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误会的俗语,就是说表达误解了某个问题。

2.有关辞字的成语

3.形容误会 成语

4.以的成语有哪些

5.用以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6.人们经常说写诗的时候“以辞害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辞害意的意思_以辞害意

以碫投卵 以礼相待 以冠补履 以管窥豹 以管窥天 以筦窥天 以古制今 以卵敌石 以狸饵鼠 以理服人 以力服人 以白诋青 以半击倍 以白为黑 以暴易暴 以冰致蝇 以公灭私 以骨去蚁 以古为鉴 以古为镜 以攻为守 以规为瑱 以宫笑角 以瞽引瞽 以古喻今 以胶投漆 以叔援嫂 以杀止杀 以噎废餐 以噎废飡 以夷伐夷 以义割恩 以辞害意 以词害意 以此类推 以辞取人 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以点带面 以德服人 以毒攻毒 以党举官 以大恶细 以德追祸 以恶报恶 以讹传讹 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以防不测 以丰补歉 以不济可 以法为教 以防万一 以功补过 以戈舂黍 以古非今 以古方今 以观后效 以火救火 以火去蛾 以黑为白 以毁为罚 以煎止燔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渴服马 以口问心 以快先睹 以荷析薪 以火止沸 以己度人 以计代战 以绝后患 以酒解酲 以假乱真 以儆效尤 以简驭繁 以简御繁 以卵击石 以利累形 以老卖老 以卵投石 以邻为壑 以鹿为马 以类相从 以蠡测海 以售其奸 以杀去杀 以微知著 以微知着 以心传心 以狸至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至鼠 以貌取人 以毛相马 以沫相濡 以偏概全 以勤补拙 以权达变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强凌弱 以权谋私 以屈求伸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强胜弱 以筌为鱼 以求一逞 以肉啖虎 以人废言 以日继夜 以柔克刚 以容取人 以肉驱蝇 以肉去蚁 以肉餧虎 以弱胜强 以忍为阍 以肉喂虎 以人为镜 以人为鉴 以日为年 以人择官 以柔制刚 以弱制强 以身报国 以私废公 以私害公 以手加额 以疏间亲 以水济水 以水救水 以升量石 以身试法 以身试险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水投水 以水投石 以守为攻 以慎为键 以书为御 以身许国 以身殉国 以水洗血 以身殉职 以索续组 以身作则 以螳当车 以桃代李 以莛叩钟 以莛扣钟 以汤沃沸 以退为进 以汤沃雪 以天下为己任 以汤止沸 以莛撞钟 以文害辞 以为后图 以文会友 以往鉴来 以文乱法 以伪乱真 以小见大 以刑去刑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郄视文 以心问心 以血洗血 以学愈愚 以刑止刑 以刑致刑 以怨报德 以一持万 以镒称铢 以义断恩 以逸待劳 以佚待劳 以玉抵鹊 以一当十 以玉抵乌 以一奉百 以夷攻夷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以一警百 以一儆百 以逸击劳 以誉进能 以言举人 以夜继日 以疑决疑 以夜继朝 以夜继昼 以意逆志 以言取人 以鱼驱蝇 以养伤身 以蚓投鱼 以言为讳 以誉为赏 以意为之 以言徇物 以夜续昼 以羊易牛 以一知万 以夷制夷 以夷治夷 以众暴寡 以直报怨 以直抱怨 以锥刺地 以指测河 以锥餐壶 以锥飡壸 以铢称镒 以铢程镒 以泽量尸 以紫乱朱 以指挠沸 以战去战 以终天年 以珠弹雀 以紫为朱 以战养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表示误会的俗语,就是说表达误解了某个问题。

积毁销骨

解释积:聚;毁:毁谤;销:熔化。谓众口不断毁谤,会致人于死地。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

出处《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示例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 ◎《晋书·刘乔传》

近义词人言可畏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常与“众口铄金”连用

势不俱生

解释两个强者对抗,不能都活命。俱:共同、都。

出处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群贤毕至

解释指众多贤能之士集会一堂。

出处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近义词野无遗贤 鸾翔凤集

反义词虚席以待 众叛亲离

独抒新见

解释比喻有独到的见解,新见迭出。

出处独抒新见 功垂后人——李友仁《易学通解》

计日程功

解释: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出处:《礼记·儒行》:“程功积事,惟贤以尽达之。”

示例: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寸进尺,~。 ◎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近义词:指日可待、企足而待

反义词:旷日持久、遥遥无期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工作等马上大功告成

动辄得咎

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示例小厮因~,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近义词跋前踬后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以辞害意

解释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近义词以词害意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事例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也。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关于“辞”与“词”

其实,“以辞害意”和“以词害意”都可以用的。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这里用的是《辞》; 但清朝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这里用的又是“词”字。 查《国学》、《康熙》等词典也可以查出,“以词害意”和 “以辞害意”都有相关词条,也就是说,“辞”和“词”在这个成语中都能够用。

● 词

cíㄘˊ

◎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人。~谱。~牌。~调(diào )。~韵。~曲。

● 辞

cíㄘˊ

◎ 告别:告~。~诀。~行。~世。~别。

◎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

◎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

◎ 解雇:~退。

◎ 同“词”。

◎ 优美的语言:~藻。修~。

◎ 讲话;告诉:“请~于军”。

◎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简单解释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辞字的成语

不虞之隙:指意外的误会。

涣尔冰开: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如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若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若冰消:犹言涣然冰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

开云见日:开:散开。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开云见天: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同“开云见日”。

明珠按剑: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则用手压住剑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举动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误会而反以敌意回报。

是非口舌: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杨虎围匡:杨,通“阳”。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以词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云开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云开日出:乌云消散,重见天日。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张公吃酒李公醉: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形容误会 成语

辞不达义 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辞不获命 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出处:《庄子·天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周书·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辞富居贫 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出处:《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辞简义赅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出处:《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辞尊居卑 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游辞巧饰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百辞莫辩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更为证实。”

卑辞厚币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卑辞厚礼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卑辞重币 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便辞巧说 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出处:《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陈辞滥调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奉辞伐罪 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出处:《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谩辞哗说 指谎言乱语。

命辞遣意 运用文词表达思想。亦作“命词遣意”。

遣辞措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清辞丽句 指清新美丽的词句。同“清词丽句”。

清辞丽曲 指清新美丽的词曲。同“清词丽句”。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出处:《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脩辞立诚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出处: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一辞莫赞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出处:《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辞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辞秽语 *:不健康;秽:肮脏。指轻薄的下流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词秽语,概所不录。”

*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邪说者不得作。”

枝辞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出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属辞比事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不以辞害志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我们在旁边假以辞色,逐细盘问他,怕问不出来?”

口谐辞给 指言辞诙谐敏捷。

义正辞严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义正辞约 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百喙难辞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出处: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悖言乱辞 指胡言乱语。

出处:《公孙龙子·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辩口利辞 指善辩的口才,犀利的言辞。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后汉书·班昭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不谋同辞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大放厥辞 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大肆厥辞 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出处: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恶言詈辞 中伤辱骂的言辞。

烦言碎辞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出处:《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出处: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浮语虚辞 指大话、空话。

出处:《东观汉记·隗嚣传》:“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过甚其辞 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含糊其辞 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何患无辞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厚貌深辞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瘠义肥辞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绝妙好辞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夸大其辞 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同“夸大其词”。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丽句清辞 华丽清新的辞句。同“丽句清词”。

利喙赡辞 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片语只辞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出处: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巧言偏辞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

出处:《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出处:《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闪烁其辞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善为说辞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水火不辞 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唐·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析辨诡辞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析辩诡辞 指巧言邪说。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出处:《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谊不敢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谊不容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杨荣《送陈司业诗序》:“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谊不容辞,故为序如此。”

溢美之辞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

隐约其辞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在所不辞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张大其辞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振振有辞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郑重其辞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以的成语有哪些

不虞之隙:指意外的误会。

涣尔冰开: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如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若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涣若冰消:犹言涣然冰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解除。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多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很快消除。

开云见日:开:散开。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开云见天: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同“开云见日”。

明珠按剑: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则用手压住剑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举动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误会而反以敌意回报。

是非口舌: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杨虎围匡:杨,通“阳”。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

以词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云开见日: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用以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不以辞害志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残民以逞 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以残害人民来达到罪恶目的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持之以恒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恒心。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讹以滋讹 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俭以养廉 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爱人以德 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聊以塞责 聊:姑且;塞:搪塞、应付。姑且应付一下,算是尽了责任

谬以千里 指错误荒谬到了极点

摩厉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待时而动

磨砺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等待的准备

饱以老拳 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

必以情 一定尽可能按实情去判决。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指不知羞耻。

不以为奇 并不觉得奇怪。表示这是见惯了的。

不以为然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知所以 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长此以往 长期这样下去。

超以象外 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现实的空想。

嗤之以鼻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出以公心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大车以载 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

啖以重利 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掉以轻心 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动之以情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

度己以绳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好整以暇 整:严整;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仅以身免 指没有被杀或只身逃出了险境。

降格以求 降低标准去寻求。

堪以告慰 堪:能,可以。可以感到或给予一些安慰。

宽以待人 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聊以解嘲 姑且用来解释被人嘲笑的事情。

慨当以慷 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聊以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聊以卒岁 勉强地度过一年。

聊以自娱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宽慰。

率马以骥 用好马带领马群。比喻能者居先。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梦寐以求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民以食为天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

难以为继 难于继续下去。

母以子贵 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日以继夜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人以群分 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全力以赴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如愿以偿 偿:实现、满足。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扫榻以待 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扫地以尽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事以密成 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授人以柄 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权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绳之以法 根据法律制裁。

无以复加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忘其所以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忘乎所以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习以为常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物以稀为贵 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物以类聚 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虚左以待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虚位以待 留着位置等待。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信以为真 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夜以继日 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以售其奸 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

以石投水 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比喻互相合得来。

严阵以待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夜以继昼 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以冰致蝇 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一知万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以强凌弱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以往鉴来 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以羊易牛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以碫投卵 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紫乱朱 比喻将奸佞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君子。

以卵投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攻为守 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貌取人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以战去战 用战争消灭战争。

以德报德 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珠弹雀 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以冠补履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身试法 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夷伐夷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以指挠沸 挠:搅。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以锥刺地 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以意为之 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以酒解酲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以毒攻毒 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杀去杀 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屈求伸 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以手加额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血洗血 洗:洗雪。用仇敌的血来洗雪血仇。指杀敌报仇。

以身殉职 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以古非今 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一奉百 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以简驭繁 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理服人 用道理来说服人。

以利累形 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以一持万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以儆效尤 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以利相倾 依靠钱财争权夺利,互相排挤。

以暴易暴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沫相濡 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以规为瑱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一警百 惩罚一个人来警戒其他的人。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引以为戒 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以汤沃雪 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以尽吾齿 来度过我的一生.

以求一逞 指企图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有生以来 从出生到现在。

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以蠡测海 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以莛叩钟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以升量石 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以退为进 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以管窥天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有以善处 指正确对待,妥善处理。

以身许国 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以蚓投鱼 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以讹传讹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邻为壑 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怨报德 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以耳代目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义割恩 义:道义。用大义割断私恩。指秉公办事,不殉私情。

政以贿成 形容旧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不行贿就办不成事。

孜孜以求 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坐以待毙 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坐以待旦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办事勤劳。

自以为得计 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自以为是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适以相成

取以来 把他们搬取到我这里来。

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无以塞责 自谦之语。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德服人 〖解释〗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

以德追祸 〖解释〗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

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

不随以止 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人们经常说写诗的时候“以辞害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开头的成语322条,以下200条:

以备不虞虞:猜度,预料。以防备预料不到的事。

以白诋青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以半击倍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济,成。

以白为黑指颠倒是非。

以备万一万一:可能性极小的变化。事先做好周密防备,以防止万一发生变化。

以暴易暴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博一粲以:用;博:赢得;粲: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设法赢得对方一笑,

以暴易乱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冰致蝇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以长攻短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词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以辞取人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以刺世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以诚相见真心实意地相对待。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德报德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以点带面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以大恶细用大的罪名来责备人微小的过失。

以德服人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

以毒攻毒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以敌借敌借:利用。用已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敌人,去争取另一部分敌人。

以党举官按照朋党关系来选拔官吏。

以蛋碰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大欺小以:凭借。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群体。

以碫投卵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德追祸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

以恶报恶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以讹传讹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以耳代目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以耳为目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只听信别人说的。

以防不测防:防备;测:预测。用来防备不曾料想到的事。

以丰补歉把丰年积馀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

以风风人风:风化;凤(fèng):感人。用教化古人。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以附骥尾骥:千里马。苍蝇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随着千里马跑至远方。比喻因沾别人光而成名。

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以防未然对可能发生的事情预先做好防备。

以防万一万一:意外变化。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

以功补过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以冠补履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以戈舂米戈:兵器;舂:捣米。拿戈去捣米。比喻使用工具不当,劳而无功。

以戈舂黍用戈去舂黍米。比喻达不到目的。

以寡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以少量的人抵挡众多的人。

以功覆过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以功复过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以古非今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以古方今用古代人的人事与今天的人事相比。

以观后效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以观后効见“以观后效”。

以管窥豹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

以筦窥天筦,同“管”。比喻同闻狭隘或看事片面。见“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公灭私指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

以骨去蚁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同“以肉去蚁”。

以功赎罪用功劳抵消罪过。

以古为鉴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以古为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以攻为守以进攻作为防御的手段。

以规为瑱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以瞽引瞽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以古制今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以火救火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以火去蛾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黑为白指颠倒是非。

以毁为罚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

以患为利患:祸患,不利。把于己不利之处转变为有利。

以荷析薪原指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后比喻继承父业。

以火止沸比喻处理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已成的气势。同“以汤止沸”。

以华治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惯利用中国的投降派、卖国贼政府来间接控制中国的政策。

以华制华华:中国人;制:控制。用中国人控制中国人

以剑补履用宝剑来补鞋子。指所用的方法、措施无法解决问题。比喻运用不当。

以己度人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以解倒悬解:解救;倒悬:头朝下悬挂着。比喻解除百姓的困苦。

以计代战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以绝后患消除祸根,来杜绝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以酒浇愁借助酒来排遗心中的积郁。

以酒解酲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以酒解醒用酒来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以介眉寿介:祀求;眉寿:长辈。古人认为眉毛长的人寿命也长。祀求长寿。

以己律人用自己的主张去约束别人。

以假乱真以:用;乱:混乱。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以胶投漆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以尽吾齿来度过我的一生.

以进为退指表面上故作进攻的姿态,实际上是准备退却,也指表面故作进升的阶梯,实际上却以此作出退让的打算。

以讦为直讦:攻击别人的短处或揭发他人隐私。用揭别人的短或隐私来表明直率。

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以疾掩迟疾:急速,猛烈;迟:迟缓;掩:乘人不备而进袭。用快速的行动方式去袭击动作迟缓的敌方。

以简驭繁用简捷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以简御繁御:治理,统治。以简便的办法去对付复杂繁多的事情。

以煎止燔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以近知远以:用,根据。根据近的可以推知远的。

以匡不逮匡:匡正;不逮:不及,考虑不周的地方。达到改正不周全地方的目的。多用于请人提意见。

以宽服民宽:宽厚;服:信服。宽厚待人,民众才能顺服。

以渴服马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以口问心一面口中自问,一面心中盘算。

以快先睹犹言先睹为快。

以快言论以:目的连词;快:使痛快。使言论痛快。

以盲辨色让盲人去分辨颜色。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以名取士名:名声;取:取用。依据名望的高低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

以谋为本谋:计谋,计策;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把计谋作为用兵的根本。

以毛相马根据毛色判断马的优劣。比喻从表面上看问题,其所得认识往往与实际不符。

以沫相濡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以聋辨声让聋子分辨声音。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以蠡测海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以卵敌石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以狸饵鼠狸:猫;饵:诱。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以力服人力:权势,武力。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以理服人用道理来说服人。

以礼悔祸悔祸:追悔所造成的祸害。以礼待人,追悔过去给他人造成的祸害。

以卵就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劳击逸用疲劳的军队去进攻养精蓄锐的敌人。

以老卖老凭着自己年纪老,有意卖弄自己的老成

以利累形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以卵投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乐慆忧乐:快乐。以度过忧患。比喻以快乐的方式来掩饰忧愁。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以类相从指按其类别各相归属。

以礼相待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以泪洗面拿眼泪来洗脸。形容极度忧伤悲痛,终日流泪。

以利相倾依靠钱财争权夺利,互相排挤。

以乱易暴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以蠡挹海蠡:贝壳做的瓢。用瓢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以吕易嬴把吕姓代替嬴姓。比喻异姓乱宗。

以狸致鼠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以狸至鼠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同“以狸饵鼠”。

以狸至鼠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同“以狸饵鼠”。

以溺自照溺:尿。撒泡尿自己好好照一下。比喻让他人自我检点,看够不够格。多含讥讽之意。

以偏盖全偏:片面,一方面。以片面去掩盖全体。形容看问题片面狭窄。

以偏概全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以勤补拙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

以权达变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

以权谋私以:凭借;权:权力;谋:谋求;私:私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以强凌弱凌:欺侮。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以强欺弱以:凭借。凭借自己强大去欺负弱小群体。

以屈求伸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以强胜弱指凭强大的力量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以筌为鱼筌:捕鱼的竹器。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以求一逞逞:如愿,称心如意。指企图达到不正当的目的。

以弱毙强用弱小的力量制服强大的力量。

以肉啖虎比喻白白地送死。同“以肉喂虎”。

以人废言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以日继夜白天接着夜晚,日夜不停。

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以容取人只凭容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

以肉去蚁用肉驱赶蚂蚁,蚂蚁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肉驱蝇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以肉餧虎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弱示强示:显示。把力量弱小伪装成十分强碱的样子,使对方产生威慑。

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以仁为本仁:仁爱;本:根本。以仁爱为治理国家的根本。

以肉喂虎比喻白白地送死。

以忍为阍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

以人为鉴于,以;监,通“鉴”,镜。

以人为镜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日为年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以弱为弱本来弱小而愈显示出力量更小的样子,以麻痹对方,寻隙对敌方攻击。

以日为岁过一天象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以人择官根据人的才能选授适当的官职。

以柔制刚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刚:刚强。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

以弱制强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以色从人指妇女以姿色来博取男人的欢心。

以私废公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以私害公指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以疏间亲指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

以水济水用水来给水增味。比喻随声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以水救水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以手加颡加:搁、放;颡:额头。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以死继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死济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手叩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

以升量石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以售其奸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

以售其伎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奸计。

以售其术售:销售。用来推行他的谋术。

以杀去杀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少胜多用少量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

以身试法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身试祸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色事人指妇女以姿色来博取男人的欢心。

以身试险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石投卵用石头去砸鸡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

以水投石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以石投水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一样。原比喻想消灭形迹而终不能。后比喻互相合得来。

以水投水把一条河里的水倒到另一条河里。比喻事物相似,很难辨别。

以守为攻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以是为恨恨:遗憾。把这件事当作遗憾。

以慎为键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

以鼠为璞璞:未经雕琢的玉。把死老鼠当成是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以假充真,名不符实的人或事物。

以实为虚虚:空;实:满。军事上迷惑对方,使其难辨虚实、真伪的一种战术。

以书为御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以身许国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诗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三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的付出。才使得中国诗,能屹立在世界文化的巅峰。

但有些国人,不肯学,也不愿付出时间、精力,沉下心来继承诗文化的精华。却要装文化,装懂诗。只好挑出各种所谓的"毛病",甚至断章取义名家的言论。来给自己的无知找理由,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更有甚者,某天心血来潮。凭一点小聪明,写出四句二十八字,貌似有点押韵的东西。往社交媒体上一放,美其名曰"七绝"一首。引来亲朋好友,各种点赞、才子之声不绝于耳。立马自豪感油然而生,然后天天没事就憋"诗",找存在感。哈哈!是不是被我说中了?你,我说的就是你。

那么,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聊。

陶渊明、李白不写格律诗

陶公确实不写格律诗,但李白写,李太白的诗作确实以古风居多。李白存诗九百多首,只得一百首不到的律诗,加上一些绝句,李白的格律诗也就诗一百多首

来劲了吧。别急听我讲完。陶公、李白之所以不写格律诗。那是因为,陶公根本不知格律诗为何物。李白少写格律诗,那时因为,格律诗是宋之问等人定型的。有格律诗概念的时候,李白作诗风格已成。格律诗发展、定型在盛唐时期。

拿杜甫来举例会更加清晰,宋之问定型了格律诗,杜甫把格律诗发扬光大。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李杜二人第一次见面在公元744年。那时候杜甫33岁,李白44岁。公元744年的时候,杜甫也不怎么写格律诗,因为那时候格律诗的概念刚刚成型,还没被推广。李白卒于762年。也就是说,其实在李白50多岁格律诗才流行。你觉得那时候,李白还能写得了几首格律诗?

有的人还会说,自古以来,一共才得那么几位算得上伟大诗人的。陶李就位列其中,他们不写格律诗,一样能称伟大,那我为何要学格律诗,我写古风也一样。

首先,唐人以格律诗取代古风,是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在进步。格律诗从韵律上超过古风不知多少。唯一不足就是更难了。

其次,三千年诗文化,也只得一个陶公、一个李白。我相信,如果他们出生在格律诗的年代,他们不写古风,写格律,一样能成为伟大诗人。真正的伟大,不会因为几个平仄而改变。杜甫不是吗?退一万步讲,你能比陶李?魏晋南北朝加隋,又有几个写古风的,能与杜甫,东坡的格律相比呢?这根本不是格律与古风的问题,而是写诗人的问。所以,陶公、李白说,你们不写格律诗,别让我们躺枪,我们不背锅。求放过。

以词害意

这句话是我最烦听到的。你摸着你的胸口,问问自己你会格律吗?如果你不会,你凭什么这么说。如果你会,那么好吧,不要平仄,不写格律,你写古风能做出什么样的大作呢?如果是否定的,没有别的原因,你自己学艺不精

如果你真会格律,你能写出超高意境的诗,没有人会因为你一两处出律,来指责你。其实,大多数凡夫俗子,写那四行二十八字,或是八行五十六字。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就不错了,还提什么多高的意境。你真会格律,作诗之时碰到一点问题,通过琢磨炼字也是可以解决的。

大部分人说以词害意,都是《红楼梦》里香菱学诗那回看来的。但是我想说,你们都是断章取义。先看原文: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们认为,黛玉教香菱学诗,是教她写古风吗?她教的是格律诗。黛玉想表达的意思,不是叫香菱别学格律,去学古风。她表达的是:"你学好格律,到你作诗时,真想到奇的,可以不去在乎那一句两句的平仄。"再看原文: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你们所谓的"以词害意",与黛玉说的可是一样?再看后面给香菱推荐的诗,都是些什么,仔细看。所以,黛玉也不背这锅。

好诗已被唐人作完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但是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人什么最在行?考试。万人闯独木桥,高考是改变人生最好的机会。所以全国人民对高考的热情,自是不用说。

为了高考,从个人到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都全力以赴,国人考试的能力真的是最强的。我为什么要说高考呢?

因为唐朝高考就要考格律诗,而且格律诗是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唐人比我们作诗有天赋,而是比我们更用心学习作诗。试想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学诗,高考格律诗写作占个100分。我认为最多50年,我们的下一代,写诗能力就可以跟唐人一较高下了。又有谁敢说,不出他几个"李白、杜甫"呢?

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把格律诗说的有那么重要。而是从侧面来说明不是唐人把诗写完了,而是他们把诗,放到了学习的第一位。

学习格律诗难吗?

学习格律诗一点都不难。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底子,你已经会古风了,学习格律诗入门最多半个月。然后你练习写三、五十首格律诗,基本你就会了。

如果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光学诗词格律,也不用多久一个月也格律入门了。但是立意,炼字,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没有捷径可走。

结束语

"人无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会没人笑话你。写得不好也没人笑话你。不会又不肯学就不太好。多看,多问,多思考。格律诗不是供水猛兽,反而其乐无穷,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我相信很快你就能体会到格律诗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