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倒什么相迎

2.倒屣相迎的意思典故

3.《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4.倒屣相迎的成语典故

5.反履,出迎的那个古文

倒屣相迎_倒屣相迎典故

“倒屣相迎”指倒穿着鞋迎接客人,形容迎客的急迫,或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有时也用来比喻客人的尊贵。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传》:“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

东汉汉献帝时,朝中有个叫蔡邕的人,当着左中郎将的大官。蔡邕是当时非常有学识的人,颇受皇帝的器重。所以,他家里的客人很多,常常是宾客盈门,门庭若市。一天,家人报告说,门前来了一位叫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到王粲的名字,赶紧丢下屋里的客人,慌忙跑出去迎接,在慌忙中竟把鞋子穿反了。

没过一会儿,蔡邕将王粲请进客厅。客人们一见这位来客,不禁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一个少年,身材瘦弱,大家对蔡邕以高贵的身份竟这样亲自去迎接一个小孩子感到不可思议,似乎是有失身份吧!

蔡邕看到大家的惊愕神色,便赶忙介绍说:“这位是王粲,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我家里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给他。”

王粲的智力超群名不虚传。有一次他与朋友同行,见到路旁有座石碑。朋友问他:“您能够把石碑上的碑文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吗?”王粲笑着说:“能!”于是他便一字不差地背下了碑文,那位朋友非常惊讶。

有一天,王粲看人下棋。忽然棋盘上的棋子被人一不小心碰乱了,无法再下。王粲伸手将棋子摆好,与散乱之前完全一样,周围看棋的人无不被王粲的记忆力惊呆了。下棋的一个人认为这是王粲偶然碰上了,不相信他真的记住了棋局,于是便把棋盘盖起来,让王粲重新摆一局。结果两局棋子完全相同,大家全都口服心服了。

王粲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曾经写下六十多篇诗歌、辞赋。后来他做了魏国的侍中,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一岁。

倒什么相迎

便是蔡邕当时的一个动作,叫做“倒屣迎之”,后来变成了一句成语,叫做“倒履相迎”,原本是指鞋子穿反了,后来比喻热情待客。

献帝刘协西迁,王粲也移居到了长安。右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便觉得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的才学名满天下,受到满朝敬重,他家门前经常是车骑填巷,客厅里也是宾客满堂。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求见,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反了也顾不上。王粲一进门,众人一看他年纪不大,身材又矮,满屋子人都非常吃惊。蔡邕却表示:“这位就是司空王畅的孙子王粲,才华奇异,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藏书,应当全部送给他才对。”

倒屣相迎的意思典故

倒履相迎,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

这个故事来源于《三国志》,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可遗撼的是,虽然王粲得到蔡邕的特别重视,可是,因为行为不拘小节,身体又比较瘦弱,刘表等人依然不看重他。蔡邕没来得及穿鞋子就去迎接王粲,表示对王粲非常的看重。“倒屣相迎”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

《倒屣相迎》文言文翻译

倒屣相迎的意思以及典故,详细介绍如下:

一、倒屣相迎的含义

倒屣相迎是一种尊敬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是主人对贵宾的恭敬之举。倒屣之意在于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彰显对来宾的敬重和敬意,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并延续至今。

二、典故介绍:

1、故事背景

当时鲁国的君王是鲁隐公,公元前515年,鲁隐公率领大臣出使楚国,途经陈国。陈国君主陈武公得知此消息后,决定以倒屣相迎的方式接待鲁国使节,以示对鲁隐公的尊敬。

2、倒屣相迎的情景

陈武公亲自前往道口,光着脚且倒屣行礼迎接鲁隐公,而鲁隐公则坐在车上,这一礼仪之举使得鲁国使节和其他旁观者十分震惊和感动。

3、礼仪之意

通过倒屣相迎的举动,陈武公表达了对鲁隐公的尊重和敬意,也体现了对来宾的礼遇和对友邦的关怀。这一典故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典范之一,被后人广泛传颂。

三、倒屣相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倒屣相迎作为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人际关系、尊重和谦逊的重视。在中国文化中,倒屣相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主人的礼貌和素养。

四、倒屣相迎的现代应用:

尽管现代社会的礼仪形式有所变化,但倒屣相迎的精神仍然得到重视并应用于特定场合,一些正规场合的庄重仪式,对高级领导或贵宾的接待等,仍然要求展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五、总结:

倒屣相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礼仪之美,更蕴含了国民性格的凝聚和传承,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和价值观念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倒屣相迎的成语典故

王粲从外地迁居长安,左中郎将采用接见了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当时蔡邕才华横溢、妇孺皆知,在朝廷中也是重臣,家门前经常车马塞道,家里时时宾客满座。这天,蔡邕听说王粲前来拜访,倒穿着鞋子亲自开门相迎。进门后,人们看到王粲不仅年纪幼小,还长得五短身材,都感到十分惊讶。采用说:“这是王公贵族的子孙啊,他才华横溢,我都不如他。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给他。”

反履,出迎的那个古文

成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乐趣,那么大家知道成语的典故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倒屣相迎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

倒屣相迎的成语典故

屣: 即鞋。本义是穿倒了鞋子,形容出迎的急促、匆忙,引申为热情迎接。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期人,他的诗歌写得好,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王粲到长安后欲拜访当时的文坛巨擘蔡邕。

蔡邕,字伯喈,比王粲大许多,诗、赋、文章都写得很好,又官至左中郎将,朝廷内外都很尊重他。他的住处常常是车马盈门,宾客满座。

有一天,蔡邕席地而坐,与宾客们正谈得高兴,忽然门人传报: 王粲前来拜访。蔡邕一听,急忙答道:“快请,快请!”立即站起来,穿鞋去迎接。由于起身太急,连鞋也穿倒了(“倒屣”)。看蔡邕那急切的样子,宾客们以为是去迎接一位有名望的贵客,可进来的却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少年,宾客感到诧异。蔡邕介绍说:“这位少年叫王粲,是汉王公的孙子,他的才能,连老夫都比不上啊!”大家一听,都把惊异的目光投向王粲。从此王粲的名声就渐渐地传开了。

后人由这段故事引出成语“倒屣相迎”,用来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也表示对来客非常尊重。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后汉书》 曰:“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侯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 《后汉书·崔骃列传》“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释义用法

后汉时崔骃才高,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他听说王粲来访,赶快出门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宾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 宋·陆游:“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轩眉。”

倒屟 唐·皮日休:“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屣 北周·庾信:“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唐·王维:“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宋·王安石:“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清·黄遵宪:“识公十数年,相见辄倒屣。”

倒凫舄 宋·苏轼:“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迎 唐·张南史:“俗赖褰帷问,人欢倒屣迎。”宋·苏轼:“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余睡色。”

迎君倒屣 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访我辄携衾。”

倒迎门屣 宋·黄庭坚:“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倒屣相迎 清·顾炎武:“门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门倒屣 唐·吴融:“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倒履相迎(倒屣相迎):急急忙忙地倒穿鞋子出来迎接宾客。喻热情迎接宾客,也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

出自《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王粲》: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时邕才学显着,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