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弹冠相庆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2.弹冠相庆的意思 弹冠相庆的意思简述

3.弹冠相庆成语解释

4.弹冠相庆的读音

5.成语典故_成语弹冠相庆的主人公是谁?弹冠相庆的意思

弹冠相庆的读音和意思_弹冠相庆

拼音: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解释: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促,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例句:

?弹冠相庆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弹冠相庆?[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现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

译文: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出 处:

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译文:要是有一天管促死了,那么你们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表示准备做官)来表示庆贺了。

例 句:

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一、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贡禹多次被免职,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多年布满的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二、春秋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讨悦取宠的,一是竖刁,自宫入内,二是易牙,烹子媚君,三是卫开方,弃亲求荣,他们相互勾结祸乱齐国,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这三子(宋苏洵称之)无以施其伎俩。

管仲一死,这三子高兴得不可耐,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宠帽来,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三人得势入宫廷,终将齐桓公筑高墙围之,将其饿死。此语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指坏人得势,互相庆祝。贬义词。

三、南朝宋(元嘉九年) 公元432年,南朝宋檀道济因屡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公元436年(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

檀道济被抓时,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今南京市区东南,亦名桃叶山。此山距离南朝宋皇城石头城直线距离仅有25公里 ),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弹冠相庆的意思 弹冠相庆的意思简述

典故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成语意思:冠:帽子。掸去帽子上的尘土;表示庆贺。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形容坏人得意;准备登台的样子。 成语注音:ㄊㄢˊ ㄍㄨㄢ ㄒㄧㄤ ㄑㄧㄥˋ 通用拼音:tan guān xiāng qing 拼音简写:TGXQ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弹冠相庆,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正音:弹,不能读作「dan」;冠,不能读作「ɡuan」。 成语辨形:冠,不能写作「寇」。 英语翻译:congratulate each other <flick cap to express joy; congratulate each other over their new ointments and honours> 近义词:额手称庆、鸡犬升天 反义词:如丧考妣 成语例句: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贡禹多次被免职,王吉在官场也很不得志。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弹冠相庆成语解释

1、弹冠相庆,汉语成语,拼音是tán guān xiāng qìng,意思是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此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出自《汉书·王吉传》。

2、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弹冠相庆的读音

弹冠相庆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释义] 冠:帽子。掸去帽子上的尘土;表示庆贺。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形容坏人得意;准备登台的样子。

[语出] 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正音] 弹;不能读作“dàn”;冠;不能读作“ɡuàn”。

[辨形] 冠;不能写作“寇”。

[近义] 额手称庆 鸡犬升天

[反义] 如丧考妣

[用法] 用作贬义。指坏人得意时的样子。一般作谓语。

[结构] 偏正式。

成语典故_成语弹冠相庆的主人公是谁?弹冠相庆的意思

弹冠相庆的读音是tán guān xiāng qìng。

1、释义:这则成语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亦用于指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的样子。

2、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后人把“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说成“弹冠相庆”,提炼为一则成语。

3、近义词:贡禹弹冠、粉墨登场、鸡犬升天、额手称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坐地分赃。

4、反义词:如丧考妣、痛心疾首。

5、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6、示例: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弹冠相庆成语寓意:

“弹冠相庆”本来是形容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的。王吉当了大官,贡禹和王吉的价值观相同,因此王吉一定会提携贡禹,共同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二人都是清廉的官员,敢于说真话。因此,“王阳在位,贡禹弹冠”并无任何贬义,相反,是对他们两人美好品行和动人情谊的由衷赞美。“弹冠相庆”用作贬义是从北宋名家苏洵开始的。

他在《管仲论》中用“弹冠相庆”形容春秋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均是用卑鄙的手段讨悦取宠的:一是竖刁,二是易牙,三是开方。他们相互勾结祸乱齐国,后来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这三子没办法使用计谋。管仲一死,这三子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官帽,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

这是“弹冠相庆”第一次用在坏人身上,流传到今天,这一成语就变成了贬义词,形容坏人之间一个人有了权势,其他人也得到好处的丑态。

 弹冠相庆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嘉佑集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弹冠相庆释义

 “弹冠”比喻作好做官的准备。“弹冠相庆”多比喻坏人因即将得势而互相庆贺。

 弹冠相庆典故

 西汉昭帝在位时,有个昌邑(今属山东省)中尉王吉,字子阳,人称王阳,为人正直,经常上书向皇上提意见,昭帝曾嘉奖过他。

 王阳有个好朋友叫贡禹,也和王阳一样喜欢直言进谏。他们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多,但友情很深。

 有一次贡禹在当河南县令时得罪了府官,只好免冠谢罪。贡禹谢罪后愤然说:“官帽摘了,难道还能再戴上去吗?”于是便辞官回乡了。

 宣帝在位时,王阳因病辞官。元帝即位后听说王、贡贤名,重又征召他俩入朝。后人因此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说法,意谓两人抱负相同,如果王阳做了官,必会引荐贡禹做官。

 但是,我国历史上另有一件贤人在位坏人不敢轻举妄动,贤人去世坏人弹冠相庆的史实。北宋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这篇著名文章中写了这件事,把“弹冠相庆”比喻坏人准备上台。

 苏洵在文章中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用管仲为相,称霸中原。桓公非常信任管仲,所有国政都委托管仲,有人来报告国事,他便说:“何不告于仲父?”由于他不问国政,便有一些人乘机钻营,取悦桓公。

 当时最得桓公宠幸的有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都是靠吹拍逢迎起家的,齐人称这三人为齐之“三贵”。他们想弄权齐国,只是慑于管仲在位,不敢妄动。

 几年后管仲病重,桓公亲至榻前问疾,说:“仲父一病不起,国政将委何人?”管仲叹道:“可惜宁戚已死。”桓公说:“鲍叔牙不是很好吗?”管仲答道:“他倒是君子,但难以当一国之政;可暂为相,可惜也难久长。”

 桓公便提到易牙。管仲说:“依我看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各有野心,我以前一直象筑堤一样防着他们,勿令泛溢。现在堤防已去,恐不久将有横流之患。今后主公切记不要再接近这三个人。”桓公点头。

 管仲死后,湿朋为相,未一*月,病逝。桓公便使鲍叔牙代摄相位,鲍叔牙再三辞让,桓公不允,叔牙便说:“臣之好善恶恶,君也尽知。既要用臣,则请即日起远小人易牙、竖刁与开方,不然决不从命!”桓公答应罢斥三人。

 桓公自从赶走了易牙等三人后,每日感到非常无聊,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谑语,面无笑容。于是长卫姬便建议桓公复召二人来侍从左右。

 本来管仲死时,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以为作乱夺权的机会来了。无奈桓公又听信鲍叔牙的话把他们赶走,他们非常失望。但没多久,桓公不听鲍叔牙之谏,又复召用三人。三人欣喜异常,弹冠相庆!

 不久,鲍叔牙发病而死,桓公也老耄无能了,一应国政,任凭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专权行事。桓公有五个公子,都各怀鬼胎,争着要继承王位,易牙等三人便从中挑拨离间,制造纠纷。

 桓公病重,因为他曾主张立郑姬之子昭为世子,所以长卫姬不服,便与易牙、竖刁商议拥立自己的儿子无亏,乘桓公病危之际,就此作乱。

 于是,桓公还没有死,就被易牙、竖刁禁入深宫,在寝室周围筑局墙二丈,内外隔绝,墙下开一穴,如狗洞一般,早晚使小内侍钻入,看桓公是死是活。

 桓公得悉易牙等人在外作乱,又惨见自己这样的光景,深悔不听管仲生前的劝告,于是以衣袂自掩其面,连叹数声而亡!后人即以“弹冠相庆”这个成语来形容坏人准备上台时的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