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裴度简介:济世之才四度为相

2.济世的意思是什么

3.济世之才的解释

4.济世之才的意思

5.成语 什么之才

济世之才成语接龙_济世之才

裴度 >力主削藩被刺 >裴度(765-839),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祖父裴有邻,曾任濮(pú)阳县 令,父亲裴溆(xù),出任过河南府渑(miǎn)池丞。裴度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德宗贞元五年(789),中进士,登宏辞科,授校书郎。 后又应制举贤良方正,对策成绩优异,被授河阴县尉。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生于动荡不安、积贫积弱年代的裴度,胸怀经济之策,负济世之才,他对当时藩镇跋 扈的局面痛心疾首,对宦官当权目无朝廷极为不满。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士大夫,他决心为振兴唐王室效力。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敢于抨击权贵,违抗皇帝旨意。 不久被罢为河南府功曹,后又升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811)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元和七年(812),宪宗纳宰相李绛的按兵不 动、以宣抚为主的策略,使魏博镇归顺朝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把割据了四十九年的魏博六镇归还朝廷。朝廷派裴度到魏博宣慰,裴度以 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又宣布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赋役。裴度还向田兴晓以大义,使其竭力效忠朝廷。裴度又到魏博所属郡县宣布朝廷恩泽,因而魏博各地官民感戴皇 帝。回到京城,擢升为中书舍人。元和九年,又迁任御史中丞。 >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nì)丧不报, 自领军务。以后又出兵四处劫掠,并且勾结成都节度使王承宗、淄(zī)青节度使李师道,对抗廷。唐宪宗曾发十六路兵讨伐,但各路唐军,各怀心思,指挥 很难统一,旷日无功。宪宗派裴度去前线慰问,观察形势。裴度归来,极力主战。他向宪宗详细剖析了淮西一定可以攻取的情况,并推荐将军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 立功,从而坚定了宪宗讨叛的决心。不久,李光颜果然大败淮西军。宪宗得知,称赞裴度能够知人善任。淮西军溃败后,割据藩镇非常仇恨,他们先是行贿收买,继 而公开威胁,但这都不能达到使朝廷罢兵的目的。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武元衡于早朝时被害于靖安 坊,头骨被刺客取去。裴度也在通化坊被刺,身中三剑,头部砍伤,因从人王义舍身救护才幸免于难。这一暗杀,使京城朝野上下震动,引起强烈反响。主和派 请求罢免裴度,以稳定成都、淄青两镇,兵部侍郎许孟容则奏称:“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yú)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并请以裴度为宰相,加强对藩镇的 讨伐。在裴度养伤二十天后,宪宗拜任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继武元衡为宰相。 >征讨淮西功臣 >裴度出任宰相以 后,宪宗把军事力量都交付给他。平定淮西,成了当时首要任务。然而,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路征讨大军都拥兵自重,互相观望不肯出力,作战常常失利。这 样一来,朝中的一大批主和派官僚也有了口实,他们力主休兵之策的呼声更为高起。一次在宪宗召开的“诏群臣各献诛吴元济可否之策”的御前会议上,朝臣多言罢 兵赦罪为便,翰林学士钱徽、萧俯等更为激烈。但是裴度坚持贼不可赦,挺身而出,愿意前往淮西督战,表示誓杀淮西之贼的决心。 >元和十二 年(817)八月,裴度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军(淮西镇)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的身份亲自来到前线,临别辞行,向宪宗立下了“军令状”:“贼 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八月二十七日,裴度抵达郾(yǎn)城(今河南郾城),慰劳各道唐军。他亲临前沿阵地,冒着炮火纷飞、随时可能献出 生命的危险,观察前线战情。裴度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个个勇气百倍。当时,唐军中都有宦官监军,主将完全为其掣肘。裴度向宪宗奏 准,除去了宦官监军,使兵权专归主将,从此军中号令统一,士气高涨,每战必捷。十月十一日,大将李塑(sù)在裴度支持下,雪夜攻克蔡州城(今河南汝 南),活捉淮西军首领吴元济,淮西所属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及守兵二万余人相继投降。平息淮西的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蔡州收复后,李*迎裴度入蔡州。裴度对投降士兵和当地居民取了正确的政策,不歧视他们,并以蔡卒为牙兵,侍于帐下。有人对裴度说,蔡人反叛者还非常 多,不可不防。裴度笑道:“我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元恶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又何疑呢?”裴度的宽大政策使蔡州父老为之感动。裴度还取消了吴元济父 子长期以来对蔡人的禁令:禁止人们在路上交谈,禁止百姓夜间点灯,百姓有酒食往来者一律以军法论处。裴度还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各州县两年赋税。对于官军阵 亡者,裴度命下属予以收葬,给其家衣粮五年;对战伤残废者,供应衣粮终身。对吴元济的部将,裴度取宽大政策。当时,宦官梁守谦奉宪宗之命,带了上方宝剑 去蔡州,准备全部诛杀吴元济的部将。裴度一面火速上表向宪宗请求申述,一面即刻动身到蔡州,对降将量罪加刑,少杀了很多人。 >仕途屡升屡降 元和十三年(818)二月,裴度因平定淮西之功,封晋国公,继续在朝担任宰相职务。此时宪宗正沉溺于一时的胜利之中,他不但不乐于纳谏,还大兴土木,修 筑宫殿。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xiè)和盐铁转运使程异,为了巴结、讨好皇帝,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财政大权,为宪宗建造宫室,挥霍享用,于是二人逐渐得 宠,因而官运亨通,连连高升。就在这一年九月,二人同登相位。裴度深感忧虑,他上书劝谏说:“异、二人,并无本事,陛下为满足耳目之欲,提升他们为宰相, 天下人都认为不妥,于陛下无益。”宪宗不听。裴度耻于与二人同列,请求辞退,宪宗又不同意。裴度最后说:“臣若不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不知廉耻;臣若不 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有负恩宠。今退既不许,言又不听。臣所顾惜的是,淮西已定,河北已安宁,如何处置得宜,使天下服其心。陛下建升平之业,十已八九,何 忍还自堕坏,使四方解体乎?”然而如此肝胆俱裂之语,忠诚耿直之言,并不能使宪宗有所醒悟。相反,他却认为裴度在闹朋党之争。宪宗曾意味深长地对裴度说: “人臣当力为善,何乃好立朋党?朕很厌恶。”裴度听了分辩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合。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 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宪宗对裴度这些劝谏置若罔闻。 >宪宗之朝,宦官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目无王法。裴 度对此现象,深恶痛绝。当时五坊使杨朝汶,恃朝廷之威, *** 专横,放高利贷,拷打欠户,勒索息钱,甚至张冠李戴,胡乱逼债,逮捕无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 人。对杨朝汶的这种横暴行为,裴度在宪宗面前,竭力加以弹劾。宪宗对裴度说:“我正要和你论讨用兵之事,这种小事由我自己处理。”裴度回答说:“用兵是小 事,五坊使追捕无辜之人应是大事。兵事不理,只忧局部,而五坊使暴横,可乱整个朝廷。”退朝后,宪宗满肚子不高兴,他责备杨朝汶说:“因为你的缘故,使我 羞见宰相。”盛怒之下,赐杨朝汶死罪,尽放被捕囚禁之人。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派人迎佛骨到京城,在宫廷中停留之日,供人赡奉 施舍后再送佛寺,迎佛骨的做法在朝廷掀起了一股崇佛 *** 。刑部侍郎上表切谏,力陈佛不足信,请求将佛骨投入水火,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 认为韩愈亵渎佛骨,十分恼火,要处韩愈以极刑。裴度向宪宗申述:“韩愈虽然狂,但发自忠恳,应该宽容以开言路。”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来,皇甫诬 陷裴度,裴度只得出镇外地,当了河东节度使,不再为相了。 >元和十五年(820),宪宗死,穆宗即位,年号长庆。穆宗是个昏君,所用宰 相几乎都是庸才。因与藩镇关系处理不当,藩镇又开始作乱,一下子朝廷和藩镇的关系也就紧张了起来。穆宗任命裴度为镇州四面引营都招讨使。裴度受命后,即整 顿军队,率领部众讨贼,攻城斩将,屡传捷报。然而朝廷动用各镇的十五万兵力,耗费大量物资,最终结果也未能平定卢龙和成德两镇。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朝 中有人破坏裴度的军事部署的缘故。翰林学士元稹(zhěn)勾结宦官魏弘简,想夺取宰相职位,裴度每有论奏,元稹都加以蒙蔽。裴度在前线多次上疏揭露元稹 的罪过,他指出:“河北逆贼,只乱山东;朝中奸臣,必乱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则逆贼纵平无益。”由于裴度义正辞严,穆宗降了魏弘简的职,罢了元稹的官。 但不久又不顾多数谏官的反对,罢了裴度的兵权,让他当了东都留守的闲官。长庆二年(822),裴度回到京城。在朝见穆宗时,他叙述藩镇河北,自己讨贼 无功,慷慨陈词,泪流满面,当时在朝文武官员为他的忠心所感动,许多人还挥泪不止。穆宗见裴度为众望所归,于是以裴度为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与元稹同朝为相,但二人斗争更是愈演愈烈,遂于同年六月,两人同时被穆宗罢相。谏官为此奏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但穆宗不予纳,裴度被降为右 仆射。长庆三年(823)八月,又改任裴度为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 >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去世,太子李湛(zhàn)即位, 是为敬宗。敬宗年仅十六岁,韦处厚上书,劝敬宗重用裴度,他指出,裴度勋高中原,声播外夷,希望敬宗委以重任。一些朝臣也多称裴度贤,不应该弃置外地为节 度使。因而敬宗多次遣使至兴元慰问裴度,密示其还朝。宝历二年(826)正月,裴度回到京城,第三次为宰相。 >运祸四度为相 >敬宗少年即位,贪图享乐,巡游无度,又倦于政事。裴度上疏,希望敬宗能够收敛玩心,勤政务、远小人,但敬宗荒*成性,裴度的劝谏,不起作用。敬宗性情暴躁,责打宦官,于宝历二年(826)十二月被宦官杀死。宦官拥立江王李昂为皇帝,是为文宗。唐朝晚期,宦官操纵了皇帝的生杀大权,不少皇帝被宦官所逼退位,或为宦官毒死,或为宦官所杀。此时,裴度已年老,体弱多病,他想到自己平生耿直,不怕强 横,因而屡遭陷害,得罪过不少人。为避免惹祸,他在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持中立态度,不予介入。对于朝臣和宦官的斗争,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避免惹祸,他上 疏恳求辞去机要职务。文宗非常器重裴度,经常派御医为他看病,派人前去慰问。文宗太和四年六月,下诏晋封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后来,由于宰相李宗闵 (mǐn)、牛僧孺的排斥,九月被罢相。以司徒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834),裴度为东都留守,九年,兼中书令。此时,宦官更加无法无天,皇帝也无力控制。但裴度已无治理国政的打算,他在东都兴建住宅,修筑别墅,和诗人、饮宴终日,以诗酒自娱,过着士大夫的风雅生活。 >开成二年(837),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东节度使,但他已不愿再掌兵权,再三以老病推辞,终因文宗不允许而只得赴任。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还东都。同年十二月,文宗诏令裴度入知政事,以中书令再次入相。

裴度简介:济世之才四度为相

含有济世的成语

济世的成语 :

济世经邦、

济时拯世、

济世安民、

经纶济世、

救世济民、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世济其美、

匡时济世

希望纳

济世开头的成语

济世安邦 (jì shì ā抄n bāng)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

济世安人 (jì shì ān rén)拯救时世,安定人民。

济世救人 (jì shì jiù rén)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济世匡时 (jì shì kuāng shí)济: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时政。

济世之才 (jì shì zhī cái)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

匡时济世的成语解释

匡时济世

拼音 kuāng shí jì shì

释义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形容“济世”的成语有什么

济时拯世jì shí zhěng shì

指拯救时世。出自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 《后汉书·崔内寔传》

拔毛济世容bá máo jì shì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出自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语出《列子·杨朱》

救世济民jiù shì jì mín

挽救天下,拯济百姓。三国·魏·曹植《周武王赞》:"桓桓武王,继世灭殷。咸任尚父,且作商臣。功冒四海,救世济民。天下宗周,万国是宾。"

世济其美shì jì qí měi

指后代继承前代的美德。《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清 袁赋谌《重修(袁可立)始祖荣公遗像记》:“何以称子孝孙贤,世济其美,以不坠其家声也,望同族人共勉之。”

济世安民jì shì ān mín

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孟轲得圣贤之传于子思,有济世安民之志。"

成语。啥啥济世

()()济世成语 :

经纶济世、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匡时济世

经纶济世 [jing lun ji shi]

基本释义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含有“济世”的成语有哪些

济世的成语:济世经邦、 济时拯世、济世安民、 经纶济世、 救世济民、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世济其美、 匡时济世

有一个成语叫什么什么济世

悬壶济世

望纳,谢谢

形容济世的成语

济世经邦、 济时拯世、 济世安民、 经纶济世、 救世济民、 拔毛济世、 救民济世、 世济其美、 匡时济世

类似济世安民的成语

安居乐业 - 安步当车 - 安分守己 - 安然无恙 - 安于现状 - 居安思危

匡时济世的成语典故

出处 《后汉书·荀淑传》:“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

济世的意思是什么

力主削藩被刺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祖父裴有邻,曾任濮阳县令,父亲裴溆,出任过河南府渑池丞。裴度自幼饱读经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德宗贞元五年,中进士,登宏辞科,授校书郎

后又应制举贤良方正,对策成绩优异,被授河阴县尉。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生于动荡不安、积贫积弱年代的裴度,胸怀经济之策,负济世之才,他对当时藩镇跋扈的局面痛心疾首,对宦官当权目无朝廷极为不满。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士大夫,他决心为振兴唐王室效力。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敢于抨击权贵,违抗皇帝旨意

不久被罢为河南府功曹,后又升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

元和七年,宪宗纳宰相李绛的按兵不动、以宣抚为主的策略,使魏博镇归顺朝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把割据了四十九年的魏博六镇归还朝廷。朝廷派裴度到魏博宣慰,裴度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又宣布六州百姓免除一年赋役。裴度还向田兴晓以大义,使其竭力效忠朝廷。裴度又到魏博所属郡县宣布朝廷恩泽,因而魏博各地官民感戴皇帝。回到京城,擢升为中书舍人。元和九年,又迁任御史中丞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领军务。以后又出兵四处劫掠,并且勾结成都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对抗廷。唐宪宗曾发十六路兵讨伐,但各路唐军,各怀心思,指挥很难统一,旷日无功。宪宗派裴度去前线慰问,观察形势。裴度归来,极力主战。他向宪宗详细剖析了淮西一定可以攻取的情况,并推荐将军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从而坚定了宪宗讨叛的决心。不久,李光颜果然大败淮西军。宪宗得知,称赞裴度能够知人善任。淮西军溃败后,割据藩镇非常仇恨,他们先是行贿收买,继而公开威胁,但这都不能达到使朝廷罢兵的目的。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武元衡于早朝时被害于靖安坊,头骨被刺客取去。裴度也在通化坊被刺,身中三剑,头部砍伤,因从人王义舍身救护才幸免于难。这一暗杀,使京城朝野上下震动,引起强烈反响。主和派请求罢免裴度,以稳定成都、淄青两镇,兵部侍郎许孟容则奏称: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并请以裴度为宰相,加强对藩镇的讨伐。在裴度养伤二十天后,宪宗拜任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继武元衡为宰相

征讨淮西功臣裴度出任宰相以后,宪宗把军事力量都交付给他。平定淮西,成了当时首要任务。然而,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路征讨大军都拥兵自重,互相观望不肯出力,作战常常失利。这样一来,朝中的一大批主和派官僚也有了口实,他们力主休兵之策的呼声更为高起。一次在宪宗召开的诏群臣各献诛吴元济可否之策的御前会议上,朝臣多言罢兵赦罪为便,翰林学士钱徽、萧俯等更为激烈。但是裴度坚持贼不可赦,挺身而出,愿意前往淮西督战,表示誓杀淮西之贼的决心

元和十二年八月,裴度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军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的身份亲自来到前线,临别辞行,向宪宗立下了军令状: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八月二十七日,裴度抵达郾城,慰劳各道唐军。他亲临前沿阵地,冒着炮火纷飞、随时可能献出生命的危险,观察前线战情。裴度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个个勇气百倍。当时,唐军中都有宦官监军,主将完全为其掣肘。裴度向宪宗奏准,除去了宦官监军,使兵权专归主将,从此军中号令统一,士气高涨,每战必捷。十月十一日,大将李塑在裴度支持下,雪夜攻克蔡州城,活捉淮西军首领吴元济,淮西所属申州、光州及守兵二万余人相继投降。平息淮西的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蔡州收复后,李*迎裴度入蔡州。裴度对投降士兵和当地居民取了正确的政策,不歧视他们,并以蔡卒为牙兵,侍于帐下。有人对裴度说,蔡人反叛者还非常多,不可不防。裴度笑道:我受命为彰义军节度使,元恶就擒,蔡州人就是我的人了,又何疑呢?裴度的宽大政策使蔡州父老为之感动。裴度还取消了吴元济父子长期以来对蔡人的禁令:禁止人们在路上交谈,禁止百姓夜间点灯,百姓有酒食往来者一律以军法论处。裴度还奏准朝廷,免除淮西各州县两年赋税。对于官军阵亡者,裴度命下属予以收葬,给其家衣粮五年;对战伤残废者,供应衣粮终身。对吴元济的部将,裴度取宽大政策。当时,宦官梁守谦奉宪宗之命,带了上方宝剑去蔡州,准备全部诛杀吴元济的部将。裴度一面火速上表向宪宗请求申述,一面即刻动身到蔡州,对降将量罪加刑,少杀了很多人

仕途屡升屡降元和十三年二月,裴度因平定淮西之功,封晋国公,继续在朝担任宰相职务。此时宪宗正沉溺于一时的胜利之中,他不但不乐于纳谏,还大兴土木,修筑宫殿。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和盐铁转运使程异,为了巴结、讨好皇帝,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财政大权,为宪宗建造宫室,挥霍享用,于是二人逐渐得宠,因而官运亨通,连连高升。就在这一年九月,二人同登相位。裴度深感忧虑,他上书劝谏说:异、二人,并无本事,陛下为满足耳目之欲,提升他们为宰相,天下人都认为不妥,于陛下无益。宪宗不听。裴度耻于与二人同列,请求辞退,宪宗又不同意。裴度最后说:臣若不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不知廉耻;臣若不言,天下之人就会说臣有负恩宠。今退既不许,言又不听。臣所顾惜的是,淮西已定,河北已安宁,如何处置得宜,使天下服其心。陛下建升平之业,十已八九,何忍还自堕坏,使四方解体乎?然而如此肝胆俱裂之语,忠诚耿直之言,并不能使宪宗有所醒悟。相反,他却认为裴度在闹朋党之争。宪宗曾意味深长地对裴度说:人臣当力为善,何乃好立朋党?朕很厌恶。裴度听了分辩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小人志趣同者,势必相合。君子为徒,谓之同德;小人为徒,谓之朋党;外虽相似,内实悬殊,在圣主辨其所为邪正耳。宪宗对裴度这些劝谏置若罔闻

宪宗之朝,宦官把持朝政,专横跋扈,目无王法。裴度对此现象,深恶痛绝。当时五坊使杨朝汶,恃朝廷之威,专横,放高利贷,拷打欠户,勒索息钱,甚至张冠李戴,胡乱逼债,逮捕无辜之人,被囚禁者近千人。对杨朝汶的这种横暴行为,裴度在宪宗面前,竭力加以弹劾。宪宗对裴度说:我正要和你论讨用兵之事,这种小事由我自己处理。裴度回答说:用兵是小事,五坊使追捕无辜之人应是大事。兵事不理,只忧局部,而五坊使暴横,可乱整个朝廷。退朝后,宪宗满肚子不高兴,他责备杨朝汶说:因为你的缘故,使我羞见宰相。盛怒之下,赐杨朝汶死罪,尽放被捕囚禁之人

元和十四年,宪宗派人迎佛骨到京城,在宫廷中停留之日,供人赡奉施舍后再送佛寺,迎佛骨的做法在朝廷掀起了一股崇佛高潮。刑部侍郎上表切谏,力陈佛不足信,请求将佛骨投入水火,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认为韩愈亵渎佛骨,十分恼火,要处韩愈以极刑。裴度向宪宗申述:韩愈虽然狂,但发自忠恳,应该宽容以开言路。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来,皇甫诬陷裴度,裴度只得出镇外地,当了河东节度使,不再为相了

元和十五年,宪宗死,穆宗即位,年号长庆。穆宗是个昏君,所用宰相几乎都是庸才。因与藩镇关系处理不当,藩镇又开始作乱,一下子朝廷和藩镇的关系也就紧张了起来。穆宗任命裴度为镇州四面引营都招讨使。裴度受命后,即整顿军队,率领部众讨贼,攻城斩将,屡传捷报。然而朝廷动用各镇的十五万兵力,耗费大量物资,最终结果也未能平定卢龙和成德两镇。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朝中有人破坏裴度的军事部署的缘故。翰林学士元稹勾结宦官魏弘简,想夺取宰相职位,裴度每有论奏,元稹都加以蒙蔽。裴度在前线多次上疏揭露元稹的罪过,他指出:河北逆贼,只乱山东;朝中奸臣,必乱天下。若朝中奸臣尚在,则逆贼纵平无益。由于裴度义正辞严,穆宗降了魏弘简的职,罢了元稹的官

但不久又不顾多数谏官的反对,罢了裴度的兵权,让他当了东都留守的闲官。长庆二年,裴度回到京城。在朝见穆宗时,他叙述藩镇河北,自己讨贼无功,慷慨陈词,泪流满面,当时在朝文武官员为他的忠心所感动,许多人还挥泪不止。穆宗见裴度为众望所归,于是以裴度为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元稹同朝为相,但二人斗争更是愈演愈烈,遂于同年六月,两人同时被穆宗罢相。谏官为此奏言:裴度无罪,不当免相。但穆宗不予纳,裴度被降为右仆射。长庆三年八月,又改任裴度为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

长庆四年正月,穆宗去世,太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敬宗年仅十六岁,韦处厚上书,劝敬宗重用裴度,他指出,裴度勋高中原,声播外夷,希望敬宗委以重任。一些朝臣也多称裴度贤,不应该弃置外地为节度使。因而敬宗多次遣使至兴元慰问裴度,密示其还朝。宝历二年正月,裴度回到京城,第三次为宰相

运祸四度为相敬宗少年即位,贪图享乐,巡游无度,又倦于政事。裴度上疏,希望敬宗能够收敛玩心,勤政务、远小人,但敬宗荒*成性,裴度的劝谏,不起作用。敬宗性情暴躁,责打宦官,于宝历二年十二月被宦官杀死。宦官拥立江王李昂为皇帝,是为文宗

唐朝晚期,宦官操纵了皇帝的生杀大权,不少皇帝被宦官所逼退位,或为宦官毒死,或为宦官所杀。此时,裴度已年老,体弱多病,他想到自己平生耿直,不怕强横,因而屡遭陷害,得罪过不少人。为避免惹祸,他在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持中立态度,不予介入。对于朝臣和宦官的斗争,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避免惹祸,他上疏恳求辞去机要职务。文宗非常器重裴度,经常派御医为他看病,派人前去慰问。文宗太和四年六月,下诏晋封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后来,由于宰相李宗闵、牛僧孺的排斥,九月被罢相。以司徒兼侍中,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裴度为东都留守,九年,兼中书令。此时,宦官更加无法无天,皇帝也无力控制。但裴度已无治理国政的打算,他在东都兴建住宅,修筑别墅,和诗人、饮宴终日,以诗酒自娱,过着士大夫的风雅生活

开成二年,文宗又命裴度出任河东节度使,但他已不愿再掌兵权,再三以老病推辞,终因文宗不允许而只得赴任

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还东都。同年十二月,文宗诏令裴度入知政事,以中书令再次入相。

济世之才的解释

济世的意思是什么介绍如下:

“济世”意为“造福世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能力应当服务于人民、造福社会。而“之才”则指的是具备出众的才能和智慧,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创造出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济世之才”是指具备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众人的才华和智慧。这个词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才能的运用和发挥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济世之才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济世之才强调了个人才能的价值和重要性。个人的才华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够解决问题、创新和改进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次,济世之才还强调了个人才能的责任和使命。具有济世之才的人应当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将自己的才能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大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济世之才还强调了个人才能的实践和应用。仅仅拥有才华和智慧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将其应用到实际行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改变和影响社会。

济世之才的核心是将个人的才能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创造社会价值和福祉。这种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行业,而是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科技、医疗、艺术、文化等。

总之,济世之才是指具备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众人的才华和智慧。它强调了个人才能的价值、责任和实践。具有济世之才的人应当将自己的才能用于造福社会、服务大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济世之才的意思

济世之才的解释

[a person endowed with a talent to govern and to serve]

有匡救世人的才能

词语分解

济世的解释 在金钱、 物质 等方面救济世人济世之举详细解释救世;济助世人。《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 足以 济世哉?” 成玄英 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后汉书·卢植传》:“性 刚毅 有大节,常 才的解释 才 (③④纔) á 能力 :才能。口才。这人很有才干。 指某类人(含贬义): 奴才 。蠢才。 方,始:昨天才来。现在才懂得这个 道理 。 仅仅:才用了两元。来了才十天。 部首 :扌。

成语 什么之才

“济世之才”是指具备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众人的才华和智慧。这个词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才能的运用和发挥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济世”意为“造福世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能力应当服务于人民、造福社会。而“之才”则指的是具备出众的才能和智慧,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创造出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济世之才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济世之才强调了个人才能的价值和重要性。个人的才华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够解决问题、创新和改进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次,济世之才还强调了个人才能的责任和使命。具有济世之才的人应当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将自己的才能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服务大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济世之才还强调了个人才能的实践和应用。仅仅拥有才华和智慧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将其应用到实际行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改变和影响社会。

济世之才的核心是将个人的才能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创造社会价值和福祉。这种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行业,而是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科技、医疗、艺术、文化等。

总之,济世之才是指具备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众人的才华和智慧。它强调了个人才能的价值、责任和实践。具有济世之才的人应当将自己的才能用于造福社会、服务大众,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盖世之才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济世之才 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

经国之才 经:治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形容才能卓著。

七步之才 形容才思敏捷。

百里之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后称才能平常的人。

超世之才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

栋梁之才 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才。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命世之才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王佐之才 佐:辅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

希世之才 指世间很少有的人才。

一介之才 指微小的才能。

逸群之才 拥有超过众人的才能。

鹰犬之才 鹰犬:猎人驯养的鹰与猎狗,打猎时用于追捕猎物。用作鹰犬之才。比喻供驱使、能出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