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什么之什么的成语

2.庙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3.不什么之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4.迁移的迁组成语

5.显祖是故去的爷爷吗?

不迁之庙是什么生肖动物_不迁之庙

安土重迁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谷迁乔 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

改过迁善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改俗迁风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见善必迁 迁:去恶从善。遇到好事,一定去做。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陵谷变迁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迁客骚人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迁怒于人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迁思回虑 形容反复思考。

乔迁之喜 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时过境迁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时移势迁 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事过境迁 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一日九迁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岁九迁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安故重迁 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不什么之什么的成语

你要的来了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不逞之徒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不根之论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不轨之徒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不讳之门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不羁之民 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范的人民群众。

不及之法 指不适用的法规。

不急之务 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不解之缘 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不经之谈 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不牧之地 不能牧养牛马的地。指荒地。

不情之请 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不赏之功 形容功劳极大。

不识之无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时之需 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不食之地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不世之功 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形容功劳极大。

不速之客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不腆之仪 腆:丰厚;仪:礼物。不丰厚的礼物。旧时送礼的谦辞。

不祧之祖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不舞之鹤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不祥之兆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不易之典 不变的法则。

不易之论 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不义之财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不虞之誉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不正之风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不治之症 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不败之地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不测之祸 测:揣度,预测。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

不测之忧 指意外的祸患。

不测之罪 指大罪,死罪。

不次之位 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不根之谈 指没有根据的话。

不刊之典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不刊之说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奈之何 指无可奈何,无法可想。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不费之惠 指白白得到的好处。

不讳之朝 可直言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不讳之路 指忠言直谏之路。

不解之仇 解除不了的仇恨。

不经之说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经之语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时之须 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不世之业 不世:非常、非凡。稀世罕有的功业。

不挑之祖 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不祧之宗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庙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不刊之说、不时之需、不惑之年、不祥之兆、不毛之地等。

1、不刊之说

解释: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译文:所以,中兴比创业难,这个是不可改变的说法。

2、不时之需

解释: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3、不惑之年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自:孔子·春秋《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译文:《论语·为政》:有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的说法

4、不祥之兆

解释: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

译文:赵襄子用乌龟进行占卜,来看利害。

5、不毛之地

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译文:锡(给)的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不什么之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庙胜之策

庙算如神

庙算神谟

庙堂伟器

庙堂之量

庙堂之器

庙垣之鼠

清庙之器

宗庙丘墟

宗庙社稷

决胜庙堂

明明庙谟

神谟庙算

玄谋庙算

不迁之庙

残灯末庙

野鸟入庙

大水冲了龙王庙

大水淹了龙王庙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迁移的迁组成语

不次之位、

不世之功、

不测之忧、

不奈之何、

不讳之门、

不轨之徒、

不祧之祖、

不经之语、

不速之客、

不羁之民、

不治之症、

不羁之才、

不急之务、

不费之惠、

不教之教、

不讳之朝、

不迁之庙、

不世之业、

不牧之地、

不义之财、

不次之迁、

不祧之宗、

不祥之兆、

不赏之功、

不测之罪、

不识之无、

不正之风、

不败之地、

不刊之典、

不刊之说

显祖是故去的爷爷吗?

安土重迁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不次之迁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谷迁乔 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

改过迁善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改俗迁风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见善必迁 迁:去恶从善。遇到好事,一定去做。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陵谷变迁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孟母三迁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迁客骚人 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骚人:诗人。贬黜流放的官吏,多愁善感的诗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

迁怒于人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迁思回虑 形容反复思考。

乔迁之喜 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时过境迁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时移势迁 时候不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事过境迁 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一日九迁 九:形容多次;迁:升职。一日之内多次升迁。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一岁九迁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安故重迁 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变躬迁席 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不迁之庙 古代不迁入祧庙合祭而单独进行祭祀的帝王家庙。

出幽迁乔 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东迁西徙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东徙西迁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同“东迁西徙”。

改行迁善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

流离播迁 指流转迁徙。同“流离播越”。

迁臣逐客 指遭贬官放逐的人。

迁风移俗 犹言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迁兰变鲍 比喻潜移默化。

迁乔出谷 比喻人的地位上升。

迁善黜恶 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

迁善改过 指改正过失而向善。

迁善去恶 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同“迁善黜恶”。

迁善塞违 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迁善远罪 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

迁延顾望 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同“迁延观望”。

迁延观望 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迁延稽留 犹言拖延滞留。

迁延羁留 犹言拖延滞留。同“迁延稽留”。

迁延日月 犹言拖延时间。同“迁延岁月”。

迁延时日 犹言拖延时间。同“迁延岁月”。

迁延岁月 犹言拖延时间。

迁莺出谷 比喻人的地位上升。同“迁乔出谷”。

迁于乔木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情逐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同“情随事迁”。

三迁之教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事过景迁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同“事过境迁”。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往日迁 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下乔迁谷 用来比喻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

询迁询谋 指国家的安危、国都的迁徙、国君的拥立,都要征求人民的意见。

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移易迁变 指迁移变化。

显祖是高祖(爷爷的爷爷)

高祖即高祖父,高曾祖父,爷爷的爷爷,曾祖父的父亲,四世祖。

《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 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 ,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

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诸侯)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庙 本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所以最开始中国的庙可不是供佛祖给和尚住的地方)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庙”从古至今一直为中国的专利,与天竺的佛教无半点关系!那么,“寺”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寺”是一个外来名词,它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是从天竺引入中国的,这是泛指出家人修行讲经居住的地方!

寺庙寺庙,他们的区别在于等级不一样,一个是官办,一个是民办。中国历来是等级秩序森严的国家,寺庙是中国级别很高的建筑物,因为他们是供奉仙佛的地方。

所以,庙是庙,寺庙是寺,不是一个等级的建筑。

后世演变

先祖追溯上限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血统家族的遗传谱系,特别是帝王。有的大家族可以上溯一百多代,这些远祖要是都祭祀可太麻烦啦,祧庙的牌位就得满满当当,一年到头,皇帝要是挨个祭祀就别干别的了。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代的社会和祭祀制度专家们研究出了对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天大的难题。他们定出制度,祧庙只祭祀到前四代远祖。即:肇祖、兴祖、显祖、景祖,以四代先祖代表以前所有祖先。这样,先祖的追溯就有了上限,祭祀起来就简化多了。

明代

明代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在前面享殿祭祀时排位第一,是始祖。他的祖先名字都挺特别,全是数字—在祧庙中供奉的是:肇祖: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兴祖: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显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景祖:朱元璋父亲朱五四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十几岁便入皇觉寺为僧。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成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先在南京兴建了“四祖庙”,后又正式兴建了太庙。关于明代的祖先,(恐怕朱元璋自己也说不清楚吧)传说差点听别人的话认宋朝理学家朱熹当了祖宗。

清代

清代的前四代祖先与明代祖先的时序有所不同。清代追认六世祖为始祖,余下三祖为努尔哈赤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他们是:肇祖努尔哈赤六世祖孟特穆、兴祖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显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

清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清肇祖 原皇帝 爱新觉罗·孟特穆

纯皇帝 爱新觉罗·充善

兴皇帝 爱新觉罗·脱罗

正皇帝 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清兴祖 (直皇帝) 爱新觉罗·福满

清景祖 (翼皇帝) 爱新觉罗·觉昌安

清显祖( 宣皇帝) 爱新觉罗·塔克世

清太祖 (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成宗 (义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严格的说,多尔衮不算皇帝,他死后被追封为皇帝,但是后被清算,牌位撤出宗庙)

清 肇祖,兴祖,景祖和显祖庙排序也跟明 的肇祖,兴祖,显祖和景祖庙排序不同,所以,可以说后世宗祠传承比较乱了,连最讲究的皇族都相互不同对不上了

按周礼,周朝及以后显祖庙为祭祀高祖父(爷爷的爷爷)的庙

按明朝的排序显祖庙为祭祀祖父(爷爷)的庙

按清朝的排序显祖庙为祭祀父亲的庙。

“先考”还是“显考”

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

“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历史记载

(1).古代称高祖。

《礼记·祭法》:“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孔颖达疏:“曰显考庙者,高祖也。显,明。高祖居四庙最上,故以高祖目之。”

(2).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书·康诰》:“惟乃丕显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罚。”

曹植《责躬诗》:“于穆显考,时惟武皇。” 曹植《王仲宣诔》:“伊君显考,弈叶佐时。” 李周翰 注:“考,父也。”

明 袁可立《明故乡进士山东费县知县张家瑞行状附志铭》:“明故乡进士任山东费县知县显考张公,配孺人唐氏、焦氏、崔氏。”

清 徐乾学《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

附:

祖宗十八辈,上下九辈的称呼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分别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尔雅·释亲》: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

高祖:曾祖的父亲。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称“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

祖父:父亲的父亲。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称人之祖曰“尊祖父”。称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称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门中”。

(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

祖母:父亲的母亲。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称人祖母曰“尊祖母”。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从祖祖父之妻称“从祖祖母”“从祖世母”“从祖叔母”“从祖王母”“从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的《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才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辈”的称呼。

附:《尔雅·释亲》:

01 父为考,母为妣。

02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03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04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05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06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07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08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09 父之姊妹为姑。

10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11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12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13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14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5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16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17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18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19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20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21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22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23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24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25 父之妾为庶母。

26 祖,王父也。

27 晜,兄也。──宗族

28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29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30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31 母之姊妹为从母。

32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33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34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35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36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37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38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39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40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41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42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妻党

43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44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45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妹为女妹。

46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47 女子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48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49 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50 两壻相谓为亚。

51 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

52 嫔,妇也。

53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