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祖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佛祖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2.破颜微笑,是什么动物

3.谁知道佛主拈花一笑的故事?

4.求一份“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原文。

佛祖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佛祖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破颜微笑的意思是什么-破颜微笑

“佛祖拈花一笑”讲的是我们要从容面对人生的浮浮沉沉,不管是绚烂如夏花,还是如秋叶飘零,都坦然面对 。

“佛祖拈花一笑”来源于禅宗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

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全部的梦想和,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残红善舞。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

破颜微笑,是什么动物

猴。破颜微笑指的是生肖猴,生肖属猴的人从生下来就爱笑,他们就是一个实足的幽默家,跟他们的属相一样,整天活力四射,活蹦乱跳的,再加上自己的口才不错,在很多人开来那就是一个话痨,并且是用破颜微笑来形容他们的。

谁知道佛主拈花一笑的故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佛主拈花,迦叶一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呵呵,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红尘的诱惑,尘俗的纠缠,多余的欲望,在禅悟中沉淀。青灯古殿人老,韶华已失。清淡天和,遁入空门,分离聚合皆前定。所谓因果,一切都是缘。缘分,红尘中来来往往,相遇又擦肩而过.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来实现一场擦肩而过的缘。来便有走,缘起就有缘灭。空,是一种境界。世间万物皆空,看透看淡红尘世事,心才能安定。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得失随缘,往曰的繁华。如花瓣在秋风飞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残花,余香 。 拈花一笑,对酒当歌,哀笛迎风而奏,晚风轻拂。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闲云自卷舒,芳树任枯荣”。

求一份“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原文。

相传佛祖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南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祖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

拈花一笑者,至净至纯。在迦叶的眼中,佛祖的拈花动作如画般美丽,迦叶的眼里纯净没有搀杂任何邪念,众人皆不知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以纯心对待,单纯的只看到拈花的美,所以只为美而微笑。

凡事都追求从简单的表象得到其背后的复杂,是愚蠢的。不论事,物的授者还是受者。

另一篇: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