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蒹葭》诗中“伊人”的形象意义

2.蒹葭这首诗中伊人是谁

3.蒹葭中的伊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4.《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蒹葭中的伊人是什么意思?

6.蒹葭中伊人内涵是什么?内涵

7.蒹葭的伊人指的是

蒹葭伊人形象分析_蒹葭伊人

《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所倾慕的对象”,并不能确定性别,理解为美女只是一种解读方法而已。理由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秋天,诗人一大早起床来到河边,芦苇上还挂着白露,诗人想啊,我思慕的人远在河的彼岸,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无法触及。如果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诗人不一定是男人;思慕的对象很可能并不知道方位,甚至未必就是具象的某一个人。此后两章用的是重章叠唱,意义基本相同。

朱熹曾评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即为此意。

还有人认为,主人公在这片水域的苦苦找寻,比喻渴望贤才。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在水之湄。伊人到底在哪里?不知道。看似很近,可是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又没有办法接近它。那么和《雨巷》一样,这位蒹葭伊人和丁香姑娘都是渴望不可及的。世上渴望不可及的东西有很多,它可以对这种现象的叹息,也可以是遇到了某件这种事情用伊人的方式来做比喻。因此,不同的猜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对作诗目的的考察。

拓展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蒹葭》诗中“伊人”的形象意义

诗中一直没有出现伊人的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伊人,诗歌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伊人”可能是象征着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这也就表现出东周时期诗人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朴素观念

诗经.蒹葭》历来被世人认为是情爱诗的典范,关于诗中“伊人”形象的分析也是众说纷纭.文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首待字闺中的女子求偶情诗,“伊人”是想象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古老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向来众说纷纭.古文经学家认为这是“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汉代郑玄、清代魏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学说.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种深求微言大义的说法提出反驳.朱熹在《诗集传》指出:“言秋

蒹葭这首诗中伊人是谁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蒹葭中的伊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供参考。

《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中一直没有出现伊人的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伊人,诗歌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

当然更进一步地说这种“伊人”可能是象征着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这也就表现出东周时期诗人对人生意义思考的朴素观念

诗经.蒹葭》历来被世人认为是情爱诗的典范,关于诗中“伊人”形象的分析也是众说纷纭.文章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首待字闺中的女子求偶情诗,“伊人”是想象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古老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向来众说纷纭.古文经学家认为这是“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汉代郑玄、清代魏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学说.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种深求微言大义的说法提出反驳.朱熹在《诗集传》指出:“言秋

蒹葭中的伊人是什么意思?

原文

蒹葭苍苍 ①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②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③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④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⑤ ,白露未晞 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⑨ 。

蒹葭采采 ⑩ ,白露未已 1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 。

注释

①蒹葭 (jiān jiā)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深蓝色,很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 (sù huí ) :逆流而上。丛:就。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的样子。

⑥ 晞 (xī) :干、干燥。

⑦ 湄:岸边、水岸。

⑧ 跻 (jī) :登高、上升。这里指道路陡高。

⑨ 坻 (dǐ) :水中的小洲。

⑩ 采采:茂盛的样子。

11 已:止,干。

12 涘 (sì) :水边。

13 右:弯曲,迂回。

14 沚 (zhǐ) :水中的小陆地块。

译文

岸边芦苇高又壮,深秋白露凝成霜。

思念心中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找寻,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上去找寻,好像就在水中央。

岸边芦苇密而繁,深秋白露还未干。

思念心中那个人,隔水相望在岸边。

逆流而上去找寻,道路险阻又难攀。

顺流而上去找寻,好像就在沙洲间。

岸边芦苇好苍茫,晶莹露珠挂叶上。

思念心中那个人,隔水相望在岸旁。

逆流而上去找寻,河滩险阻路漫长。

顺流而上去找寻,好像就在沙洲上。

品析

这是一首描述少年男子追求梦中美女的诗歌。

诗经中,大凡提到河水、沙洲之类的,都与女子婚前的性教育相关。这首诗共三章,每章所表述的意思大体相同。河岸上生长的芦苇高大茂密,深秋的白露还挂在叶尖而上,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就在这河岸相隔的那一方。想要逆流而上去找她,但是河滩险阻,道路漫长,若是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那河中的沙洲上。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可以上下而求索,排除万险,只为一见伊人面。

这首诗在用词上,也颇有意境。每一章的前两句写秋光满目,一片凄凉。苍茫的河水,茂盛的芦苇,深秋的露珠,都是点点秋光。“所谓伊人”,点出诗歌的主旨,“在水一方”又描述出河面的苍茫缥缈,“溯洄”与“溯流”描述出追求的过程艰险漫长,有种求之不得的感觉,末尾一个“宛”字,十分巧妙,表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情景。蒹葭、白露、秋水、一人,一幅看似神合的画面,却又是那样的虚无缥缈。

版权声明

本文为九月瑜彤原创解读,由“ 诗经情话 ”(微信号: shijingqinghua )独家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 到微社区互动

蒹葭中伊人内涵是什么?内涵

《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所倾慕的对象”,并不能确定性别,理解为美女只是一种解读方法而已。理由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秋天,诗人一大早起床来到河边,芦苇上还挂着白露,诗人想啊,我思慕的人远在河的彼岸,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无法触及。如果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诗人不一定是男人;思慕的对象很可能并不知道方位,甚至未必就是具象的某一个人。此后两章用的是重章叠唱,意义基本相同。

朱熹曾评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即为此意。

还有人认为,主人公在这片水域的苦苦找寻,比喻渴望贤才。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在水之湄。伊人到底在哪里?不知道。看似很近,可是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又没有办法接近它。那么和《雨巷》一样,这位蒹葭伊人和丁香姑娘都是渴望不可及的。世上渴望不可及的东西有很多,它可以对这种现象的叹息,也可以是遇到了某件这种事情用伊人的方式来做比喻。因此,不同的猜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对作诗目的的考察。

拓展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 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蒹葭的伊人指的是

《蒹葭》中伊人是那个人的意思,指所思慕的对象,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扩展资料

1、《蒹葭》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3、赏析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参考资料: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_古诗文网

《蒹葭》中伊人是那个人的意思,指所思慕的对象,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