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梅止渴的主要内容

2.望梅止渴出自谁

3.望梅止渴出自什么

4."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

说梅止渴的意思_说梅止渴

望梅止渴的故事:东汉时期,曹操率军讨伐张绣,然而行军路上的天气酷热难当,士兵口干舌燥,行军速度很慢;曹操为了激励士气,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因为联想起梅子,嘴里冒出口水,精神大振,最后加速行军,找到了水源。

望梅止渴的出处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望梅止渴的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望梅止渴后来用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的道理

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利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这样在遇到困难,就可以鼓起勇气去战胜困难,离开困境,实现成功。

望梅止渴的主要内容

望梅止渴的原意是指当想到梅子的时候,人们口中会生出唾液,从而缓解饥渴。后来被比喻为无法实现愿望,只能用想象来满足自己。

典故:

1、曹操率兵行军至途中,士兵干渴难耐,曹操就骗士兵前有梅林,梅子又酸又甜,诱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

2、《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白话释义:王娇鸾拆开书信看了,虽然书信中没有定下回来的日期,但是也算是有个盼头了。

3、《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却那里得这银子来!只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白话释义:去哪里找这些银子来,也只能凭空想象,来安慰自己罢了。

示例:面对理想,我们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绝不能望梅止渴。

扩展资料:

1、望梅止渴近义词

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例句: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2、望梅止渴反义词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

释义: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白话译文:精修学问,喜好古道。认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示例:制订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思想保守,也不能脱离实际。

望梅止渴出自谁

曹操征讨张锈的途中士兵们因天气炎热而口干舌燥,曹操为鼓励低沉的士气告诉士兵前面是一大片梅林。士兵们想到前面的梅林,一时间口舌生津,军心大振,于是望梅止渴的故事也流传下来。

详细内容: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就是,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头,查看前方的状况,当登上山头的时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没有人烟,哪来的水源,不过,一个灵机一动,曹操想到了办法。

他回过头,对正处于干渴中的士兵说:“将士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于是,士兵们突然都有了力气,奋力向前前进。后来,他们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梅子林。

扩展资料: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现在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却并非无稽之谈。望梅确实能够止渴,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直到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才阐明了它的道理。通过望梅止渴巧计足见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政治家、军事家。

望梅止渴出自什么

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典故出自曹操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

基本释义

典故:

《世说新语·谲》记载,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出 处: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

“望梅止渴”最早的文献记载出自南朝宋宗室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谲》。

(典故出自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人曹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有相关记载。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成书年献晚于刘义庆。)

文献记载:

1.《世说新语·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翻译: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望梅止渴解释:

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三国演义》相关记载:(《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一次,曹操和刘备同来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论起天下英雄来。

 

从此,“望梅止渴”千年流传。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并非无稽之谈。

"望梅"确实能够"止渴",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阐明了“望梅止渴”的可行性。

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谲》。

望梅止渴(拼音wàng méi zhǐ kě)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谲》。

望梅止渴解释为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来宽慰自己;连动式结构,在句子中主要用作宾语、定语等。?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盘踞在宛城的张绣。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下令队伍原地体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过了好一会,派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果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猛地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悉,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将杨梅享用个够。”?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了水,精神焕发的继续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