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利是求什么意思?

2.什么什么是什么的成语

3.历史对吕布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样的?

4.唯利是图近义词

5.唯利是图还是惟利是图?

唯利是求什么意思?

惟利是视-唯利是视

词目

唯利是求

发音

wéi lì shì qiú

释义

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同“唯利是视”。

引用

《昭明文选》卷四十 ...彻。应劭汉书注曰:旧曰彻侯,避武帝讳,曰通侯也。而讬姻结好, 唯利是求 ,左氏传,晋侯使吕相绝秦,曰:秦与晋出入,秦惟利是视。... 《昭明文选》卷五十九 ...奏曰:太尉掾应劭等议,以为鲜卑隔在汉北,犬羊为群。徵赋严切, 唯利是求 ;左氏传,晋吕相告秦曰:秦虽与晋出入,秦惟利是视。又曰... 《全梁文》卷二十七 ...,升储闱,亦居清显。源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而托姻结好, 唯利是求 ,玷辱流辈,莫斯为甚。源人身在远,辄摄媒人刘嗣之到台辩... 《全梁文》卷三十一 ...车徒不扰。牛酒日至,壶浆塞陌。失义犬羊,其来久矣。徵赋严切, 唯利是求 ,首鼠疆界,灾蠹弥广。公扇以廉风,孚以诚德,尽任棠置水... 《全唐文》第05部 卷四百七十三 ...」希颜奉宣圣旨宜:「宜依者。」  远国商贩, 唯利是求 ,绥之斯来,扰之则去。广州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 《北梦琐言》卷十九 ...见财不能自止朝论鄙之。虔钊好与禅毳谜语,自云知道,心与口背, 唯利是求 ,只以饭僧,更希。议者以渠于佛上希利,愚之甚也。后... 《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食货 ...郡公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 唯利是求 ,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莫斯之甚。于是奏皆给地以营农,回... 《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百官上 ...预催督。若其驱使,便有职务。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 唯利是求 ,暴物乱政,皆此之类。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高崇文(子承简)等 ...作事有程,俭而足用,则又士君子之为也。如贱收贵出,务积珠金, 唯利是求 ,多财为累,则与夫清白遗子孙者远矣!凡百在位,得不鉴之... 《礼记正义》卷五十六 缁衣第三十三 ...,不以荣枯为异,是朋友。不善者,则可憎恶之,言有常也。若小人 唯利是求 ,所善所恶,无恒定也。○“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

什么什么是什么的成语

惟利是逐 〖解释〗指惟利是视。

惟利是营 〖解释〗指惟利是视。

论列是非 〖解释〗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百无是处 〖解释〗犹言一无是处。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作如是观 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无间是非 指不分别是非。

惟命是听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惟命是从 犹言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惟力是视 谓竭尽己力而为。

唯利是视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以利为着眼点。谓一心只顾谋取利益。

唯力是视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历史对吕布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样的?

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吕布臧第七评》)译文:吕布有咆哮老虎那样的勇猛,却没有超群智慧的谋略,轻抚狡诈而反复无常,眼中有的只是私利。从古到今,没有像这样的人不被消灭的。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曹瞒传》

范晔:“焉作庸牧,以希后福。曷云负荷?地堕身逐。术既叨贪,布亦翻覆。”(《后汉书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评》)

陈宫:“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王夫之:“而有骁劲之力以助其恶,嗾之斯前矣,激之斯起矣,触之斯閧矣,蹂躏于中夏而靡所底止,天下未宁而布先殪,其自取之必然也。”《读通鉴论》

“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昭烈劝曹操速杀之,此操所以心折于昭烈也。”《读通鉴论》

在三国的名人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吕布.而最惋惜的也是他.在大家的心里,一提到这个人就是"三姓家奴""见利忘义""色胆包天"...诸如此类的话.然而,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

董卓为何要诛杀丁原,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董卓杀丁原很可能是因为丁原不愿意合作或臣服。然而董卓兵力有限,与同是劲旅的并州兵团开战并无胜算。如果两败俱伤,反而让关东军事集团得益,这是董卓不愿看到的。因此董卓决意使用阴谋手段诛杀丁原并控制其武装。董卓能否铲除丁原,关键在于吕布。因为吕布“骁武,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是并州军集团中首屈一指的猛将。同时,吕布又深得丁原的信任,丁原“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董卓如何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史籍的记载十分简略,“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三国志》卷七《吕布传》。。问题的关键是要探讨史籍中没有披露的内容,即吕布为何会倒戈,叛丁原而投董卓。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其一,董卓当时官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兼并州牧,丁原初为骑都尉,后迁执金吾。以官位而论,董卓在丁原之上,而且董卓进京后迅速挟持了少帝、太后,掌控了朝廷中枢,具有政治上的优势。董卓以上令下,命吕布诛丁原,吕布是不能违抗的。因为吕布并非丁原的私人武装——部曲,而是汉官吏。其实归顺董卓的也不止吕布一人,史载“(何)进、(何)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卷六《董卓传》。

其二,如上所述,董卓进京时兵力有限,丁原凭借并州之兵,足以与之抗衡。但董卓取欺骗手法,“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三国志》卷六《董卓传》注引《春秋》。。吕布等并州将士大概也被迷惑,一时慑服于凉州大军的威力。吕布投董卓后,“卓以布为骑都尉”。丁原在河内时曾为骑都尉,董卓擢吕布为骑都尉,大概是让他接管丁原旧部。我揣测,这可能是董卓引诱吕布倒戈的条件。

其三,吕布投靠董卓,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即吕布、董卓所在的并、凉二州,东汉后期是“羌患”蔓延的主要战场。并州境内原本有许多内徙的匈奴人,后来又涌入大量羌胡。羌胡与汉人长期杂居,董卓与吕布皆“习于夷风”,史载“卓有才武,臂力少比,足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卷六《董卓传》。可见董卓与吕布皆以骁勇善战闻名乡里。最初又担任低级军职。吕布、董卓早年经历相似,因此气味相投,有共同语言并非偶然。另外,董卓曾在并州作战,又担任过并州刺史,吕布是五原九原人,五原郡属于并州,因此很可能两人不但认识而且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否则,董卓为何对吕布“甚爱信之,誓为父子”。董卓甚至“行止常以布自卫”《三国志》卷七《吕布传》。,将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吕布,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其四,董卓初入洛阳,其暴政恶行并没有即刻显现。相反,董卓进京后所做的头几件事,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据《后汉书?董卓传》云:“卓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董卓所选拔的人,基本上都是名士和名门之后,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也颇有人望。而他自己的部属却都被任命为低级职位。《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又曰:“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陈蕃、窦武乃天下名士,声望极高,在党锢之祸时为宦官所枉杀,当时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此等天下大冤而今在董卓手上一朝得雪。

大儒蔡邕,因得罪权贵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进京后,马上予以重用。蔡邕赴京后,“署祭酒,甚见敬重”,随之“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这时的董卓俨然是一个贤臣模样,不但能够礼贤下士,还能纳谏——“(蔡)邕亦每存匡益”《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谁又能知道他后来会如此暴虐无道呢?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昏暗,董卓的到来甚至使一部分人对其抱有革新政治的幻想,故吕布其时叛丁原投董卓并不一定是见利忘义的行为。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吕布投靠董卓后,便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旋涡之中,因吕布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故常被人当成工具加以利用。《后汉书?王允传》谓:“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吕布传》云:“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说明在大姓豪族的代表人物王允的心目中,吕布不过是一名“剑客”,而他之所以厚加接纳,目的在于实现他的政治图谋,即利用吕布来刺杀董卓。

吕布杀董卓是人心所向,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他也得罪了凉州军事集团。“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三国志》卷七《吕布传》。

吕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个忘恩负义、有勇无谋和贪迷酒色的典型,其实吕布其人并非如此。

其一,杀董卓并非无义。董卓原为并州牧,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后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残暴专横,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吕布杀董卓"俱立功名,当垂竹帛"(《后汉书?刘袁吕传》卷105)。《三国演义》中将吕布说成反复无常完全是出于封建正统思想。同样,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反而没人说他反复无常。问题不在吕布是董卓义子,而在于董卓该杀不该杀,董卓该杀就不是忘恩负义。

其二,吕布并未夺貂蝉。《三国志?吕布传》卷七记载:"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这里并没有说侍婢叫貂蝉。《三国演义》中将侍婢改头换面为王允家中的歌女貂蝉,被当作美人计的诱饵和吕布“手刃刺卓”的历史记载相衔接。试想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的"凤仪亭吕布戏貂蝉"之事,吕布也不会是个好色的形象。

其三吕布并非有勇无谋。吕布武艺高强世人皆知,《三国演义》写到刘备、关公、张飞三人战吕布时也称"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但中不只一处提到吕布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辕门射戟本是吕布的谋略,也说成是陈宫所为。

东汉末年,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军阀混战中,吕布并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不能与曹操、诸葛亮再相比,他也不是什么民族英雄。然而在他死后整整1800年的今天,我们应说一声吕布并非《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才是历史事实。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从三国志的这段描述中,首先我们知道1、吕布是“骁武”,这个就不用说了,就是骁勇之类的,其后又曰:“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大意就是吕布很勇猛吧、“以布为主簿”。主簿在汉朝是掌管军中所有的钱粮财政、公文书信来往等事体的官吏,确切的说是个文官官职。我们所熟知的杨修就是行军主簿,司马懿也做过,还有陈琳等等。那么可以看出吕布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只一勇夫”或许他在文才方面,不敢说很有造诣,至少也有些许基础。不然丁原怎么会让他充当主簿一职?而任主簿后为丁原“大见亲待”,可见吕布做的可能还比较好,相当出色的。

可见吕布不是一个卑鲁少文之人,除了勇武之外,或许还有些许文韬,至少绝非一个恃勇莽夫。

《三国志》有这么一段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手於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严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灵等闻布至,皆敛兵不敢复攻。布於沛西南一里安屯,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为什么引这一段呢?从上面你可以看出,吕布绝非一介草包,他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事情的处理,应该说做的相当好。他看出了袁术的诡计,又想出一个法子既救了刘备,免的自己处于袁术的包围之中;又不费自己一兵一卒!从这足以看出他不是个有勇无谋的人!看到吕布这样恃强好勇的人竟然还能处之泰然的自夸“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我不禁喷饭,吕布也有“幽默”的一面啊!这样的“吕氏战略”倒也符合吕布的特点!

吕布也有张狂的,他给袁术写信说:“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想到古人书信的客套,看看吕布的措辞--虎步淮南、鼠窜寿春。狂矣!曹操、孔融说袁术”冢中枯骨“也是私下议论,比起吕布,含蓄多了!

当然,在汉末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智谋之士云集。以吕布这样的小智小谋并不足以应付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局面。吕布在和曹操的较量中,时常上当受骗。但从中我们仍可看出吕布的器量和性格。例如,陈珪、陈登父子暗中与曹操勾结,出卖吕布。吕布并没有察觉,反而被陈登的几句花言巧语所蒙蔽。“始,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拔戟砍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登不为动容,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同上。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吕布的胸襟器量,还说明了此人是个直肚肠,动辄发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且他对曹操的“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一说是认同的。

那么,吕布求“用”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吕布身处汉末天下大乱之际,但并无称帝称王之野心,而只是企图割据一方,作一个诸侯罢了。例如,他答琅玡相萧建的一封信颇能说明其抱负。“(吕)布与(萧)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从中可见,“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乃当时的实情,但吕布并不想割据称王,这和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确实非常相似,操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然,吕布所拥有的地盘和政治军事实力并不能同曹操相比,但他其时身为徐州牧,也是一方诸侯,其势力并不逊于袁术。而且袁术称帝时,吕布“止之,而使不通章” 《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这说明吕布的理想是做个汉朝的臣子,并无不臣之心,而且他还力图恢复汉朝一统天下的局面。

吕布在东汉末年,这么一个“诸侯割据、群雄混战”的舞台上,走完他并不辉煌,但也惊心动魄的一生。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眼光狭小,屡屡堕入陈登等人的谋略之中,他不是个称职的军事家,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无法同曹操、周瑜等相提并论,他更不是民族英雄,他不能挽救中华于危难之中,但他也绝不是个一无是处匹夫。“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并不是英雄,但也算是人物的豪雄!

当吕布为曹操所擒,命在旦夕之时,吕布曾向曹操建议:“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吕布自视甚高,有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在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朝廷重臣,助操平定天下。对吕布的这番话,“太祖有疑色”《三国志》卷七《吕布传》。,说明曹操颇有几分赞同。

吕布的为人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说,还是深得部下爱戴的。例如,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慷慨赴死,都说明他颇得人心。当曹操兵围下邳城时,“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从“左右不忍”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吕布和部下的关系是融洽的,否则当此危急关头,手下人何不卖主,将吕布的人头献给曹操,以获取荣华富贵。吕布在大难临头之际,“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亦足以说明他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不然就先降了曹操,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呢。至于他后来“下降”,是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吕布对操言道:“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可见其在言辞间还是有一股霸气。

其实,曹操本不想杀吕布,“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献帝春秋》。但刘备却在旁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三国志》卷七《吕布传》。刘备为何主张杀吕布呢?一是吕布曾夺取刘备的地盘,备当然怀恨在心;二是刘备担心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则使曹操如虎添翼。刘备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当然不愿看到曹操势力的强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形成更大的威胁。曹操一向主张唯才是举,善于选拔人才,再加上“操之驭将,自古少有”《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如果操不杀吕布,让其为己效力,也许会使吕布成就一番功业。

吕布为何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吕布盘踞的徐州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自曹操为父报仇,大肆屠戮徐州士民后,长期的战乱使徐州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缺乏巩固的根据地及可依靠的后方,制约着吕布集团力量的发展。从主观上看,吕布行事优柔寡断“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部将高顺忠心耿耿,吕布不能用;谋士陈宫屡出奇策,吕布不肯信。高顺常谏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陈宫被俘后也对曹操说:“但坐此人(指吕布——笔者注)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总体来看,吕布为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颇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无割地称王之野心。其一生行事并无大恶,从未有过类似于曹操的屠城坑卒残暴之事。所以我认为陈寿作出的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评价并不十分公允。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他们之间只有利益,没有诚信。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者多矣,岂独吕布哉!刘备、张绣、马超、公孙渊等哪一个不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与他们相比,吕布缺乏的仅是权术和战略眼光,所以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三国时期混乱的价值观和吕布的喧嚣与沦落,他反而成了东汉王朝的罪人,因为对丁原、董卓的背叛被视为不忠不孝之人。而像臧洪等看重他的清流被来自西边的、东边的割裂国家的武夫们无情后,于是不管是西边的还是东边的武夫们,谁也不会去在意吕布曾为这个王朝做过什么或期待做什么,他被这个时代埋没了。 他于东汉王朝,不是“社稷臣”,也不知道能否算得上“功臣”,因为他所效命的连他都说不清是为这个没落的王朝、没落的士大夫群落还是袁氏家族,于是他生也悲凉死也糊涂,天下被后起的武夫们瓜分,曹氏、刘氏、孙氏、司马氏以及后来的帝王将相士大夫们,谁也不会再去在意这位失意的豪雄。于是,吕布,生,是备受世人冷遇的浪子,死,是备受历史遗忘的冤魂。

唯利是图近义词

唯利是图的近义词包括:唯利是视、以利为先、利欲熏心、贪婪自私、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等。

唯利是图

拓展:

“唯利是图”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因素。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缺乏道德和标准。

“唯利是图”代表了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追求个人的利益和财富,而不关心社会、环境、道德和等方面的影响。这种行为在商业、政治和社交生活中都有出现,以至于它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负面形象。

商业领域中的“唯利是图”通常被描述为盈利和市场份额之间的竞争。企业可能会使用各种手段增加销售量和利润,包括压低成本、减少质量、欺骗消费者等。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失去信任,损害企业的声誉并最终影响其长期发展。

政治领域中的“唯利是图”则涉及权力和影响力的追求。政治家可能会取不道德和非法的手段,如收受贿赂、扭曲事实、威胁和恐吓等,以保持或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种行为使公众对政治家和政治制度失去信任,坚决不可取。

唯利是图还是惟利是图?

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惟利是图,同,唯利是图,意思是一心追逐利益,别的什么都不顾。

拼音是 wéi lì shì tú,动宾式结构;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造句参考:资本家嘛,唯利是图,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又为了什么?

最早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意思是我虽与晋国往来,但看中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惟利是趋,读音为wéi lì shì qū,指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语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意思是如果按罪状的大小来说,那屠宰牛的屠户原本是罪魁祸首,但他只是市井庸民,只知道利益,怎会知道善恶有报的道理。

2,惟利是视,读音为wéi lì shì shì,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

语出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温峤传》:“苏峻小子,惟利是视。”意思是苏峻这个小子,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3,自私自利,读音为 zì sī zì lì,解释只为自己打算,为自己谋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形容私心重。

语出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潘尼传》:“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意思是忧虑、祸患,必定是因自私而产生、因欲望而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