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2.比喻释放天性的成语

3.“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出自哪一篇文章,什么意思?

4.形容天性的词语

5.《庄子.养生主3》

遁天倍情_遁天倍情的意思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投药治疾,庶几有瘳乎?又谓余曰∶禀生受形,咸有定分,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饥饱失常,嗜欲攻中,寒温伤外,如此之患,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

翻译:

他又对我说:“禀受天地自然之气而成生命形体,都有固定的气数命运,药物能对生命怎么样呢?”我认为他的说法很不对,就请允许我详细论述其中的细节:“喜怒没有节制,饥饱违背规律,嗜好欲望从体内伤害,寒热之邪从外部伤害,像这样的病患,难道是由于自然吗?

作为人臣、作为人子,从治家到治国,由近到远,怎么说起来就那么容易呢?

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 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 语言 、文字、图形、符号和 翻译。其中,在甲语和乙语中,“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

“译”是指这两种语言 转换 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而明白乙语的含义。 二者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让更多人了解其他语言的含义。

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遁天倍情:指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矫情饰貌:矫情:掩饰真情。掩饰真情,故作姿态。

矫情饰伪:矫情:故意掩饰真情;饰:掩饰;伪:虚伪。掩饰真情,作势欺骗。

矫情自饰:矫情:掩饰真情。掩饰真情,粉饰自己。

矫心饰貌:矫心:违背本意。故意违背本意,故作姿态以掩饰真情。

黎丘丈人:黎丘: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城县北;丈人:古时对老人的统称。比喻困于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情见势竭: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指真情败露,声势衰竭。

情见于色: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深情底理: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

无故呻吟:犹言无病呻吟。比喻无真情实感而故弄文墨。

性情中人: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实感的人。

遮人眼目: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遮掩耳目: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比喻释放天性的成语

下面四者中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悬解。

悬解:谓解除束缚。犹了悟。犹言解倒悬。谓在困境中得救。出自《后汉书·王允传论》。?

遁天之刑:意思是指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出自《庄子·养生主》。

遁天倍情: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

帝之悬:意为与自然天性相违背,流于世俗。

相关资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出自哪一篇文章,什么意思?

抱朴含真: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遁天倍情:指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少成若性: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像天性一样。

天理良心:天理:天性。指人的天性和善心。多用于发誓,表示凭天性和善心行事。

天理人情:天理:天性。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泛指情理。

偕生之疾:偕生:与生俱来。先天性的疾病。

形容天性的词语

《庄子?6?1养生主》五、生死由天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老聃就是老子。道书上说,老子至今还活着,也许那些人见过,反正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里庄子设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带着学生前去吊唁,哇、哇、哇干哭了三嗓子,一滴泪没流就离开了。这多少有点不符合常理,如果孔老夫子在场一定要开口大骂,这也太不合人伦礼教了吧?这时候,秦失的学生就说话了,您不是老子的朋友吗?秦失说,我是他的朋友。秦失的学生就很不解地又问:那您就这样干哭几声,眼泪不流一滴就转身离开,行吗?秦失说,这样已经不错了。我开始和老子认识的时候还觉得他是个人,后来发现他不是人,他得道了,成神了。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发现,有年龄大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儿子似的;有年龄小的人在哭,就像在哭死去的母亲。他们之所以到这里痛哭,必定有不想说而说了的话,也有不想哭而哭了的人。这是在逃避自然规律,违背天谴的。古代得道人称这种举动叫逃避天意。该来的时候老子就适时而来,该去的时候,老子也顺天意而去。安住当下,顺应自然,人生在世,有什么可乐的?又有什么可悲的呢?古人称这是上苍的注解。秦失的意思是,人嘛,生就是来,死就是回去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子死了,我作为他的朋友来吼几嗓子,是给世人看的。其实连吼这几嗓子也没有必要。

《庄子.养生主3》

抱朴含真: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遁天倍情:指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背”。

少成若性: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像天性一样。

天理良心:天理:天性。指人的天性和善心。多用于发誓,表示凭天性和善心行事。

天理人情:天理:天性。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泛指情理。

偕生之疾:偕生:与生俱来。先天性的疾病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①:“是何人也?恶乎介也②?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③,人之貌有与也④。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⑤,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⑥。神虽王⑦,不善也。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指穷于为蕲(20),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公文轩:相传为宋国人,复姓公文,名轩。右师:官名,古人常有借某人之官名称谓其人的习惯。

②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

③是:此,指代形体上只有一只脚的情况。独:只有一只脚。

④与:旧注解释为“共”,所谓“有与”即两足共行。一说“与”当讲作赋与,意思是人的外形当是自然的赋与。

⑤雉(zhì):雉鸟,俗称野鸡。

⑥蕲(qí):祈求,希望。畜:养。樊:笼。

⑦王(wàng):旺盛,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旺”。

⑧老聃(dān):相传即老子,楚人,姓李名耳。

⑨秦失(yì):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

⑩号:这里指大声地哭。

(11)其人:指与秦失对话的哭泣者。老聃和秦失都把生死看得很轻,在秦失的眼里老聃的弟子也应都是能够超脱物外的人,但如此伤心地长久哭泣,显然哀痛过甚,有失老聃的遗风。

(12)向:刚才。

(13)彼其:指哭泣者,即前四句中的“老者”和“少者”。所以:讲作“……的原因”。会:聚,碰在一块儿。

(14)遁:逃避,违反。倍:通作“背”,背弃的意思。一说“倍”讲作“加”,是增益的意思。

(15)忘其所受:大意是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庄子认为人体禀承于自然,方才有生有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天的道理。

(16)刑:过失。“遁天之刑”是说感伤过度,势必违反自然之道而招来过失。一说“刑”即刑辱之意。

(17)适:偶然。来:来到世上,与下一句的“去”讲作离开人世相对立;这里的“来”、“去”实指人的生和死。

(18)夫子:指老聃。

(19)帝:天,万物的主宰。县(xuán):同“悬”。“帝之县解”犹言“自然解脱”。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除了困缚,犹如解脱了倒悬之苦。

(20)本句旨意历来解释纷纭,不得要领。根据前文所述可这样理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穷”是尽的意思,油脂燃尽于浸裹的柴薪,但火种却不会熄灭,传之于无穷。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学究

人生来由天,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无论生下来是聋的、哑的、瘸的,都不能由自己决定,既然生来如此,何必去计较呢?这是对生命的淡然。一个人的命是无法改变的,与其哀叹,不如正视,才是真正的认识。经常遇到一些人觉得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想着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这样的人生态度,注定会悲剧一生。

野鸡的生活习惯告诉我们,每一种生命都有其适应自然的本能,要活下来自然要去适应,否则受累的必定是自己。这是发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说到秦失吊唁老子的场景对话特别深刻,生死有命都在于天,在死者面前嚎啕大哭是在表达伤心呢?还是在逢场作戏呢?只有当事人知道。实际上所有的行为表达都在证明自己的一份真心,这就是社会性表达,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不一样人生观。可以看出,超然者必定是少数,大多数人活在世上,都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只有博得他人的认同,才能获得社会,这是实用性人生的关键。自信者需要强大的内心,没有内在的本源无法做到强大。这段文字很好区分了独立性人生和社会性人生。

《养生主》的核心是说人要健康,必须和自然规律相吻合,那么所有不能获得健康者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牺牲者,由此可见,健康者寥寥无几,可见人由多么的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