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止相关的成语?

2.带止成语有哪些

3.文言文陆法和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翻译

5.游褒禅山记 以字的全部用法

6.随的文言文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依翻译亦不能至也。求翻译

不随以止_不随以止也的随是什么意思

1. “随”在文言文中的有哪些意思,跪求专业人士解答

随〈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 (2) 同本义 [follow] 随,从也。——《说文》 随无故也。

——《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书·禹贡》 无纵诡随。

——《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仪礼·聘礼》。

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

——《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

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4) 依顺;依从 [ply with; adapt to] 随,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5)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

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6)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 *** .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7)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8)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9) 接着,随即 [carry on]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记》 (10)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11) 按照;依据 [according to]。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词性变化 -------------------------------------------------------------------------------- 随〈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泽中有雷,随。

——《易·随》 (2) 中国周代国名 [Sui state]。姬姓。

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常用词组 ------------------------------------------------------------狱中杂-------------------- 随笔 (1) [informal essay; jottings] (2) 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 (3) 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随便 (1) [be free and easy;random]∶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随便聊聊 (2) [anyhow; any]∶任凭,无论 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抑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夜走灵官峡》 (3) [immediately]∶随即,马上 家书随便修下,谁人去走一遭?——《水浒传》 (4) [do as one chooses (likes) pleases]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我说话很随 便,请不要见怪 雕刻家的意见,随 随 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

——《古代英雄的石像》随波逐流 [follow the winds and wes;go with the crowd] 比喻自己没有一定的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别人走 所谓乡原,即推原人之情意,随波逐流,倿伪驰骋,苟合求媚于世。——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乡原》随处 [everywhere;anywhere]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松树的风格》随从 (1) [nember of one's suite;party]∶随行人员 他和他的随从昨天抵达五陵山 (2) [acpany attend one's superior]∶跟随 怎么自家在山行真诚?又没个侍儿随从。——《西游记》其他释义 ◎ 随大流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也作“随大溜” 唉,算啦,算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取经》。

2.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3. 文言文因的意思有随后吗

yīn

①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④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⑩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⑾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没有

望纳

4. 文言文阅读,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的翻译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考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通判同州,迁升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并且上言说:“臣父母家(住)在洛中,就在所管辖地区,得以侍奉父母饮食生活,所服的汤药是圣主的恩泽。 ”真宗于是赐诗施恩送行,以羊酒束帛让他探访家人时作为贺礼。

王随迁升淮南转运使,父亲去世,服丧未满就 加以起官复职。当时连年饥荒,王随敕令部属拿出官府的钱,借贷给百姓购买和粮食,年中折算交纳绢来抵债,流亡雇工大多重又投入劳作。调职河东转运使,三次迁升至刑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提拔为知制诰,因不擅长制令言辞,出任应天府知事。有一天,皇帝对宰相 说:“王随治理南京太宽松。”王旦说:“南京,是大城市,王随处事散漫,不能镇守。 ”改任扬州知事。 仁宗为太子时,担任右庶子,仍主管开封府的事务。周怀政被诛,王随自己陈说曾经借给 怀政白金五十两,削去知制诰,改为给事中、知杭州,乾兴初年,又降为秘书少监,调职通州。 因为州中缺少学子,就迁徙孔子庙,盖起学舍,州里的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入学。王随母亲去世,丧期未满就起用为光禄卿、知润州,调职江宁府。当年发生大饥荒,转运使下令江宁府拿 出平仓米,按照人口每天给一升,王随搁置不执行,说:“百姓饥荒的原因,是兼并囤积籴米, 以追求高价。 ”于是将官粟大量售出,来均平价格。 王随复任给事中,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秦州知州。有犯罪逃到蕃人部落的秦地士卒,戎人就把他们当作奴隶畜养,稍不如意,又将他们带到官府求赏,以前这样犯罪的人大多处死。王 随下命令能够自己回来的免于死罪,任凭他重新隶属军籍,因此有很多回来的。王随又建议请 求增加蕃人部落地区士卒,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王随因事获罪,调任河南府。明道年间,任江淮安抚使,回朝授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请求与同列大臣每日献上前代名臣规谏的一件事。议事者认为不是辅政大臣的职责,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王随担任宰相一年,无所立议倡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一起执政,多次争论事情。正值灾异屡屡出现,谏官 韩琦上言,四人都被免官。

王随表面看来似乎方正严厉,而治理失于宽松。晚年更是急躁,动辄辱骂别人。性喜佛法, 仰慕裴休的为人,但风节操行却比不上。

5. 随侯得珠文言文翻译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6. 古文中“惰”和“随”相通吗

其一,查各种版本的韩愈《进学解》的文本,此段话都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文的“随”字,没有写作“惰”字的,也没有duò的读音,也没有用通字的。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夹注:“随:因循也。”〈〈唐宋八大家文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1版 中册):“行成于思,毁于随”。译注:

“德行由思虑而成就,由因循而败坏。随,因循,不加磨砺,要求不严。”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行成于思,

毁于随”。注:“行,德行。思,思考。随,因循随俗。”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1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注:“行,指为人行事。思,思考。随,指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嬉,思,随,押韵。”

〈〈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释:“随:马虎随便。”

〈〈引用语辞典〉〉(朱祖延编著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

以上各书用字相同,释义也基本相同。

其二,余秋雨说“古文里懒惰的惰字与随字是相通的”是没有依据的。〈〈汉语大字典〉〉“随”字共释为一个音项,13个义项。其中第⑩义项谓“通‘隋’(椭tuǒ)。狭长,长圆形。”请注意:“随”通“隋”字时读椭。关于“惰”字,〈〈汉语大字典〉〉释为两个音项:(一)duò两个义项:①不敬;轻慢。②懒惰;懈怠。(二)tuó美。可见,在古代,“惰”字不通“随”字。这是毫无疑义的。

其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隋”字读duò音表懒惰之义时借为“惰”字。见〈〈说文·阜部〉〉朱骏声通训定声。2、〈〈广韵·支部〉〉:“隋,国名,本作随。”“隋借为随。”〈〈说文·阜部〉〉朱骏声通训定声。我们不能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隋通惰,隋通随,就认为是惰通随。这与数学上∵a﹦bb﹦c ∴a﹦c的等量代换的法则是不一样的。古文字的借,是要在特定的音义的规定下的。此点已如前述。所以懒惰的惰与随字是根本不相通的。

其四,从“随”字在《进学解》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从它的使用意义来说,也不可能用一个“惰”字与它相通。在“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句中,“成于思”与“毁于随”是当句对文,其结构相同,是相对应的,成和毁、思和随意义相反。如果“随”换成“惰”,则“惰”字与“思”字在文义上不能相对成文。而且在古文中也找不到“惰”字与“随”字相通的用例。

总之,古文中“惰”字与“随”字不相通无疑。

与止相关的成语?

褒禅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 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禅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⑩也。距其院东(11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12)其乃(13)华山之阳(14)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15),有碑仆道(16),其文漫灭(17),独其为(18)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19)“华”如“华实”之“华”者,盖(20)音谬(21)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22)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23),入之甚寒,问其深(24),则其(25)好游者不能穷(26)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27)火(28)以(29)入,入之愈深,其(30)进愈难,而其见(31)愈奇。

有怠(32)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3)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34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35)深,则其(36)至(37)又加(38)少矣。方(39)是时(40),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41)也。

既其(42)出,则或(43)咎(44)其(4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46)随之,而不得极(47)夫(48)游之乐也。

于是(49)余有叹(50)焉(51)。古人之(52)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3),以其求思(54)之(55)深而无不在(56)也。夫夷(57)以(58)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59)、非常(60)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61)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2),至于幽暗昏惑(63)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66),于(67)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矣,而(68)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69)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70)悲(71)夫古书之(73)不存,后世之(74)谬其传(75)而莫(76)能名(77)者,何可胜(78)道也哉(79)!此所以(8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82)也。

四人者:庐陵(83)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8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86)。至和元年(87七)月某日,临川王某(88)记。

[注 释]

①浮图:梵(fàn)语(即古印度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佛塔),这里是对得道高僧的敬称。②慧褒:唐代高僧。③舍(shè):名词用如动词,筑舍定居。④址:山脚。⑤卒:死。⑥葬之:“葬于之”的省略。

⑦名:名词用如动词,取名,称呼。⑧褒:指慧褒和尚。⑨禅:梵语“禅那”的简缩,意为“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这里指禅师(过去对和尚的尊称)。⑩庐冢(zhǒng):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

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11)东:名词作状语,往东。(12)以:因为。(13)乃:是。(14)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15)步:走路举足两次,不同于现代所指的举足一次。

(16)仆(pū)道:“仆于道”的省略。仆,向前跌倒,也泛指倒下。(17)漫灭:模糊,磨灭。(18)为:有。(19)言:说,这里是“念”、“读”的意思。(20)盖:大概。(21)谬:错误。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写的今字,仍应按古音读huā,而不应读“华实”的“华huá。”(22)山:这里借全体代部分,指山路。(23)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24)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浅。(25)其:那些。(26)穷:穷尽,走到尽头。

(27)拥:持。(28)火:这里借指火把。(29)以:而。(30)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31)见:动词用如名词,指见到的景色。(32)怠:懈怠,松劲。(33)且:将。(34)不能:不到,不及。(35) 又:更。(36)其:那。

(37)至:动词用如名词,指到达的人。(38)加:更加。(39)方:当,正在。(40)是时:这时。这里应译作“那时”。(41)明:形容词用如动词,照明。(42)其:我们。(43) 或:有人。(44) 咎(jiù):责怪。(45)其:那个。

(46)其:自己。(47)极:尽,尽兴。(48)夫(fú):代词,那。(49)于是:对于这。(50)叹:动词用如名词,感慨。(51)焉:句末语气词,啊。(52)之:取消“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

(53)得:心得,收获。(54)求思:探究和思考。(55)之:结构助词,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56)无不在:无处不在。意思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思考的范围内。(57)夷:平坦。(58)以:连词,同“而”。(59)瑰(guī)怪:壮丽奇特。

(60)非常:不同凡响,不寻常。(61)随以止:“随之以止”的省略。之,指“怠而欲出者”。以,连词,而。(62)随以怠:“随之以怠”的省略。(63)昏惑:使人迷乱,这里用如名词,指使人迷乱的地方。(64)物:与“己”相对,指己身之外的各种客观事物、条件等。

(65)相(xiàng):动词,辅佐,帮助。(66)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自己的体力足可到达却没有到达。焉,于之。(67)于:在。(68)而:却。(69)其:难道。(70)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71)悲:感叹。(72)夫(fú):那。

(73)之:取消“古书不存”的独立性。(74)之:取消“后世谬其传”的独立性。(75)谬其传:以谬误相传,也就是“以讹传讹”的意思。(76)莫:没有人。(77)名:动词,指识其本名。(78)胜:尽。(79)也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哉”的前面加“也”字,加重感叹的语气。

(80)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82)之;它(指流传的文字材料)。(83)庐陵:今江西省吉安。(84)长乐:今福建乐。(85)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同“甫”。(86)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安国是王安石的大弟弟。安上是王安石最小的弟弟。

(87)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赵祯年号。(88)王某:王安石自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某”或在“某”上冠姓,待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译 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的和尚慧褒原先就在这山脚下筑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因此,在那以后人们就叫它“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守护慧褒坟墓的房子。离那禅院往东五里,即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

离洞一百多步路,有块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碑文因剥蚀模糊不清了,但从它的残存的字迹中,还能认得出“花山”(的字样)。现在把“华”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音读错了。

那(华山洞)下面平坦开阔。有股泉水从洞旁边涌出,游览(时),(在洞壁上)题写诗文的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沿山路往上走五六里路,有一个洞又深又暗,走进洞去感到很冷,(要)问它的深浅,就连那些好游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进洞越深,那么前进越是困难,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越奇妙。(这时)有个泄了气想要出去的人,说:“要不出去,火把就快燃尽了。”于是(大家)就跟他一起退了出来。

(大致)我们到达的地方,同好游的人相比,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是看洞的两壁上,到这儿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那洞内更深处,那到过的人就更少了。(其实)那时候,我的体力(本来)还足够再往里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

(所以)出来之后,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了),因而没能尽情享受到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往往有心得,(那是)因为他们钻研得很深,因而没有(什么事物)不在(他们)探讨、思考的范围之内。(地势)平坦而又就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恶而又遥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然而世上奇特雄伟,瑰丽怪绝,异乎寻常的景观,(却)往往是在艰险遥远因而人们很少达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可是即使)有了志气(又)不跟着(泄气的人)而停止前进,然而(如果)力量不够,也是不可能到达的。

(既)有志气和力量,又不(在中途)跟着别人而松劲,(可是)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没有外力来帮助自己,仍然不可能到达。但如果你的能力完全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自然)是值得讥笑。

而在自己看来也是值得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仍然没能到达,(那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难道有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那块倒卧的石碑,又由此感叹,(由于)古代的许多文献没能留存,致使后代的人以讹传讹,却没有人能说个明白,(这种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用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带止成语有哪些

1. 带为和止的成语

抽薪止沸 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 与止有关的成语

止有关的成语 :

止渴望梅、

纵风止燎、

望梅止渴、

止谈风月、

饮鸩止渴、

知足知止、

永无止境、

止戈为武、

止渴之梅、

戞然而止、

以火止沸、

举止不凡、

止戈散马、

绝薪止火、

学无止境、

止于至善、

止戈兴仁、

止暴禁非、

扇火止沸、

死而后止、

禁止令行、

言谈举止、

心如止水、

以汤止沸、

靡所底止、

投膏止火、

心若止水、

举止娴雅、

鱼轩莅止、

不随以止

3. 有关止的成语

不随以止

抽薪止沸

高山仰止

官止神行

规行矩止

吉祥止止

戛然而止

禁止令行

举止内不凡容

举止大方

举止失措

举止娴雅

举止言谈

举止自若

绝薪止火

坎止流行

令行禁止

流行坎止

漫无止境

靡所底止

浅尝辄止

如丘而止

山止川行

扇火止沸

射像止啼

适可而止

说梅止渴

叹观止矣

叹为观止

探观止矣

投膏止火

望梅止渴

望门投止

为山止篑

心如止水

心同止水

学无止境

言谈举止

扬汤止沸

一噎止餐

伊何底止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以杀止杀

以汤止沸

以刑止刑

饮鸩止渴

永无止境

欲言又止

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

止暴禁非

止沸益薪

止戈散马

止戈为武

止戈兴仁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止谈风月

止于至善

纵风止燎

4. 一个点和止的成语

点到为止

dianwei

就是不能说的太多让别人知道事情的重点就可以有些事情不便多说。

近义词:适可而止

反义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 带中和止的成语

月等景物:最没有与“中 止”相关的成语。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止沸益薪 本欲专止水沸腾:停止属。停止战争,仅,却反而在锅下加柴。仁。隐指莫谈国事。只谈风。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止谈风月 止,才是真正的武功。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止戈兴仁 止,意指结束战争:达到,施行仁政。止于至善 止。止渴思梅 犹望梅止渴。亦作“止渴望梅”,极。止渴望梅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同“止渴思梅”:仁政;至。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放还战马。止戈为武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只

6. 什么止与什么的成语

什么止与什么的成复语

流言止制于智者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

[释义]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语出]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7. 带为和止的成语

抽薪止沸

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8. 与止相关的成语,带止字的成语,止字成语大全,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叹为观止、浅尝辄止、适可而止、高山仰止、戛然而止、令行禁止、欲言又止、言谈举止、望门投止、吉祥止止、知足知止、如丘而止、靡所底止、规行矩止、流行坎止、不随以止、伊何底止

9. 含有中和止的成语

没有中和止的成语

抽薪止沸 薪:柴草;沸:沸腾。抽掉锅底下的柴火,使锅里的回水不再翻滚。比喻从答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吉祥止止 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举止娴雅 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举止言谈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绝薪止火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令行禁止 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流行坎止 流:水顺势流;坎:低陷不平。顺流而行,遇险即止。比喻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

10. 散和止有关的成语

含止的成语:不随以止

抽薪止沸

高山仰止

官止神行

规行矩止

吉祥止止

戛然而止

禁止令行

举止不凡

举止大方

举止失措

举止娴雅

举止言谈

举止自若

绝薪止火

坎止流行

令行禁止

流行坎止

漫无止境

靡所底止

浅尝辄止

如丘而止

山止川行

扇火止沸

射像止啼

适可而止

说梅止渴

叹观止矣

叹为观止

探观止矣

投膏止火

望梅止渴

望门投止

为山止篑

心如止水

心同止水

学无止境

言谈举止

扬汤止沸

一噎止餐

伊何底止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以杀止杀

以汤止沸

以刑止刑

饮鸩止渴

永无止境

欲言又止

知止不殆

知足知止

止暴禁非

止沸益薪

止戈散马

止戈为武

止戈兴仁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止谈风月

止于至善

纵风止燎

含散的成语:

散带衡门 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

散灰扃户 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散马休牛 指不兴战事。

出处:《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

散伤丑害 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散阵投巢 指群鸟分散,各投窠巢。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出处: ***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 *** 投诚报到。”

冰散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出处:《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家散人亡 家庭破产,家人死散。同“家破人亡”。

出处:明·华阳散人《鸳鸯针》第四回:“谋为举人急些也罢,若进士就迟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倾一家、补一家的?萧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却比他还便宜两个人。”

鸟散鱼溃 溃:溃散。象鸟惊飞,象鱼溃散而逃。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

出处:《南史·宋武帝纪》:“番禺之功,俘级万数,左里之捷,鸟散鱼溃。”

魄散魂飞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魄散魂飘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出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魄散魂消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雾散云披 比喻变化之快。

雨散风流 比喻离散。

雨散云飞 比喻离散。

出处:唐·白居易《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之二:“饮徒歌伴今何在,雨散云飞尽不回。”唐·司空图《游仙诗》之二:“刘郎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

雨散云收 ①比喻亲朋离散。②指雨后转晴。

出处:唐·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诗:“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收二十年。”唐·慎氏《感夫诗》:“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收一饷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云散风流 象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事物四散消失。

出处:三国·魏·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广陵散绝 《广陵散》已失传。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坏植散群 ①解散朋党。②指离心离德。

浇淳散朴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出处:《汉书·循吏传·黄霸》:“浇淳散朴,并行伪貌。”

浇醇散朴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同“浇淳散朴”。

拉闲散闷 说闲话,闲聊解闷。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拉闲散闷耍子而已。”

鸟兽散 形容成群的人象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

出处:《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报天子者。”

披头散发 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二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相公如何不与老身做主去拿宋江。’”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休牛散马 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

出处:唐·魏徵寿《隋书·薛道衡传》:“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

一盘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出处: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一片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同“一盘散沙”。

出处: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但是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

余霞散绮 常用来评论文章结尾有不尽之意。同“余霞成绮”。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定情》:“堪赏,圆月摇金,余霞散绮,五云多处易昏黄。”

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出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冰解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宋·叶适《纪纲三》:“虽分四总管以固捍御,委长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虏,而号令不能及矣。”

冰消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北周·庚信《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都督始州诸军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高山寻云,深谷无景,九地纵横,三门起伏,危峰马束,水险桥飞。遂得谷静山空,冰消雾散。”

冰消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续范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当时的情况,好像阎长官满肚子的勇气,被郭宗汾的这一席话,说得冰消云散了。”

冰销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唐·康骈《剧谈录·郭鄩见穷鬼》:“鄩复问云:‘彼之聚敛丰盈,何以遽令散去?’云:‘先得计于安品子,其余冰销雾散。’”

冰销叶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隋书·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不欢而散 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彩云易散 美丽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满的姻缘被轻易拆散。

出处:唐·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电流星散 比喻迅速消散。

出处:清·沈起凤《谐铎·獭祭》:“鹯曰:‘君善,我善捕雀,而雀之见我者,往往晓音骇翼,电流星散,以至十不获一。’”

东零西散 形容零落分散。

出处: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风吹云散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

出处:康濯《春种秋收》:“这事儿是风吹云散,往后谁也不许提啦!”

风流云散 象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

出处:三国·魏·王粲《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风行雨散 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同“风流云散”。

出处: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又闻本朝王公,都人士女,风行雨散,东播西流。”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出处:《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魂飘魄散 形容惊恐万状。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娘娘见说,魂飘魄散,急下亭抱起,紧搂在怀。”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尽欢而散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别征酒器,尽欢而散。”

酒阑人散 阑:尽。酒席完毕,客人归去。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时春物尚余,夏景初丽,酒阑宾散,离思萦怀。”

鸟惊鱼散 形容军队因受惊扰而乱纷纷地四下溃散。同“鸟散鱼溃”。

魄消魂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妻离子散 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人心涣散 涣散:散漫,松懈。思想不统一。形容人心不齐。

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顺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

如鸟兽散 象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也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出处:《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盛筵必散 比喻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收离纠散 收集离散者。

收离聚散 收集离散者。同“收离纠散”。

兽聚鸟散 比喻聚散无常。也比喻乌合之众。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水流云散 比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投闲置散 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瓦解星散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飞散。比喻家人离散,各奔东西。亦作“瓦解星飞”。

五零四散 形容零星涣散。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众公子带领人马一拥齐上,把各兵杀的五零四散,各自逃生。”

星飞云散 比喻事物四处分散或四散消失。

星离雨散 比喻在一起的人纷纷别离了。

出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当筵意气凌九宵,星离雨散不终朝。”

星落云散 比喻惨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这大圣把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把那伙贼打得星落云散。”

烟飞星散 形容离散。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烟霏雨散 形容众多。

出处:《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络绎纵横,烟霏雨散。”李善注:“烟霏雨散,众多也。”

烟消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同“烟消云散”。

出处:巴金《海的梦》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觉得畅快。在流了这么多的眼泪以后,这许多日子来的阴郁的思想都烟消雾散了。”

烟消云散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出处:《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

一哄而散 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壬戌科罢选吉士》第十卷:“御笔朱书四大字,曰:‘今年且罢。’于是一哄而散。”

阴魂不散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鱼惊鸟散 指像鱼腐烂鸟溃散。比喻迅即崩溃,完全失败。

出处:《陈书·高祖纪上》:“公以国盗边警,知无不为,恤是同盟,诛其丑类,莫不鱼惊鸟散,面缚头悬。”

鱼溃鸟散 比喻军队溃败。

出处:《南史·宋武帝纪》:“番禺之功,俘级万数,左里之捷,鸟散鱼溃。”

雨零星散 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张清、王英]杀散左哨军兵,如摧枯拉朽的直冲进来,杀得贼兵四分五裂,七断八续,雨零星散,乱窜奔逃。”

雨收云散 比喻某种现象已经消失。

出处: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惆怅年华暗换。黯销魂、雨收云散。”

雨消云散 比喻消失得一干二净。

出处: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爱呢?,可知,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闪,迟早是——雨消云散。”

云飞雨散 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复存在。

出处:隋·张公礼《龙藏寺碑》:“金编宝字,玉牒纶言,满封盈函,云飞雨散。”前蜀·贯休《行路难》诗之二:“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闼雕甍作荒谷。”

云开雾散 指天气由阴暗转为明朗。常用以比喻怨愤、疑虑得以消除。

出处:宋·陶佃《王君仪》诗:“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

云收雨散 喻欢会结束,彼此分离。

出处: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词:“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

云屯飙散 聚集如云,分散如风。形容来往迅疾。

出处:严复《原强》:“骑射驰骋,云屯飙散。”

云屯鸟散 如云聚集,如鸟飞散。形容众多的人忽聚忽散。

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雠衅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觇望风尘,云屯鸟散,更相驰突。”

云屯雾散 如云聚集,如鸟飞散。形容众多的人忽聚忽散。

出处:《隋书·梁叡传》:“所以周无上算,汉收下策,以其倏来忽往,云屯雾散,强则骋其犯塞,弱又不可尽除故也。”

树倒猢孙散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随从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於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树倒猢狲散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云消雾散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出处: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云消雨散 比喻一切都成了过去。

出处: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诏》:“干戈所指,云消雾散。”

枝分叶散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

出处:唐杨炯《为薛令祭刘少监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汉,人神攸赞。开国承家,枝分叶散。三貂赫赫于台省,驷马谖谖于里閈。”

文言文陆法和

适可而止、

浅尝辄止、

戛然而止、

饮鸩止渴、

叹为观止、

永无止境、

望梅止渴、

学无止境、

令行禁止、

心如止水、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举止大方、

纵风止燎、

止谈风月、

知足知止、

止戈为武、

止渴之梅、

绝薪止火、

戞然而止、

止于至善、

止戈散马、

不随以止、

死而后止、

靡所底止、

止戈兴仁、

举止不凡、

投膏止火、

止暴禁非、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鱼轩莅止、

抽薪止沸、

心若止水、

止足之计、

高山仰止、

举止自若、

欲言又止、

官止神行、

漫无止境、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扬汤止沸、

言行举止、

为山止篑、

禁暴止乱、

山止川行、

举止娴雅、

以刑止刑、

到此为止、

止足之戒、

梅林止渴、

举止失措、

知止不辱、

如丘而止、

欲吐辄止、

流行坎止、

望门投止、

射像止啼、

窃金不止、

知止不殆、

景行行止

一噎止餐、

吉祥止止、

维民所止、

止足之分、

流言止于智者、

伊何底止、

生功止过、

叹观止矣、

以杀止杀、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止沸益薪

饮鸠止渴:

嘎然而止:

知止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心同止水: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望门投止: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生功止过: 止:禁止,组织。鼓励立功,防止过失

射像止啼: 比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

山止川行: 比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扇火止沸: 沸:沸腾,指水滚开。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绝薪止火: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止暴禁非: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

止谈风月: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止戈为武: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知足知止: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止沸益薪: 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比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止渴思梅: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止渴望梅: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同“止渴思梅”。

纵风止燎: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扬汤止沸: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伊何底止: 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以火止沸: 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同“以汤止沸”。

以煎止燔: 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以汤止沸: 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不从根本上着手,对事情没有帮助。

以刑止刑: 犹以刑去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翻译

1. 胡僧佑字愿果那篇文言文翻译

胡僧佑,字愿果,是南阳郡冠军县人。小时候就勇敢果决,有军事才干。胡僧佑在北魏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在大通二年(528)回到梁国,多次向皇上奏事,梁武帝很器重他,授予他节、超武将军、文德主帅等官职,让他守卫项城。项城陷落后,胡僧 佑又逃亡到北魏。中大通元年(529),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到洛阳,胡僧佑又随陈庆之回国,被任命为南天水、天门两郡太守,颇有政绩。他生性喜欢读书,却不懂得写文章,但每次在公宴上,胡僧 佑一定要勉强赋诗,文辞庸俗,大多被嘲讽,他却怡然自得,说自己的诗文作得不错,并且越来越骄傲自大。

胡僧 佑晚年被梁元帝所用,担任镇西录事参军。侯景叛乱时,西沮蛮乘机反叛,梁元帝命令胡僧佑讨伐西沮蛮,要他杀尽其首领,胡僧 佑规劝梁元帝不要那样做,却以违抗圣旨的罪名被关进了监狱。大宝二年(551),侯景进占荆陕一带,把王僧辩围困在巴陵,梁元帝便擢用狱中的胡僧 佑,授予他节、武猛将军等职,又册封他为新市县侯,命令他去救援王僧辩。胡僧佑即将出发时对他儿子说:“你可以开列两扇门,一门做成红色,一门做成白色。如果此去吉利的话,我就由红门进来,如果此去不吉利的话,我就由白门进来,不打胜仗我决不回家。”梁元帝闻知此事,对胡僧 佑非常赞赏。胡僧佑兵到杨浦,侯景派遣部将任约率领精兵五千占据白土脊,遥遥地监视着胡僧佑。胡僧佑从另外一条道路西进,任约认为他是害怕自己而有意退避的,便下令快速追击,在南安的芊口终于追上,他对胡僧 佑大喝一声:“吴儿,还不赶快投降,看你往哪里逃!”胡僧佑不与他答话,暗中率军退却。到了赤砂亭,正好遇上陆法和,二人便联合起来进攻任约,大获全胜,抓住了任约并把他押送到江陵,侯景闻讯便逃跑了。梁元帝任命胡僧 佑为侍中、领军将军,召他回到荆州。

承圣二年(553),胡僧佑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官职不变。西魏入侵时,梁元帝任命胡僧 佑为都督城东诸军事。西魏军队从四面发起进攻,各路军队同时袭来,胡僧佑亲临战场,昼夜督战,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加之赏罚分明,将士们深为所感,都愿意以死相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西魏军队畏缩不敢向前。可是没多久,胡僧 佑被对方冷箭射中,当场身亡,时年六十三岁。梁元帝闻讯,骑马赶到战场痛哭。于是内外惊惧惶恐,荆州城被西魏攻陷了。

2. 陈书·徐世谱传

陈书·徐世谱传

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彳复人。世代居荆州,为主帅,统兵征伐蛮、蜒。到了徐世谱时,其人尤其勇猛且体力过人,擅长于水战。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徐世谱带着乡里人侍奉他。

侯景之乱时,徐世谱因参与征伐侯景,多次官至员外散骑常侍。不久率水军,随司徒陆法和征讨侯景,与侯景交战于赤亭湖。当时侯景军强盛,徐世谱便另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来加强军势。交战时,徐世谱又乘大战船位居前锋,于是大败侯景军,活捉侯景将领任约,侯景逃走。接着随王僧辩攻打郢州,他又乘大战船至苍门,贼将宋子仙以全城投降。因战功卓著授官使持节、信武将军、信州刺史,封为鱼彳复县侯,食邑五百户。又随王僧辩东下作战,常为前锋。又在湖熟打败侯景将领侯子鉴。侯景之乱平定后,因战功授任通直散骑常侍、衡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食邑增加至一千户。

西魏寇掠荆州,徐世谱镇守马头岸,占据龙洲,梁元帝授任他为侍中、使持节、都督江南诸军事,镇南将军,护军将军,赐鼓吹一部。江陵陷落后,徐世谱东下投靠侯王真。

绍泰元年(555),召任侍中、左卫将军。高祖拒抗王琳,所需水战的装备,一概托徐世谱备办。徐世谱生性机智灵巧,熟谙旧法,所制造的器械,随机增减,其巧妙构思出人意料。

永定二年(558),迁任护军将军。世祖继位后,加任特进,晋号安右将军。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五百户。天嘉二年,徐世谱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宣城郡诸军事、安西将军、宣城太守,俸禄正好二千石。入京任安前将军、右光禄大夫。不久失明,因病引退不上朝。四年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追赠原职,谥号桓侯。

徐世谱堂弟徐世休,随徐世谱从梁朝开始征讨,亦有战功。其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安远将军,爵为枳县侯,食邑八百户。光大二年(568),随都督淳于量征讨华皎。战死,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谥号壮。

3.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4.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形容词义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名词义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3、地方话。

如:苏白。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5、姓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动词义1、清楚;明白。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2、表明;说明。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7) 使……白。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副词义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2、单单;只是。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1、形声字。从辵( chuò))随,从也。

——《说文》随无故也。——《易·杂卦》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2、依顺;依从。随,顺也。

——《广雅》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5、按照;依据。名词义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5. 梁武帝时期的候景介绍

侯景历史上名声很差,给你个详细的 侯景(?—552年),字万景,朔方人(或说是雁门人),羯族。

字万景,小名狗子(从他这样的小名看来,他的字明显是后来发迹后起的)。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

少年时就顽劣不羁,横行乡里,是当地著名的恶少。成年后身高不满七尺,但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气影响,骁勇有膂力,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

北魏末年边镇各族人民大起义飚起,响应者不计其数。侯景与怀有天下之志的怀朔镇队主高欢奸雄识奸雄,惺惺相惜,同图建功立业。

528年四月,尔朱荣乘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之机,举兵入洛,发动河阴之变,攫取北魏军政大权。尔朱荣权势熏炙,各地豪强纷纷投奔,侯景亦率私兵归尔朱荣。

为开辟前程,又向尔朱荣麾下名将慕容绍宗学习兵法。由于机警敏捷,侯景迅速提高了作战指挥能力,没多久连慕容绍宗倒要反过来求教他,甚得尔朱荣器重。

经过河阴之变,尔朱荣掌握了,他开始对各地的反抗力量进行争剿。此时侯景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了尔朱荣,被尔朱荣任命为先锋。

公元528年8月,尔朱荣与葛荣在滏口展开大战,侯景俘虏葛荣,起义被镇压。侯景因功升为定州刺史。

高欢消灭了尔朱家族,侯景依靠原来与高欢同是怀朔镇的镇兵,又都参加过六镇起义的旧谊,率众投降高欢。高欢重用侯景,封他为司徒,仍兼定州刺史,拥兵十万,统治河南地区。

侯景对待士兵非常严苛残酷,立下不少战功。高欢虽然看出侯景的为人,但他深知此时强敌宇文泰在侧,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没有限制侯景的势力。

高欢临终前特别嘱咐儿子高澄要小心侯景。而侯景压根没有把高澄放在眼里,高澄上台后,他立刻叛变[1]。

侯景一开始想获得宇文泰的支持,但宇文泰对他心怀戒备。不得已,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他率部投降南梁。

由于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给他很高待遇。高澄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南梁派贞阳侯萧渊明支援,结果大败,萧渊明被俘。

正在此时,东魏提出和解。侯景感到恐慌。

梁武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继续与东魏进行谈判。侯景冒高澄写了一封信,提出以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接受。

侯景大怒,他意识到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2]。于是,侯景立宗室萧正德为南梁帝,改元正平。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迫使美貌的溧阳公主嫁给他为妻。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

侯景进入建康后,「悉驱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南史?侯景传》)。侯景其后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

551年,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极为帝,国号汉,改元太始。

552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侯景企图逃亡,被部下所杀。

他的叛乱给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使南朝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

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侯景先投尔朱荣,后加入高欢帐下,高欢死后又叛变投靠南梁,不久又叛变南梁自立为帝。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在叛乱中度过,是历史上反复无常型人物的代表。

侯景投奔梁武帝时,曾向王、谢门第求婚,结果被拒绝。侯景愤恨的说:“什么门第?我叫他们做我的家奴。”

结果后来侯景攻入建康,王、谢门第受到的 *** 最惨,两个显赫一时的门第世家深受打击。 于是侯景决心反梁,把所属各城的居民都招来当兵,并把百姓的女子都配给将士,大肆进行战备工作。

在建康的梁朝廷对仅500里以外发生的事情竟然浑然不知,侯景在寿阳有什么需求,梁朝廷都尽力满足。他要一万匹锦为军人作袍,朱异照发,只是用青布代替锦。

他嫌朝廷发的武器不好,请求派京城的工匠到寿阳为他造武器,梁朝廷也照办。养虎已经是一件蠢事,还要不停的激怒它,再给他装上锋利的爪牙,岂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其间合州刺史萧范多次报告侯景企图谋反,萧衍不听。

侯景联结羊鸦仁造反,羊鸦仁不从,还绑了侯的使者去建康报告。朱异仍不以为意,说:“侯景只有几百残兵败将,搞不出什么名堂!(数字是对的,不过是过去时而已)”梁朝廷甚至还把自以为脑袋一定不保的使者送回寿阳。

侯景见状更是肆无忌弹,反而告羊鸦仁诽谤,还威胁说要率兵渡江,给朝廷一个好看。萧衍居然让朱异对侯景的使者说:“寻常穷人家有三五个客人,还招待得很好。

朕有一个客人却惹得他生气,这是朕的过错。”还厚加赏赐。

侯景在努力备战的同时,还暗结早就觊觎皇位的梁前太子、临贺王萧正德,密约事成后拥萧正德为帝。萧正德天真地应允了。

准备就绪后,八月,侯景以诛奸佞骄贪、蔽主弄权而为时人憎。

6. 《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关庙记》出自哪里

出自《全唐文》卷六八四

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唐德宗贞元18年(公元820年)董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山关庙记》(简称《重修玉泉山关庙记》)

玉泉寺覆船山,东去当阳三十里,叠障回拥,飞泉迤逦,信途人之净界,域中之绝景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梁人。公族功绩,详于国史。先是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虩,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其于殉义感恩,死生一致,斩良擒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殁为神灵所寄,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昔陆法和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至今缁黄入寺,若严官在傍,无敢亵渎。荆南节度工部尚书江陵尹裴均曰:“政成事举,典从礼顺,以为神道之教,依人而行。禳彼妖昏,佑我蒸庶,而祠庙坠毁,廞悬断绝,岂守宰牧人之意也耶?”乃令邑令张愤经始其事,爰从旧址,式展新规,栾栌博敞,容卫端肃,唯曩时禅坐之树,今则延袤数十围。夫神明扶持,不凋不衰,胡可度思?初营建之日,白龟出其新桥,若有所感,寺僧咸见,亦为异也。尚书以小子曾忝下介,多闻故实,见命纪事。文岂足征?其增创制度,则列于碑石。贞元十八年记。

7. 怎么全面的评价诸葛亮

史书评价 《默记》: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袁子》: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陆法和: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李靖唐太宗问对 李靖: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

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太宗曰:兵法孰为最深?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着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

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

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游褒禅山记 以字的全部用法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他,也不能到。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古诗《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全诗(节选)如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如下:

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扩展资料:

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百度百科——游褒禅山记

随的文言文

你好,帮你整理了一下~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因为.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以为.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语气助词,不译.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5.火尚足以明也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以,语气助词

8.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以:连词,表目的。

11.然力足以至焉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以:语气助词,不译

希望能帮到你~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依翻译亦不能至也。求翻译

1. “随”在文言文中的有哪些意思,跪求专业人士解答

随〈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 (2) 同本义 [follow] 随,从也。——《说文》 随无故也。

——《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书·禹贡》 无纵诡随。

——《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仪礼·聘礼》。

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

——《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

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4) 依顺;依从 [ply with; adapt to] 随,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5)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

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6)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 *** .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7)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8)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9) 接着,随即 [carry on]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记》 (10)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11) 按照;依据 [according to]。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词性变化 -------------------------------------------------------------------------------- 随〈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泽中有雷,随。

——《易·随》 (2) 中国周代国名 [Sui state]。姬姓。

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常用词组 ------------------------------------------------------------狱中杂-------------------- 随笔 (1) [informal essay; jottings] (2) 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 (3) 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随便 (1) [be free and easy;random]∶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随便聊聊 (2) [anyhow; any]∶任凭,无论 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抑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夜走灵官峡》 (3) [immediately]∶随即,马上 家书随便修下,谁人去走一遭?——《水浒传》 (4) [do as one chooses (likes) pleases]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我说话很随 便,请不要见怪 雕刻家的意见,随 随 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

——《古代英雄的石像》随波逐流 [follow the winds and wes;go with the crowd] 比喻自己没有一定的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别人走 所谓乡原,即推原人之情意,随波逐流,倿伪驰骋,苟合求媚于世。——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乡原》随处 [everywhere;anywhere]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松树的风格》随从 (1) [nember of one's suite;party]∶随行人员 他和他的随从昨天抵达五陵山 (2) [acpany attend one's superior]∶跟随 怎么自家在山行真诚?又没个侍儿随从。——《西游记》其他释义 ◎ 随大流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也作“随大溜” 唉,算啦,算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取经》。

2. 随何争功的文言文

原文: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译文: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3.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4. 随候得珠文言文翻译

译文:从前,隋地的诸侯(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看见了一条小蛇,在滚烫的沙子上痛苦地扭曲身子,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它,下马用马鞭将它挑入水中。一夜,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拜见隋侯,一边拜一边说:“当初蒙受你的极大的恩惠,救我令我得以生存下去,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到了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这颗宝珠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稀世珍宝。

注释:

昔:从前,过去

隋侯:分封在隋地的一个诸侯国君

使:出使

齐:齐国

宛转:指身子扭曲,显得痛苦的样子

持:拿

蒙:受

怜:可怜,怜悯

夕:夜晚

且:一边

今:现在

酬:答谢,报答

却:推辞

及:等到

旦:早晨

见:看到

5. 文言文阅读,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的翻译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考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通判同州,迁升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并且上言说:“臣父母家(住)在洛中,就在所管辖地区,得以侍奉父母饮食生活,所服的汤药是圣主的恩泽。 ”真宗于是赐诗施恩送行,以羊酒束帛让他探访家人时作为贺礼。

王随迁升淮南转运使,父亲去世,服丧未满就 加以起官复职。当时连年饥荒,王随敕令部属拿出官府的钱,借贷给百姓购买和粮食,年中折算交纳绢来抵债,流亡雇工大多重又投入劳作。调职河东转运使,三次迁升至刑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提拔为知制诰,因不擅长制令言辞,出任应天府知事。有一天,皇帝对宰相 说:“王随治理南京太宽松。”王旦说:“南京,是大城市,王随处事散漫,不能镇守。 ”改任扬州知事。 仁宗为太子时,担任右庶子,仍主管开封府的事务。周怀政被诛,王随自己陈说曾经借给 怀政白金五十两,削去知制诰,改为给事中、知杭州,乾兴初年,又降为秘书少监,调职通州。 因为州中缺少学子,就迁徙孔子庙,盖起学舍,州里的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入学。王随母亲去世,丧期未满就起用为光禄卿、知润州,调职江宁府。当年发生大饥荒,转运使下令江宁府拿 出平仓米,按照人口每天给一升,王随搁置不执行,说:“百姓饥荒的原因,是兼并囤积籴米, 以追求高价。 ”于是将官粟大量售出,来均平价格。 王随复任给事中,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秦州知州。有犯罪逃到蕃人部落的秦地士卒,戎人就把他们当作奴隶畜养,稍不如意,又将他们带到官府求赏,以前这样犯罪的人大多处死。王 随下命令能够自己回来的免于死罪,任凭他重新隶属军籍,因此有很多回来的。王随又建议请 求增加蕃人部落地区士卒,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王随因事获罪,调任河南府。明道年间,任江淮安抚使,回朝授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请求与同列大臣每日献上前代名臣规谏的一件事。议事者认为不是辅政大臣的职责,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王随担任宰相一年,无所立议倡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一起执政,多次争论事情。正值灾异屡屡出现,谏官 韩琦上言,四人都被免官。

王随表面看来似乎方正严厉,而治理失于宽松。晚年更是急躁,动辄辱骂别人。性喜佛法, 仰慕裴休的为人,但风节操行却比不上。

6. 《曹规萧随》文言文翻译

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休(洗沐:古时指官员休)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指无为而治),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句子的翻译如下: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去盲从别人和有所懈怠,但是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撑,也是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

此文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此文是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扩展资料:

《游褒禅山记》的创作背景如下: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