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的四字成语

2.成语探什么寻什么

3.关于探索的成语

4.西铭原文_翻译及赏析

5.赜是什么意思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翻译_探赜索隐

探的成语:

1、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2、探骊得珠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3、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4、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致招致。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深远的问题。

5、探赜钩深

探索幽隐,求取深意。

6、探头探脑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7、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8、探马

元初成吉思汗攻金时以蒙古所属色目诸部族组成的军队。元史兵志一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蒙古军皆国人,探马则诸部

9、探囊胠箧

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

10、探本溯源

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源头。同探本穷源。

11、探汤手烂

汤开水。把手伸进开水里就会把手烫烂。比喻冒险者不免要吃亏。

12、探幽索胜

探寻求,探测幽幽深玄妙索搜求。探寻幽深奇异的景物。

13、探渊索珠

到深渊下去取得骊龙的宝珠。比喻探求事物的真义。

14、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15、探本穷源

探求索。本树根。穷探寻。源水源。寻找树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16、探奥索隐

犹探赜索隐。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17、探头缩脑

小心胆怯张望的样子。

探索的四字成语

赜读音是zé。

1、赜,读音为(zé),是汉语汉字,笔顺15画,左右结构,释义为深奥,组词有“微赜”。相关古文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出自《易·系辞上》。

2、探赜索隐: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3、研几探赜:几:隐微,事物苗头;赜:幽深。研讨隐微深奥的学问

4、赜探隐索:谓探索事物的奥秘。李东阳《篁墩文集序》:“程篁墩赜探隐索,注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力又足以达之。”

赜的例句:

1、第四节课,自习,袁野继续对自己的能力探赜索隐,乐此不疲。

2、我们应该有钩深探赜的精神。

3、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4、主编者在编著过程中,悉心探赜索隐,爬罗剔抉,尽力于无解处求得有解,为读者架起了一座智慧之桥。

5、这些资料对遗失文化的探赜索隐是非常有价值的。

6、其探赜索隐,穷神知化,虽眭孟,京房,无以过也。

7、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

成语探什么寻什么

探索的四字成语 :

名称探奥索隐

拼音tàn ào suǒ yǐn

解释犹探赜索隐。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处《云笈七签》卷一:“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探渊索珠、

探幽索胜、

探赜索隐

关于探索的成语

没有这个成语。

赜探隐索: 赜:幽深难见。指探索事物的奥秘

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舒头探脑: 伸头去探看。形容行为鬼鬼祟祟。

阐幽探赜: 阐;阐明;赜:幽深莫测。阐明和探究深奥精微的道理

探骊得珠: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探赜索隐: 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西铭原文_翻译及赏析

成语有:探奥索隐、钩深索隐、冥行擿埴、暗中摸索、探源溯流。

1、探奥索隐 [ tàn ào suǒ yǐn ] 犹探赜索隐。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出 处:《云笈七签》卷一:“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翻译: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有谁能真正的看透?

2、钩深索隐 [ gōu shēn suǒ yǐn ] 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出 处:《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翻译: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钩求深远的道术,使人获致远大的前途。

3、冥行擿埴 [ míng xíng zhì zhí ] 冥:昏暗;冥行:夜间行路;擿:点;埴:地。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拿着手杖点地而行。比喻研求学问,不识门径,暗中探索。

出 处: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翻译:我在夜间摸黑走路已经很长时间了。

4、暗中摸索 [ àn zhōng mō suǒ ] 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出 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一章:“在进行与实践上;则完全暗中摸索;不知走了多少冤枉的道路。”

5、探源溯流 [ tàn yuán sù liú ] 探索和寻求事物的根源。

出 处:清·王士禛《然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

翻译:学做诗要探索和寻求事物的根源,先分清各家的流派。

赜是什么意思

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宋代·北宋·张载《西铭》 西铭

宋代北宋·张载

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哲理 译文

《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钟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了知我们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价值),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即便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于乾坤父母;时时存仁心、养天性,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是经由点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是曾参;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是伯奇。

解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作为儒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

张载认为,佛老的盛行和儒学的衰微,是导致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冲突的思想根源。张载批评佛道二教,“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实存性而追求自我的涅槃寂静,道教否定现实世界的运动性而追求个体的长生久视,虽然二者立言本旨有所差异,但都否认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实存性,失却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抛弃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而不是合乎世界本真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价值观。故张载以千古寥寥之勇,造道关中,与佛老计得失,为儒学阐新命,他仰思俯读,博闻强记,稽天穷地,探赜索隐,终其一生而未尝止息,最终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确立了以儒学为价值本位、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特色的哲学体系。《西铭》正是张载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

张载以社会现实为终极关怀,他所要继承的,是以孔孟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价值观,他所要确立的,是以博大胸襟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的现世主义。孔子道“仁”,孟子言“善”,张载则认为“仁”是人的价值本性,提倡以“仁”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张载对孔子仁学和孟子性善论的综合发展。在张载看来,“仁”并不仅仅意味着对与自我有亲缘关系之人的孝悌友爱,而是对包括自我、家庭、社会、自然等所有存在的无限的、普遍的关爱,将这种源于自然、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推及社会中所有人乃至宇宙万物,是张载价值理念的基本取向。

为了实现社会全体对“仁”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张载主张发挥自我心灵的知性作用,面向宇宙寻求人的价值本性的根源。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并在宇宙观的基础上论证了其价值观的真实性、合理性。在张载看来,整个宇宙是充满“太和”之气的整体实在,天地万物的品类咸亨,皆是“气”大化流行的结果,故个体之我不仅和他人,而且和宇宙中一切存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气”。张载的“气”论,肯定了宇宙万物存在的实在性、整体性、运动性、和谐性,是对虚妄的、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佛道世界观的有力批驳,这种万物一体的宇宙观,是张载“仁”学的宇宙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张载建构了一个“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宇宙社会观。在《西铭》开篇,张载讲“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卦至健,代表自强不息的精神;坤卦至顺,代表厚德载物的品性;乾坤精神是宇宙演化运动的内在动力,万物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在宇宙万物之中,天地相互交感而创生万物,至诚无私的庇养万物,是乾坤精神的最伟大体现者,故堪称人类万物共同的父母;人类和万物则共同禀受天地而生,故自我和他人为相互依存的血脉同胞,万物和人类是亲密无间的友好伙伴。张载重构了宇宙中一切存在者的亲和关系,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启示作用。

为了高扬以仁为本的价值理性,张载还从宇宙论的角度来说明人物之性的问题。张载认为,万物在气化生成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不同的“形”,而且禀受了共同的“性”。人和物的禀性是同一的,既有来自于“气”散之本原状态的“天地之性”,又有来自于“气”聚之暂时形态的“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价值本性,“气质之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由于人类和万物禀受之“气”有清浊、偏正的不同,故在宇宙中有不同的地位。在所有的存在之中,“得天地之最灵为人”,只有人得天地正气而与之并参,故只有人才能发扬“天地之性”,这就是人的价值使命。张载的性论,不仅说明了现实中人物之性的二重化特征,说明了“仁”作为价值本体的终极依据,而且为人发扬这种价值本性关照万物确立了基础。

当然,对社会的构建是张载价值观的主题内容。张载认为,对天地的“孝”落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关照他人和社会。张载借助传统宗法关系描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责:“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在张载看来,自我和他人虽然是同胞关系,但由于各自存在境遇、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在社会上的具体职责也不同。但所有的人也应该尊重圣贤,并以之为榜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就自我人格和社会公德。

张载还从宇宙观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命”和“遇”的问题。在张载看来,“命”是上天赋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本性,对此,人应该修身以俟之;而“遇”则是气质所禀,是富贵贫贱、福祸寿夭等生存境遇,对此,人应该超然以待之,“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人生的顺境,是上天对我的恩泽,人生的困境,是上天对我的考验,“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只有坦然地对待生平所遇,坚持不懈地完善自己的价值本性,才能超越外在境遇对自我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安宁。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北宋·张载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先秦·佚名《学弈》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国小文言文 , 寓言 , 故事 , 学习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 : 苏轼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纪游 , 写景 , 写山 , 庐山 , 哲理早教古诗100首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先秦·吕不韦 撰《父善游》

父善游

先秦 : 吕不韦 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国小文言文 , 哲理故事

赜意思有三种:1、幽深奥妙;2、探测,探求;3、纷繁,复杂。

赜字的古文解释:

《广韵》:士革切,音啧。

《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疏》:谓幽深难见。

《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_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借之字,当通用啧。

《集韵》:赜或作。

例句:

1、你无需多言,探赜索隐,就是我等探险队毕生追求的铁律,此刻的我们不可能怯懦停下,光辉的明天还在等待我们,过去的羁绊无法绊倒我们,就算是你也不例外。

2、我们应该有钩深探赜的精神,针对一切未知的难题都要坚持自我,擦亮双眼,摸索着前进的道理一直缓缓前行,直到到达真理的彼岸的那一刻来临。

3、其探赜索隐,穷神知化,虽眭孟,京房,无以过也。

4、得我传承,天资异禀,尊我衣钵,潜心笃志,精辩玄赜,析理入微?

5、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6、岂史主于纪大而略小,诗主于阐幽探赜,其为教一而其为体则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