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囫囵吞枣的意思?

2.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3.囫囵吞枣的意思解释

4.囫囵吞枣的拼音

囫囵吞枣故事原文_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 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 作 谓语、 宾语、 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的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如果是知道底的人,仔细咀嚼再吞咽;如果是不知底的人,一下子整个把枣吞了。

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义词鹘仑吞枣、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扩展资料

1、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走马观花

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2、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融会贯通

解释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示例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词性 动词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英swallow a date whole;

⒉ ?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英to do a thing without thought; 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

相似词

鹘仑吞枣 走马观花 生搬硬套 一知半解 生吞活剥 不求甚解

相反词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贯通融会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穷原竟委 寻根究底 咬文嚼字

英文 to swallow in one gulp (idiom)?, (fig.)? to accept without thinking, to lap up

德语 etwas lesen, ohne es zu verstehen (V, Sprichw)?

法语 (expr. idiom.)? aler une jujube dans son entier, accepter sans réfléchir

国语辞典简编本

囫囵吞枣「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比喻对事物的了解不够便含糊接受,或求学时不分析探讨而只是笼统接受。

造句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

国语辞典修订本

囫囵吞枣「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⒈ ?把枣子整个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也作「鹘仑吞枣」。

例如:「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

近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引证解释

⒈ ?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引元 吴昌龄 《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茅盾 《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囫囵吞枣的意思解释

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枣子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灯谜吃枣子不吐核[1

囫囵吞枣的拼音

囫囵吞枣的意思为:不加咀嚼地把枣儿整个吞下。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囫囵吞枣,汉语成语,拼音hú,lún,tūn,zǎo,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

成语出处: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日:“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日:“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日:“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成语运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成语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

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的意思:原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的出处:“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造句。

1.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2.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3.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4.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5.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