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讲的是什么

3.琵琶的成语琵琶的成语是什么

胡琴琵琶语_琵琶胡语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时间较长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传播也比较开放。

虽然自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方面,汉代确实比较开明。音乐中融合胡乐而产生的各种新声的创作,便是这种开明文化精神的表现之一。

胡乐是古代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音乐的总称。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少数民族的音乐就已进入中原了,并逐渐实现了中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

汉代初期,西南、西北、北部少数民族音乐进入中原,民族音乐、舞蹈开始频繁进入宫廷,并逐渐活跃于宫廷之中,它是汉代统一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部分。

如汉初的贾谊就曾经建议汉文帝优待、笼络归汉的匈奴人,为他们表演胡人的歌舞杂技,因此汉文帝时的宫廷中已经有许多乐人能够表演胡乐。

又如“鼓吹”和“横吹”的兴起,“鼓吹”是指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在一起演奏的音乐形式,据说就是由汉初的班壹在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之后传入中原的;“横吹”则是在汉武帝时,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音乐所创作的新声。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琵琶”也是从胡地传入中原的乐器。

在胡地,琵琶多用于马上的弹奏;传到中原后,琵琶经常弹奏的乐曲依然是胡音、胡调这样的塞外之音。当然,王昭君前往匈奴时恐怕未必真的怀抱琵琶了,即使带了,那时的琵琶也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曲项琵琶,而是一种接近于阮的乐器。

总结:

石门胡旋舞图,现藏于宁夏盐池博物馆。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本句的意思是: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写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此处胡语应该是等同于“胡人语言,或者胡人风格的”。

胡人首领是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汉人首领是东汉元帝。

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讲的是什么

意思是: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如下: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4、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5、作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琵琶的成语琵琶的成语是什么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意思是“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这句诗出自《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成的组诗。

《咏怀古迹五首》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琵琶的成语有:琵琶胡语,不期而然,琵琶旧语。

琵琶的成语有:不期而然,伯道无儿,琵琶别弄。2:拼音是、pípá。3:注音是、ㄆ一_ㄆㄚ_。4:结构是、琵(上下结构)琶(上下结构)。5:词性是、名词。

琵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琵琶pípa。(1)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二、引证解释

⒈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秦末,百姓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晋傅玄《〈琵琶赋〉序》。)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⒉指弹奏琵琶的指法。引宋王谠《唐语林·识鉴》:“_王__又见康__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⒊鱼名。引《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_吐浪,跃龙腾蛇,__琵琶。”刘逵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南朝梁任_《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三、国语词典

乐器名。秦代人民根据鼗的形式创出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至秦汉不断改进,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弹拨的乐器。西元四世纪,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这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乐器的合奏、伴奏和独奏。词语翻译英语pipa,Chineselute,with4strings,alargepear-shapedbodyandafrettedfingerboard德语Pipa(Mus)_,Laute(S,Mus)_法语pipa(instrumentdemusique)_

四、网络解释

琵琶(乐器)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关于琵琶的诗词

《琵琶翅·壳翅琵琶不用青》《琵琶翅·琵琶项上带销金》《琵琶·琵琶强拨枉多情》

关于琵琶的诗句

莫要琵琶写恨双袖自抱琵琶啼且遣琵琶送一杯

关于琵琶的单词

angler

关于琵琶的词语

仓皇出逃不为已甚不名一钱不期而然铁绰铜琶伯道无儿不齿于人铁板铜琶

关于琵琶的造句

1、再见他时,歌舞缭绕,一把琵琶,一抹瑰丽绯色,那一回首,端的是勾人魂魄,美得是潋滟旖旎。

2、溪水冲击着山石,叮咚作响,如同一个白衣少女,在拨着琵琶。

3、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独辟蹊径,改造乐器,创作新曲,订定指法,使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大放异彩。

4、在旧社会,妇女一旦琵琶别抱,就会为人们所轻视。

5、只听到琵琶声音越来越弱,突然石破天惊来个平地拔起,戛然而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琵琶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