利,职位不断高升。

步步高升: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

朝客高流:朝:朝廷;流:品级。旧指职位高而声执势显赫的人物。

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持禄取容:持:拿;禄:薪俸;取容:取悦。指为保住职位而去取悦别人。

持禄养交:持禄:保持禄位;养交:交结权贵。指结交权贵以保持自己的职位。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出幽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出幽升高:犹言出谷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处尊居显:显:显要,显赫。指有声望有地位。形容职位高,权势大的人。

春风得意: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达官显宦: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

高官厚禄: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高官重禄: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同“高官厚禄”。

官卑职小:卑:职位低下。官位很低,职务也小。

官复原职:被罢了官的人又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职位。

厚禄高官: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互不相容: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久坐地厚:比喻在某一职位上长期磨炼努力,地位自然安定稳固。

居轴处中:指身居重要职位。

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能不称官:才能跟职位不相称。

能上能下: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宁媚于灶:媚:谄媚;灶:灶神。宁愿巴结灶神。比喻与其巴结职位高的人,不如笼络职位低但有实权的人。

窃据要津: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

能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能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 :

能工巧匠、

能屈能伸、

能掐会算、

能说会道、

能文能武、

能者多劳、

能言舌辩、

能文善武、

能伸能缩、

能言快语、

能征惯战、

能不两工、

能上能下、

能写会算、

能者为师、

能说善道、

能人巧匠、

能士匿谋、

能刚能柔、

能言善道、

能争惯战、

能诗会赋、

能不称官、

能事毕矣、

能征敢战、

能近取譬

荀子·王制的荀子·王制

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而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而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无赦。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驰,小事殆乎遂。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

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冠、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用强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

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

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此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为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用万乘之国者,威强之所以立也,名声之所以美也,敌人之所以屈也,国之所以安危臧否也,制与在此,亡乎人。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夫威强未足以殆邻敌也,名声未足下县天下也,则是国未能独立也,岂渠得免夫累乎!天下胁于暴国,而党为吾所不欲于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是非功名之所就也,非存亡安危之所随也。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随,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诚以其国为王者之所,亦王,以其国为危殆灭亡之所,亦危殆灭亡。

殷之日,案以中立无有所偏而为纵横之事,偃然案兵无动,以观夫暴国之相卒也。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为是之日,而兵?天下劲矣;案然修仁义,伉隆高,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为是之日,而名声?天下之美矣。权者重之,兵者劲之,名声者美之。夫尧、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案自诎矣。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栖迟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三者体此而天下服,暴国之君案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则?彼无与至也。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也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彼人之情性也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彼以夺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故周公南征而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孰能有与是斗者与?安以其国为是者王。

殷之日,安以静兵息民,慈爱百姓,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安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赏庆以先之,严刑罚以防之,择士之知事者使相率贯也,是以厌然畜积修饰而物用之足也。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货财粟米者,彼将日日栖迟薛越之中野,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阅之,砥砺之于朝廷。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今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

立身则从庸俗,事行则从庸故,进退贵贱则举庸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进退贵贱则举佞说,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立身则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劝学》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8]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劝学》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荣辱》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荣辱》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荣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不苟》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

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骄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摒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不苟》

怏怏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譬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不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挂于患而欲谨,则无益矣。——《不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不苟》

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不苟》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不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不苟》

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不苟》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不苟》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 《非相》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部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非相》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非相》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yi)。——《非相》 其他 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知而无法,勇而无惮,察辩而操僻,*大而用乏,好奸而与众,利足而迷,负石而坠,是天下之所弃也。——《非十二子》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仲尼》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仲尼》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儒效》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儒效》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儒效》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儒效》

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儒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诗经 》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儒效》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

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儒效》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

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儒效》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王制》

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王制》

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王制》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王制》

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王制》

王者者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王制》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政事乱,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天下不一,诸侯俗反,则天王非其人也。——《王制》

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国》

垂事养誉,不可;以遂功而忘民,亦不可。皆奸道也。——《富国》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王霸》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王霸》

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王霸》

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王霸》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以小人尙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伤国之大灾也。——《王霸》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班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业。——《君道》

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治则衍及百姓,乱则不足及王公。——《君道》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君道》

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君道》

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循乎道之人,污邪之贼也。——《君道》

明主有私人以金玉珠石,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君道》

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君道》

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君道》

卿相辅佐,人主之基仗也。——《君道》

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臣道》

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后也。——《臣道》

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臣道》

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臣道》

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纣所以灭也。——《臣道》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臣道》

仁者必敬人。……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臣道》

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臣道》

君子安于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也。——《臣道》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议兵》

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议兵》

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械用兵革寙楛不便利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议兵》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议兵》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议兵》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议兵》

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

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议兵》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天论》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论》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买与礼义。——《天论》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

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正论》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正论》

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正论》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正论》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称功,罚不称罪,不详莫大焉。——《正论》

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正论》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正论》

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论》

天下从之(礼)者治,不从之者乱;从之者暗,不从之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礼论》

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论》

君子耳不听*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乐论》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乐论》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乐论》

凡人之患,蔽于义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乐论》

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性恶》

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

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性恶》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性恶》

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成相》

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成相》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子道[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