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翻译

2.“社稷”在古代原指两位神仙,为何后来代指国家?

3.文言文解释

4.明清时代太庙与社稷分别象征着什么?

宗庙社稷的意思是什么_宗庙社稷

汝南、颍川郡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等部,各有数万人,起初响应袁术,又依附孙坚。2月,曹操进军讨伐,打败了他们,斩了刘辟、黄邵等,何仪和他的部下全部投降。皇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夏季6月,升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秋季7月,扬奉、韩暹偷偷逃跑了。汉献帝授予曹操符节、黄钺总领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说曹操把都城迁到许县。9月,汉献帝迁往东面的许县,任命曹操做大将军,封为武平侯。自从皇帝往西迁都长安,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到这时宗庙、社稷制度才建立。

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翻译

宗社是什么?就是宗庙社稷

怎么理解?宗是家族的象征,这里是指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一群人。如祖宗,认祖归宗,农村的宗族、宗庙等。

社就是社稷,社指土地,稷指谷等土地出产的粮食。古人以土地滋育万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普遍立社祭祀。社是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公众聚会的地方。所以才有社会,以前就是指众人聚会祭祀。

由于,当时的国家是家天下,所以皇帝家也有宗庙。南史·虞寄传:“朕不食言,誓之宗社。”,所以这个词主要指王朝或国家。

“社稷”在古代原指两位神仙,为何后来代指国家?

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翻译是将国家宗庙都委托给楚国,还训练士兵,任由大王使用。

选自《楚策·苏秦为赵合从》,《苏秦为赵合从》是一篇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出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来的书名不确定,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成书据推断也并非一时,可能在秦统一以后。

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

《战国策》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文言文解释

社稷这两个字在古代的时候是指两个和农业有非常大关系的神仙,一个是土地之神,一个是五谷神,农业在我国古代战略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百姓生活的根基,我国古代的时候,大多都是重农抑商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农业的地位是最高最大的,所以当时的封建人们会为了更好的收成而去祭拜神仙,而农民的人口基数又很大,所以往往这时候人们都会汇聚在一起进行祭拜。

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人们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早期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应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如此,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便来源于此。

稷,在五谷之神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稷神原为五帝之一帝喾的长子,年幼之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尧舜时期,后稷作为掌管农业之官,教人们耕种,被尧举为“农师”。从西周时期开始被尊为五谷之长,称为稷神或农神,与社并祭,合称“社稷”。

“社”与土地有关,而“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他在西周时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社稷坛设在王宫之右,与王宫左侧的宗庙相对,社稷坛代表土地,宗庙代表血缘,二者同为国家的象征,其中这样的由来是很深远的。

明清时代太庙与社稷分别象征着什么?

1

选自《汉文帝惟德不惟亲》

正月有司言曰:“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预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预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也。”

译文:

正月,主管大臣进言说:“及早确立太子,是尊奉宗庙的一种保障。请皇帝确立太子。”皇帝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缓一缓吧。”主管大臣又说:“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社稷,不忘天下。”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岁大,经历见识过的道理多了,懂得国家的大体。吴王是我的兄长,贤惠仁慈,甚爱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辅佐我。有他们,难道还不是预先做了安排吗?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有才能有德义的人,如果推举有德之人辅佐我这不能做到底的皇帝,这也将是国家的,天下人的福分。现在不推举他们,却说一定要立太子,人们就会认为我忘掉了贤能有德的人,而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人着想。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可取。”

不德是皇帝的一种自谦的说法,说自己的道德还不够完善,在古时很常见。

举个例子:比如古代皇帝对自己的一种称呼是寡人,引申开去就是寡德之人,就是说自己的道德还很浅薄,很缺乏。

2

无从是一个词,合起来翻译是没有办法,一般这种词是不会拆开分析的。

一定要分析的话,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头绪(做某件事)

从:由,自。是介词。例子是《项羽本纪》上的“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判断的根据: 所给例子可以看出从表示由什么道路,是个比较具体的介词,经过演变抽象为比较抽象的 由什么途径,无从就是找不到途径。

而且因为古汉语词典上从字一共15个意项只有这个能解释的通。

这个问题涉及词源,也就是中国的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一般弄考试的话没必要搞这么深。

3

右备容臭 备:词典上的释义是“具备,完备” 例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胜心备焉”这里具体“解释为“配戴,挂著”。

分别象征着祖先和国土

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代表、土地。所谓“宗庙社稷”,是祖先宗法、国家的象征。

太庙和社稷坛是封建皇朝按“左祖右社”的传统建立的太庙和社稷坛。

“左祖右社”出自周朝。周朝营建都城时,整个施工程序如同今日的“都市”一样,是按步就班、依循一定准则而行的。意思就是周朝官方的营建部门,在进行都市规划时,会先在宫殿的左边设立“宗庙”(相),以祭祀祖先;并在宫殿的右边,兴建“社稷”,专供民众祭祀土地公与五谷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