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击楫中流文言文

2.中流击楫的意思

3.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击楫中流主人公_击楫中流

见“ 中流 击楫 ”。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 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繁体写法: 中流撃撃

注音: ㄓㄨㄙ ㄌㄧㄨˊ ㄐㄧ ㄧˋ

中流击枻的近义词: 中流击楫 亦作“ 中流击枻 ”。指 晋 祖逖 渡 江 击楫事。《晋书·祖逖传》:“﹝ 逖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 击楫中流 晋 祖逖 帅师北伐,渡 江 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击楫中流文言文

典源出处

《晋书 ·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世说新语·赏誉》注引 《晋阳秋》亦载,只有誓江事而无击楫事。

释义用法

东晋祖逖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向晋帝进言,晋帝派他渡江北上,祖逖在江中敲着船桨慷慨激昂地发誓,不清中原,誓不再过江。后用此典表现消灭贼虏,收复失地的壮烈胸怀和慷慨志向。

用典形式

击楫 元·戴良:“祖逖念时空击楫,仲宣多难但登楼。”明·陈子龙:“少年方击楫,未敢问莼羹。”清·谈迁:“击楫空闻多 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横楫 明 ·陈子龙:“祖逖思横楫,逢萌忆挂冠。”

誓江 宋·张孝祥:“岂无祖逖去誓江,已有辛毗来仗节。”

中流楫 宋 ·吴琚:“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明 ·孙承宗:“念山河百二,玉镡罢手,都付与,中流楫。”

中流誓 宋 ·陈亮:“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吟 清·郑玉珩:“千年销尽英雄气,留与吾侪击楫吟。”,

击楫愁 清·黄景仁:“楼台未尽埋金气,风景难消击楫愁。”

击楫歌 清·李果:“几作无家客,空为击楫歌。”

击楫誓 宋 ·范成大:“击楫誓,空惊俗; 休拊髀,都生肉。”宋 ·张孝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祖生楫 清·顾陈垿:“愿为祖生楫,送君中流时。”

渡中流 宋·方岳:“江涛还比当日,击楫渡中流。”

渡江楫 宋·文天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誓流水 唐·李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中流击楫 宋·文及翁:“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

中流鼓楫 宋·苏辙:“巫峡潇湘万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

击楫中流 明 ·韩守益:“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中流忆祖生 清·吴兆宽:“只 今汉上烽烟满,慷慨中流忆祖生。”

中流击楫的意思

1.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2. 《晋书祖逖传》 击楫中流 的翻译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3. 击楫中流的译文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死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搞赏三军.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浆.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4. 包拯 古文

权〈副〉姑且;暂且 [for the time being]。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峭直 严峻刚正。《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虽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新唐书·刘祎之传》:“父 子翼 ……峭直有行,尝面折僚友短,退无余訾。”《宋史·包拯传》:“ 拯 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实,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清 唐孙华 《喜姜西溟及第》诗:“迂\每恕散人狂,峭直应知君子性。”

辞色 言辞和神色。《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晋书·祖逖传》:“[ 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 大江 !’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杯酒闲,讵可无和气以相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良久,司阍者曰:‘ 范爷 因公往 常州 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

平居 平日;平素。《战国策·齐策五》:“此 夫差 平居而谋王,强大而喜先天下之祸也。”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明 李东阳 《明故中顺大夫夏公行状》:“国家养士於平居之时,士当効力於有事之日。”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我们平居无事时,从不想到自己的头、手、脚,以至脚底心。”

绝,断绝,就是不与他来往

说明包拯廉洁如水,清廉不贪

后世子孙做官的,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能够放他回家,死以后不能葬于祖坟中。如果不遵从我的遗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明代海瑞就是有名的清官

5. 文言文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

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 李好古写的古文宋城子的译文

原文: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译文: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

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问题一:中流击楫的意思 中流击楫(成语)

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源于东晋时期军事家祖逖。

问题二:中流击水 中流是什么意思 这是这个词语的典故,看看可以加深理解里面的意思: 好好学习!

祖逖中流击楫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

问题三:中流击楫的喻义是什么? 喻立志奋发图强

语法:偏正式;含褒义

中流击楫zhōng liú jī jí

中流击楫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示例:~,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近义词:奋发图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你可以在百度网页上查找的

问题四:击楫中流什么意思。 击楫中流和中流击楫是同义词,已合并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五: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问题六:成语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人物的故事 祖逖年轻时很有志气。一次,他和朋友睡觉,半夜里听见鸡叫,祖逖叫醒朋友,说:“你听听,这是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啊!”两人就披衣起床,拔剑起舞,苦练本事。

后来匈奴人占领了中原,西晋灭亡了。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为了收复失地,祖逖克服种种困难,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

由于作战英勇,祖逖的部队几年之间,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中流击楫”比喻雄心壮志。

(出自《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的意思是: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七:中流击楫的成语解释 成语: 中流击楫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问题八:中流击楫,削发明志的含义 中流击楫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削发明志:剃头发来表明自己对志向的坚定。

都是表明自己对志向的坚定。

李好古

李好古,字仲敏,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著有《碎锦词》。其词或对时事抒发感慨,或疾呼北伐抗金,词风激昂,感情真挚。

江城子

原文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 ① 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释

①馘:古代战争中杀敌后割下敌人左耳以计战功。

译文

沙地上稀疏的浅草,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脚下的路迷茫而漫长,经历了多少兴盛和衰亡。昨夜波涛起伏,不断冲刷河岸。河边,累累白骨如霜。古往今来英雄豪杰都想建功立业,而今我只能空自感叹,有诉不完的悲伤。

我少年时就有降服投降匈奴的汉朝贼臣中行的志向,有在战场上杀敌的雄心壮志,甚至想像祖逖那样,中流击水、誓死报国,也曾为国难而泪满衣衫。想献上治国安平的计策,但无奈离朝廷遥远。只能怅然远望,匆匆走过这破败的扬州城。

鉴赏

南宋时金人数次南侵,攻入扬州。扬州在屡遭浩劫后繁华散尽,衰败至极。南宋词人对此多有感伤,并常赋之于词作之中。李好古的此篇《江城子》在写扬州今昔对比之余,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国破之因,呼吁人们保家卫国,这份胸襟和立意,卓然超群。更可贵的是,他强烈批判了朝廷用人不当,以致山河残破,这种批判精神值得敬佩。

本词虽寓情于景,但写景之句并不多。全词的景物只有平沙、浅草、天、路和波,但就这简单的几处景物,词人便写尽了如今扬州城的败落和荒芜。面对这样的场景,词人心绪难平,“洗岸”一句将词人此刻的无限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本词伤今、怀古的结合也很巧妙。扬州的荒凉是今,“千古英雄成底事”是古。今古对比,更显扬州今日的破败,同时也抒发了“古今兴亡多少事”的感叹。下片开头即写自己年少时的远大志向:想降服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学祖逖中流击楫……但如今只能“空怅望”,词人以自身之古今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现今的落寞和感伤。“欲上”一句化用贾谊《治安策》中的评论,暗示朝廷不纳忠言是国亡的根本原因。

全词立意深刻,意境深远,读之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