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挂“名”的成语或者谚语有哪些?

2.隐藏的藏开头的成语

3.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朋友间的志趣相投

4.司馬遷的“名山”在哪?

5.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请解释下

6.“纳亏大麓藏于名山”是什么意思?

藏之名山_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藏之名山」的寓意,是指可以受到很好的「保存、保护」之意。

司马迁对自己编纂的《史记》有很高的自信,认为值得传诸千秋万世。那麼也意味著将会遭逢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乱。

所以平常时日,固然希望流转於书肆、学者之手;但若遇到变故时,则期待能被珍藏在名山古刹中获得保护。

我其实想到:

司马迁在说「藏之名山」时,心思应该是有点悲壮的、有点缥缈的!因为,书可能可以藏之名山而去到他只能想像的时空;可是自己却是个「生命有时而穷」的存在而已。

挂“名”的成语或者谚语有哪些?

题甘露寺原文: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曹松简介:

题甘露寺注释:

通邑大都大邑”。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自通邑大都至於荒陬海聚,无变容动色之虑。”

藏之名山名山”。

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汉书·司马迁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清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论》:“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胪幽明之序。”亦省作“天人际”。唐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汉书·景帝纪》:“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颜师古注:“已,止也,言不得止而从之,非本心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俺二叔叔不得已,降了曹丞相。”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这三道防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是我能够集中资金在一个地方办厂,那发展会更大的。”

不得已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汉书·景帝纪》:“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颜师古注:“已,止也,言不得止而从之,非本心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俺二叔叔不得已,降了曹丞相。”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这三道防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是我能够集中资金在一个地方办厂,那发展会更大的。”

贪生恶死贪生畏死”。典

削木为吏犹言刻木为吏。《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於鲜也。”

刑不上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系引,不使人颈盩,不捽抑”,处不“於市”,而“於朝”。《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疏:“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晋书·刑法志》:“古典刑不上大夫,今士人有犯者,谓宜如旧,不在刑例,则进退为允。”《明史·刑法志》:“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

轻于鸿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燕丹子》卷下:“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於太山,有轻於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宋苏轼《御试制科策》:“臣闻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於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於泰山。”亦作“轻若鸿毛”、“轻如鸿毛”。《晋书·皇甫谧传》:“轻若鸿毛,重若泥沉,损之不得,测之愈深。”《宣和书谱·篆书叙论》:“五代时,南唐伪主李煜割据江左,轻如鸿毛。”巴金《寒夜》十六:“其实我们这种人无钱无势,也用不着逃难,就是遇到不幸也不过轻如鸿毛。”

重于泰山意义重大。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宋苏轼《御试制科策》:“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於泰山。”《东周列国志》第六五回:“子鲜之誓,重於泰山矣。”汉

太史公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其说不一:(1)太史公为官名,汉武帝时置,因位在丞相之上,与三公相等,故称。(2)司马谈为太史令,司马迁尊其父,故称。(3)太史令掌天文图书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旧名而称之。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三家注。综上当以第三说较为可信。后世多以“太史公”称司马迁。汉

题甘露寺背景: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汉书·司马迁传》: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后载于《汉书》本传。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着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史记》卷一百四《田叔传》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任安传》。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在太子刘据“造反”时取了袖手旁观的做法,其实太子并非真反只是因“巫蛊”被冤枉没办法了,想杀江充以自保。

关于任安的说法,上述可谓为一说。但亦有其他说法,即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时,因其在太子刘据造反时取了“持两端”做法,而为汉武处死。在此时,任安希图以“推贤进士为名,要求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给予帮助。而司马迁因为自己的处境很难帮他这个忙,便写了这封报任安书。这才是为什么司马迁在任安临刑前给其写信的原因。

题甘露寺赏析:

通字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 箠,同“棰”,杖。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及以至是。以,通“已”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大抵,大都。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权倾五伯。伯, 通“霸”。具于五刑。具,通“俱”。曷足贵乎。曷,通“何”。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词类活用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 用朱砂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百兽震恐:使动用法,使……害怕 特殊句式被动句(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2)其次诎体受辱。省略句、判断句(1)《》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且西伯,伯也。(3)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五)状语后置句(1)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3)幽于圜墙之中宾语前置句(1)若望仆不相师重点翻译句《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想要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弄通由古至今的变化规律,自成一家之见解。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被千刀万剐,我难道会后悔吗?4.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5.故士有画地为牢,士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好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一词多义1.胜(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2)不可胜记。尽。(3)百战百胜。胜利。(4)引人入胜。优美的。2.再(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3.厥(1)思厥先祖父。他的。(2)大放厥词。别的。(3)厥有《国语》。于是,就,才。4.焉(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语气词。(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5.非(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6.就(1)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赴死。(2)草创未就。 完成。(3)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靠近,引申为承受。7.望(1)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2)日夜望将军至。期望。(3)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4)吾尝跂而望矣。向远处看。(5)以绝秦望。 念头.(6)名门望族。有声望的。 古今异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再: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今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配偶。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非常”。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1.下游2.行为不符合道德准则意气勤勤恳恳。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古义:正义和真理今义: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恨私心有所不尽恨:古义:遗憾今义:怨,仇视私心:古义:自己的志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言论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立身于世今义:1.建立 2.直立,竖立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陷身今义:陷入不良境地 虚词以(1)及以至是(通“已”)(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为(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5)无益于俗(介词,对)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整理:zhl201609

隐藏的藏开头的成语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驰名中外 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到国内外

砥砺名节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

钓名欺世 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惑世盗名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揽名责实 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

冒名接脚 冒别人的名,接替他

名不符实 名声与实际不符

名不正,言不顺 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名实相符 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闻遐迩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名噪一时 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慕名而来 指仰慕名声而来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按名责实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榜上无名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变名易姓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不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名一钱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务空名 务:追求。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臭名远扬 名: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

臭名昭著 坏名声都知道。

垂名青史 青史:书写于竹简或白绢上的典籍、史册。名字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大名鼎鼎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盗名欺世 盗:窃取;名:名誉;欺:欺骗。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盗名暗世 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

砥行立名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

砥行磨名 磨砺德行与名节。

钓名沽誉 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气很大。

斗方名士 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遁名匿迹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分文不名 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浮名虚誉 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

附骥名彰 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干名誉 干:求;: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改名换姓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高名大姓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

各色名样 色:种类。各种类别,各种式样。

功成名遂 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功成名就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沽名钓誉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顾名思义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赫赫有名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及第成名 及第:科举时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久闻大名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久负盛名 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举世闻名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控名责实 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

金榜题名 指科举得中。

利锁名缰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立身扬名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名实相副 名声和实际一致。

名垂后世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名实难副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名列前茅 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名不副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名目繁多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名下无虚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名缰利锁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名山大川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名声籍甚 比喻名声极大。

名过其实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名标青史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利双收 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冒名顶替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莫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不虚传 传出的名声不是虚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贸实易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名震一时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名山事业 指著作。

名士风流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名垂千古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欺世盗名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巧立名目 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青史传名 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死留名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竖子成名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师出无名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声名狼藉 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身败名裂 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

实至名归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提名道姓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师出有名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盛名难副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徒有虚名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蜗角虚名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无名英雄 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闻名不如见面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显亲扬名 显:显赫;亲:父母;扬:传扬。指使双亲显耀,名声传扬。

遐迩闻名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循名责实 循:依照;责:要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一举成名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雁塔题名 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有名无实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一文不名 一个钱都没有。

异名同实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隐姓埋名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指名道姓 明确指出姓和名。

至理名言 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综核名实 综:综合;核:考核;名:名声;实:实绩。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

必也正名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兵出无名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亦泛指行事无正当理由。《汉书·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晋书·石勒传》:“昔赤眉、黄巾横逆宇宙,所以一旦败亡者,正以兵出无名,聚而为乱。”亦作“师出无名”。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王书》:“辱告,承上党殿下及匹娄

不名一格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藏诸名山 见“藏之名山”。

成名成家 树立名声,成为专家。

驰名当世 声名在当代传播得很远。驰名:声名远播。当世:当代。

驰名天下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臭名昭彰 昭:显着。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亦作“臭名昭著”。

臭名昭着 坏名声都知道

出师无名 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师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垂名竹帛 垂名:传名。竹帛: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借指典籍、史册。名字

大名难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砥厉名号 见“砥砺名号”。

砥砺名号 亦作“砥厉名号”。谓自修品节,以保令名。

钓名要誉 见“钓名沽誉”。

吊誉沽名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钓誉沽名 见“钓名沽誉”。

顶名冒姓 谓冒充他人。

顶名替身 犹言顶名冒姓。

遁迹藏名 犹言隐居不出。

遁名改作 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贩交买名 谓卖友求荣。

浮名薄利 浮名:虚浮的名声;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浮名虚利 浮名:虚有的名声。虚利:空有的利益。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

干名犯义 干犯名教和道义。

更名改姓 见“变名易姓”。

功名富贵 指升官发财。

功名利禄 名利地位。

沽名吊誉 同“沽名钓誉”。

沽名干誉 犹沽名钓誉。

沽名卖直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沽名要誉 犹沽名钓誉。

沽誉钓名 同“沽名钓誉”。

哗世取名 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隳节败名 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急功近名 急于求成,贪图虚名。

名托姓 冒充别人姓名。

金榜挂名 见“金榜题名”。

矜名妒能 矜:夸耀;妒: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

矜名嫉能 矜:夸耀;嫉: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

利缰名锁 缰:缰绳。锁:锁链。名和利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把人束缚住了。

利惹名牵 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

利绾名牵 见“利惹名牵”。

烈士徇名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罗织罪名 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名不虚得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名垂万古 谓名声永远流传。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名从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名德重望 犹德高望重。

名符其实 见“名副其实”。

名高难副 副:相称。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

名公钜卿 见“名公巨卿”。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钜人”。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

名鞿利鞚 犹名缰利锁。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

名卿钜公 名公巨卿。

名山胜水 见“名山胜川”。

有什么成语可以形容朋友间的志趣相投

藏污纳垢、

藏头露尾、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藏怒宿怨、

藏器待时、

藏之名山、

藏修游息、

藏巧于拙、

藏贼引盗、

藏锋敛锷、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藏弓烹狗、

藏头亢脑、

藏踪蹑迹、

司馬遷的“名山”在哪?

闭门合辙:犹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比喻互相投合。

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藏诸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臭味相投: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沆瀣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指脾气相投或意见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则离开。

呼朋唤友: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明珠按剑: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则用手压住剑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举动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误会而反以敌意回报。

命俦啸侣:命、啸:呼引,呼唤;俦、侣:同伴。招乎意气相投的人,一道从事某一活动。

莫逆于心: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难言兰臭:难言:谈不上;兰:兰花;臭:味;兰臭:指气味相投的友谊。指很难结下友情。

气义相投: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

气谊相投: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同“气义相投”。

蜣螂抱粪:蜣螂:屎壳郎。形容臭味相投。

求其友声:指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群蚁附膻:附:依附;膻:羊肉的气味。许多蚂蚁趋附羊肉。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群蚁趋膻:膻:羊臊气。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

如蚁附膻:附:趋附;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如蚁慕膻:膻:羊肉的气味。象蚂蚁趋附羊肉一般。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桑荫未移: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同“桑荫不徙”。

神会心契:互相之间,内心理解并相投合。

声气相求: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

声求气应: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忘言之契:忘言:无需语言说明;契:意气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迹。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物以群分: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同“物以类聚”。

歙漆阿胶:歙县的漆,东阿的胶,即指胶漆。比喻情意相投。

相逢恨晚:形容一同如故,意气极其相投。见“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恨:遗憾。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香火因缘: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香火姻缘: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一拍即合: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一拍一吻缝: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一言订交:形容双方意气相投,刚一交谈,就成了至交。

一言定交:形容双方意气相投,刚一交谈,就成了至交。

义气相投: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针芥之契: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之指相投契。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投: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之相投契。同“针芥相投”。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请解释下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相類的一句,正好能與上文互證:“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這裡說的“京師”就是前面說的“通邑大都”,但名山卻未細言。

司馬貞《索隱》注此句云:“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下又引《穆天子傳》“至於群玉之山……先王所謂策府”及郭璞注“古帝王藏策之府,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相证。(中華書局標點本,以“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數字為司馬貞案語。查《穆天子传》郭注為“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則知標點本誤)

按照《索隱》,因為群玉之山亦為策府,所以“名山”僅僅是個比喻,指的是帝王收藏圖書的地方(即“策府”或“書府”),並非真實的山。但是,《漢書·司馬遷傳》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太史公生前並沒有將全書獻給書府。而且,西漢皇室藏書之處(如石渠閣),應在京師的未央宮,若果“名山”即是“書府”的話,那麼“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便互相抵牾,直接說正副二本“皆在京師”不就可以了麼?

這樣看來,《索隱》的解釋並說不通,實在是有些故作艱深,強作解人。而顏師古注“藏之名山,副在京師”(見《漢書注》)云:“藏於山者,備亡失也。其副貳本乃留京師。”則於情於理,顯得通達許多。其實,山即是山,並不是什麼傳說中的帝王策府。將書擺進山裡,也是為著圖書的保存著想。

在歷史上,為了保護書籍將書藏入山中的實例,並不少見。有名者,如白居易將其詩文集編訂完畢後,抄錄為五,分藏各處。其中,“一本在廬山東林寺經藏院”(見《白氏長慶集·白氏集後記》),就算得上是“藏之名山”了。

至於太史公司馬遷,則較白居易謹慎許多,未嘗自曝山名,誘人往觀。卻是以“名山”二字草草帶過,著實令後人琢磨不透,以至於“策府”、“群玉”的種種猜想。而那套正本《史記》,或許二千年後仍躺在雲山霧嶺的某個角落,靜俟著“後世聖人君子”吧。

“纳亏大麓藏于名山”是什么意思?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汉书·司马迁传》的话,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大意是,

他用的是春秋笔法,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但是该说的都说了,后世的

容纳和隐藏在名山大川中。

这是岳麓书院的二门的门联——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1.“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它的撰联者是清代时任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的程颂万。“大麓” 一指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刘昭注引汉桓谭《新论》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录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这里我们做第二种解释讲。“名山”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名的大山,专指五岳(北岳恒山——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而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峰为首,岳麓峰为尾。所以这里可以用“名山”代指岳麓山

2.“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从修辞上讲,它是一副正对(正对又称真对又称真对、的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它不同于书院大门的流水对,它讲究的是对仗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