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得象忘言》注释|译文

2.王弼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3.描写大象的词语精选

4.象字结尾的成语

5.四字成语的得意什么意思

6.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得象忘言》注释|译文

得意忘象-得意忘形的故事

《重意轻言的王弼与“言不尽意论”·得象忘言》注释|译文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①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

注释 ①忘:忘记、抛弃。

译文 “言”的功能在于得到“象”,所以得到了“象”就可以把“言”忘掉。“象”的功能在于得到“意”,所以得到了“意”,就可以把“象”忘掉。

评说 在这里,王弼看到了语言和意义的联系是间接的,也是暂时的。他承认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但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有其局限性的。人们不能执守言、象而不放。如果执著于言和象,反而会妨碍意义的获得。意义一旦得到,语言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成为多余的东西,因此可以“忘掉”。这种“过河拆桥”的观念,是王弼逻辑思想的一个重要见解。这种见解是有其合理性的。

王弼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王弼主张“以无为本”,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宣称一切都不过是象,富贵是象,贫贱也是象,一切都归结为“无”,得是无,失也是无,以此来“使民爱欲不生”(王弼:《老子指略》)。这种“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比起董仲舒所宣扬的神学目的论来要精巧得多,在统治手段上比用天意威胁的办法要狡猾得多,它表达了门阀士族的政治需要,因此,在正始年间很快风行起来。和“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原则相应,在认识论上所提出的,就是他在《明象》中所讲的“得意忘象”的原则,他把“忘象”看作“得意”的条件,成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描写大象的词语精选

 温和、憨厚、粗壮、高大、庞大、肥硕、健壮、威武

 象牙之塔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

 象齿焚身 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险象环生 危险的局面不断产生。

 得意忘象 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合眼摸象 闭着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太平无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统治者粉饰

 忘象得意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

 无可比象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

 瞎子摸象 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象耕鸟耘 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池

 香象绝流 见?香象渡河?。

 遗风馀象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解释〗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象简乌纱 〖解释〗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

 遗风余象 〖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大象

 众盲摸象 〖解释〗许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说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说象一堵墙,摸到象尾的说象一条蛇,互相争论不休。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拽象拖犀 〖解释〗能徒手拉住大象拖动犀牛。形容勇力过人。

 巴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或为\"巴蛇吞象\"。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

 盲人说象 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拔犀擢象 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包罗万象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超然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以外。指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超以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黄金铸象 铸:铸造。用黄金铸造人像。表示对某人的敬仰或纪念。

 盲人摸象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气象万千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蛇欲吞象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森罗万象 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万象更新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森罗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象煞有介事 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象箸玉杯 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形容生活奢侈。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象字结尾的成语

象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 象 ”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 象 ”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拔犀擢象——擢:提升。比喻提拔才能出众的人。

 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黄金铸象——铸:铸造。用黄金铸造人像。表示对某人的敬仰或纪念。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

 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得意忘象——指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合眼摸象——闭着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盲人说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无可比象——没有什么可与譬比。

 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统治者粉饰升平。

 遗风余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众盲摸象——许多瞎子摸象,摸到象腿的说象一根柱子,摸到象身子的说象一堵墙,摸到象尾的说象一条蛇,互相争论不休。比…

四字成语的得意什么意思

1. 得意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忘象得意、

志满意得、

神领意得、

得意之作、

自鸣得意、

得意忘象、

器满意得、

得意忘筌、

意气相得、

扬扬得意、

忻忻得意、

得意之色、

得意扬扬、

春风得意、

得意自鸣、

志得意满、

得意忘言、

心满意得、

得意忘形、

意满志得、

心得意会、

意得志满、

得意门生、

得意洋洋、

洋洋得意

2. 形容得意的四字成语

得意忘形、得意洋洋、沾沾自喜、得意扬扬、自鸣得意

一、得意忘形

白话释义: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

朝代:元

作者:鲜于必仁

出处:《折桂令·画》:“得意忘形;眼兴迢遥。”

翻译: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这是眼光浅薄的

二、得意洋洋

白话释义: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翻译: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三、沾沾自喜

白话释义: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翻译:魏国得到它,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

四、得意扬扬

白话释义:也作得意洋洋。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只见香菱已哭的死去活来。宝蟾反得意洋洋”

五、自鸣得意

白话释义:自己表示很得意,自以为了不起。

朝代:清

作者:蒲松龄

出处:《聊斋志异·江城》:“姊妹相逢无他语,惟各以阃威自鸣得意。”

翻译:姐姐妹妹相逢没有别的话,只有各以表示很得意

3. 形容得意的四字成语

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兴高烈、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欢天喜地、神奕奕、神飞扬、洋洋得意、喜形于色、喜笑颜开、大喜过望、喜眉笑目 喜颜悦色欣喜若狂 笑容可掬 哄堂大笑 开怀大笑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喜笑颜开 欢声笑语眉开眼笑 大喜过望 大喜若狂 回嗔作喜、喜不自胜 喜从天降 喜出望外喜见于色 喜眉笑眼 喜怒哀乐 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无常 喜气洋洋 喜上眉梢 喜闻乐见欣喜若狂 喜新厌故 喜新厌旧 喜形于色 喜行于色 喜跃抃舞 喜溢眉梢喜逐颜开、惊喜若狂 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 欢呼雀跃 欢蹦乱跳欢呼雀跃 欢聚一堂 、欢欣鼓舞 、弹冠相庆 笑逐颜开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心醉神迷 心花怒放 乐乐陶陶 其乐融融 乐以忘忧 乐不可支眉飞色舞 喜上眉梢 喜在眉宇 喜眉笑目 捧腹大笑 手舞足蹈 前仰后合开怀大笑 欢蹦乱跳 笑容可掬 喜笑顡开 笑逐颜开 相视而笑 谈笑风生兴高烈 喜从天降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满怀喜悦 满心欢喜 喜出望外 大喜过望心花怒放 哈哈大笑 、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喜不自禁 自得其乐 欢呼雀跃、低眉含笑。

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4明象王弼周易略例诗解

题文诗:

言生于象,寻言观象,象生于意,寻象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以明象,得象忘言.

象以存意,得意忘象.蹄以在兔,得兔忘蹄;

筌以在鱼,得鱼忘筌.象生于意,所存非象;

言生于象,所存非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立象尽意,而象可忘.重画尽情,而画可忘.

意者义也,义至情深,情深意真,意真至情,

至情至象,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

至无至微,至微至精,至精神致,至神至情,

情生万物,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至者尽也,尽者深也,深者至神,至神意真.

正文:

4 ? 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1)。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2)。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3)。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5)。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6)。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8)。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9)。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10)。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11)。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12)。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13)。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14)。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15)。

(至静至简,至淡至单,至简,至简至易,至易至神,)至无至微(无微不至),至微至静,至无非有非无,易者意也,得意忘象,意者义也,情谊情义,至谊至情,至情至意,至象无象,至言无言,无言无象,情之所至,通无化有,无形无相,)

(1)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显明其象。若乾能变化,龙是变物,欲明乾象,龙以明乾。欲明龙者,言以象龙。龙则象之意也。(2)象以表意,言以尽象。(3)“若言”能生龙,“寻言”可以观龙。(4)乾能明意,寻乾以观其意。(5)意之尽也,象以尽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6)既得龙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龙可舍。(7)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8)求鱼在筌,“得鱼”弃筌。(9)蹄以喻言,筌以比象。(10)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11)所存者在意也。(12)所存者在象也。(13)“忘象”“得意”,“忘言”“得象”。(14)弃执而后得之。(15)“尽意”可遗象,“尽情”可遗画。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画尽可弃也。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1)。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2)?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3)?而或者定马于乾(4),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5)。一失其原,巧愈弥甚(6)。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7)。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1)征,验也。触逢事类则为象,鱼、龙、牛、马、鹿、狐、鼠之类。大人、君子,义同为验也。(2)《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3)《遁》无坤,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4)唯执乾为马,其象未弘也。(5)广推金、木、水、火、土为象也。(6)一失圣人之原旨,广为臂喻,失之甚也。(7)失鱼兔,则空守筌蹄;遗健顺,则空说龙马。

5,辩位(一)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1),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2)?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3),《需》上六云:“虽不当位”(4)。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也。若以上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阴阳处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说当位失位也(5)。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位也(6)。故《乾》初谓之潜,过五谓之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有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尽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

(1)阴阳居之,不云得失。(2)问其意也。(3)阳居之也。(4)阴居之地。(5)不论当位、失位、凶吉之由。(6)初为始,上为终。施之于人为终始,非禄位之地也。

夫位者,列贵贱之地,待才用之宅也(1)。爻者,守位分之任,应贵贱之序者也(2)。位有尊卑,爻有阴阳。尊者,阳之所处;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者,阴之所履也。故以尊为阳位,卑为阴位。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者,体之终始,事之先后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尊卑有常序,终始无常主(3)。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终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虽无阴阳本位,是终始之地也。统而论之,爻之所处则谓之位,卦以六爻为成,则不得不谓之六位时成也。

(1)宅,居也。二、四阴贱,小人居之;三、五阳贵,君子居之。(2)各守其位,应之以序。(3)四爻有“尊卑”之序,“终始”无阴阳之常主也。

6, 略例下

凡体具四德者,则转以胜者为先,故曰“元亨,利贞”也(1)。其有先贞而后亨者,亨由于贞也(2)。凡阴阳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3)。故凡阴阳二爻,率相比而无应,则近而不相得(4);有应,则虽远而相得(5),然时有险易,卦有小大(6);同救以相亲,同辟以相疏(7)。故或有违斯例者也。然存时以考之,义可得也(8)。

(1)元为生物之始,春也。亨为会聚于物,夏也。利为和谐品物,秋也。贞能干济于物,冬也。《乾》用此四德,以成君子大人之法也。(2)《离》卦云:“利贞,亨”。(3)《既济》六二与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4)《比》之六三,无应于上,二四皆非已亲,是“无应,则近而不相得”之例。(5)《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应,则虽远而相得”之例。(6)《否》险《泰》易,《遁》小《临》大。(7)《睽》之初九、九四,阴阳非应,俱是睽孤。同处体下,交孚相救,而得悔亡,是“同救”“相亲”。《困》之初六,有应于四,潜身幽谷;九四有应于初,来徐徐,志意怀疑,“同避”金车,两“相疏”远也。(8)或有情伪生,违此例者。存其时,考其验,莫不得之。

凡《彖》者,统论一卦之体者也。《象》者,各辩一爻之义者也(1)。故《履》卦六三,为为兑之主,以应于《乾》。成卦之体,在斯一爻。故《彖》叙其应,虽危而亨也(2)。《象》则各言六爻之义,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体,而指说一爻之德,故危不获亨而见咥也。(3)《讼》之九二,亦同斯义(4)。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义,大有之类是也。卦体不由乎一爻,则全以二体之义明之,丰卦之类是也。

(1)《彖》统论卦体,《象》各明“一爻之义”。(2)《彖》云:“柔履刚,说而应乎乾,是以‘虎尾,不咥人,亨’”也。(3)六三:“履虎尾,咥人,凶。”《彖》言不咥,《象》言见咥,明爻《彖》其义各异也。(4)《讼·彖》云:“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注云:“其在二乎?以刚而来,正夫群小,断不失中,应斯任矣。”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1)。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2)。无咎,吉者,先免于咎,而后吉从之也(3)。或亦处得其时,吉不待功,不犯于咎,则获吉也(4)。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曰无咎。故《节》六三曰:“不节若,则嗟若,无咎”。《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此之谓矣。

(1)《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无咎”。若防失其道,则有过咎也。(2)《师》:“贞,丈人吉,无咎”。注云:“兴役动众,无功,罪也,故吉乃免咎”。(3)《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终来,有它吉”之例也。(4)《需》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注云:“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居中,以待其会,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7,卦略(一)屯。

屯: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1)。

 蒙:此一卦,阴爻亦先求阳。夫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凡不识者求问识者,识者不求所告。暗者求明,明者不咨于暗。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则犯于为女。四远于阳,则困蒙吝。初比于阳,则发蒙也。

履:《杂卦》曰:“《履》,不处也”。又曰:《履》者,礼也,谦以制礼。阳处阴位,谦也。故此一卦,皆以阳处阴为美也。(2)

 临:此刚长之卦也。刚胜则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阴爻虽美,莫过无咎也。

观之为义,以所见为美者也。故以近尊为尚,远之为吝(3)。

大过者:栋桡之世也。本未皆弱,栋已桡矣。而守其常,则是危而旨扶,凶之道也。以阳居阴,拯弱之义也,故阳爻皆以居阴位为美。济衰救危,唯在同好,则所赡褊矣。故九四有应,则有它吝;九二无应,则无不利也(4)。

遁:小人浸长。难在于内,亨在于外,与《临》卦相对者也。《临》,刚长则柔危;《遁》,柔长故刚遁也(5)。

 大壮:未有违谦越礼能全其壮者也,故阳爻皆以处阴位为美。用壮处谦,壮乃全也;用壮处壮,则触藩矣。

明夷:为暗之主,在于上六。初最远之,故曰“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难不能溺,故谓之“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三处明极而征至暗,故曰“南狩获其大首”也(6)。

睽者:睽而通也。于两卦之极观之,义最见矣。极睽而合,极异而通,故先见怪焉,洽乃疑亡也(7)。

 丰:此一卦,明以动之卦也。尚于光显,宣扬发畅者也。故爻皆以居阳位,又不应阴为美。其统在于恶暗而已矣。小暗谓之沛,大暗谓之蔀。暗甚则明尽,未尽则明昧,明尽则斗星见,明微故见昧,无明则无与乎世,见昧则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虽左肱在,岂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见昧而已,岂足任乎(8)?

(1)江海处下,百川归之;君能下物,万民归之。(2)九五:“夬履,贞厉”。《履》道恶盈,而五处尊位,三居阳位,则见咥也。(3)远为童观,近为观国。(4)《大过》之时,阳处阴位,心无系应为吉。阳得位有应则凶也。(5)《遁》以远时为吉,不系为美。上则肥遁,初则有厉。(6)远难藏明,《明夷》之义。(7)火动而上,泽动而下,《睽》义见矣。(8)《丰》之为义,贵在光大,恶于暗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