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壶滴漏的历史

2.交泰殿故宫铜壶滴漏

3.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器物叫什么

4.我国古代所说的“铜壶滴漏”是用来做什么的?

5.铜壶滴漏和日晷谁早

铜壶滴漏_铜壶滴漏原理框图

四点一刻钟是4时15分的意思。

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扩展资料

漏壶原理: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

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

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百度百科-一刻钟

铜壶滴漏的历史

春秋以前,我国发明了漏壶(又叫壶漏,刻漏和铜壶滴漏)。漏壶是一种水时计仪器。它的构造各个朝代不同,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清代的一种漏壶:上面三个壶底都有漏水孔,白天壶里装满了水,依次漏到水壶中。上面二个壶的深度依次减少一寸,使平水壶的水量可以常满。平水壶的后壁上方有一个孔,如果水多了,就可以从这里漏到下面的受水壶中,这样可使平水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水量漏进水壶去。受水壶中有一个铜人,抱着一根可以上下活动的漏箭,上面刻有用标尺去量度的时刻。漏箭下端装一个浮舟浮在水面。受水壶的水逐渐满起来,从漏箭上升的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

汉朝以后,我国唐代的梁令瓒和一行僧等利用水力和齿轮,创造出了巧妙的计时工具:水运浑天仪和计时器。另一种水仪象台是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它高约3丈,有上上下下7层,台的最上层是龙柱支撑着的浑天仪,用来观星。第二层装着一种天球仪,露出半球,表示一半在地面上。另一半球隐没在地平线下,昼夜自动运转。下面五层木楼中,第一层有3个门,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就有穿红衣的木人在左门内摇铃;每逢时整,紫衣木人在右门敲钟;逢刻,绿衣木人在中间击鼓。第二层,每逢时初时整,拿着报时牌的木人就在中门出现。第三层专报刻的时间,到时候也有拿着牌子的木人出现。第四层的木人敲着铃报告晚上的时刻,打着更。第五层的木人报告日出日没。

元代的郭守敬专门制造了一种报时的仪器,同宋代的报时器装置相似,不同的是,另外装有龙、虎、朱鸟、龟等四灵动物模型,逢到时刻会跳跃起来。

由此可见,古代人已经懂得用标尺去量度延续不断的时间,难怪民间流传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说光阴可以用“寸”来量度。

漏壶有个缺点,每当天寒地冻时,会因水结冰而不能运转,人们便改用沙代替水,成了“沙钟”。它是用3根柱子构成的圆柱形木器,中间放置着两个烧瓶似的玻璃瓶子。底大口细,两个瓶子口相对,有固着物相连,一只瓶子里装有洁净的沙粒。要开“钟”,只要把它倒转过来就行了。上面瓶子里的沙往下漏,当沙粒全部漏进下面的瓶子后,可以测量一个较短的时间:10分钟或30分钟,每隔30分钟,人们只要把“沙钟”的瓶子倒转过来,钟又“走”啦!

元代铜壶滴漏示意图明代,詹希元创造了一种“五轮沙漏”,这是一种专门报时的机械钟。初轮上装有16个沙斗,当沙池里的沙不断地漏进斗中,压动初轮转动,通过小齿轮分别带动二轮、三轮、四轮,最后传动到水平旋转的中轮。中轮的长轴穿过一个测景盘,长轴顶端装一根指针,随长轴转动,测景盘上刻有时刻,指针转到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时刻。中轮上的特别装置,带动测景盘两旁的两个木人,按时敲铃报告时间。

交泰殿故宫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铜壶滴漏被用来计时。铜壶滴漏的原理是利用一个小孔和一个小管道,每当一滴水滴下来时,就会落在一个小碗里,发出“嗒嗒”的声音,以示时间的流逝。

在古代中国,铜壶滴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商业、科学以及官方活动中。例如,在古代中国的考试中,铜壶滴漏被用来控制考试时间。考生们必须在铜壶滴漏发出最后一滴水之前完成试卷。

铜壶滴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计时,还在于它与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据传说,一位叫鲁班的著名木匠曾经用铜壶滴漏来研究水力学问题,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此外,铜壶滴漏还被认为是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治”理念的象征,因为它只是简单地让时间流逝而已,不需要任何干预。

今天,虽然已经有了先进的计时器和计时器,但是铜壶滴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仍然在一些场合被使用,并被广泛收集和珍藏。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器物叫什么

交泰殿是故宫的重要建筑之一,是清朝皇帝行礼祭天之处。在交泰殿中,有一件著名的文物宝藏——铜壶滴漏,是清朝皇帝祭天时使用的器具之一。

铜壶滴漏是一件非常精美的铜器,全长约28厘米,重约2.2千克。它的造型简洁而优美,用了大量的浮雕和精细的雕刻,细节处的处理非常考究,给人一种庄重而恢弘的感觉。

铜壶滴漏的上部是一个喇叭形的漏斗,下面则是一个圆锥形的壶身,壶嘴则是以童子形式设计,用来调节滴漏速度,并在壶身两侧配以对称的佛龛造型。铜壶滴漏的下端则挂有一个铜板,用来接受漏出来的水,再通过雕刻精美的雨伞形的支架滴向地面。

据传说,铜壶滴漏的设计者是明朝时期的工匠,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艺,为清朝皇帝打造了这件精美的器具。铜壶滴漏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皇帝祭天,还被许多人视为重要的礼仪器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之精神。

今天,铜壶滴漏已成为故宫博物院里的珍贵文物,代表着中国古代铜器工艺的高度成就和文化的传承。

我国古代所说的“铜壶滴漏”是用来做什么的?

古代用水滴来计时的器物叫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铜壶滴漏”,能精确计算24小时,也就是12时辰的规律和变化,是古代中国人的创举。此物件最早诞生于西周时期,兴盛于西汉,从皇宫贵族向民间演变。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铜壶滴漏和日晷谁早

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在一起,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便上面的壶装满水后,利用水向下均衡滴流的方法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一直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有刻度.漏壶就是根据水位高低使浮标升降,观测壶中刻箭刻度来计算时间的昼夜计时器.漏壶可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有变化,因而计时难免有误差.但它可以晴天时用日晷校正.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漏是古代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含义就是现在“钟”.

铜壶滴漏和日晷都可以被认为是古代的时间测量工具,但它们的起源各自不同。

据历史记载,铜壶滴漏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它是一种利用水滴的重力和时间关系来测量时间的仪器。当壶内的水全部滴完时,时间就到了。

而日晷则是由古埃及人发明的,据说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经有了。它是一种利用太阳的光线和位置关系来测量时间的仪器。它的原理是通过太阳射在指针上的影子的位置和角度来计算时间。

所以,铜壶滴漏和日晷可以说都很早了,但铜壶滴漏的起源要比日晷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