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丁洋里叹零丁什么意思?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了什么意思?

3.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4.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是什么意思

5.过零丁洋里的林零洋里叹零丁是什么意思 急急急,急死人了!!!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什么意思?

孤苦零丁_孤苦零丁猜三个数字

孤苦伶仃的意思是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出处:唐 白居易《祭郎中弟文》:“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

语法:孤苦伶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示例: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近义词: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影只、孤家寡人、离群索居、举目无亲孤芳自赏、顾影自怜、鳏寡孤独

反义词:儿孙满堂

孤苦伶仃造句

1、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伶仃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2、你曾在高塔里孤苦伶仃地生活吗。

3、留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无人照料。

4、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惟妙惟肖的描绘。

5、他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地长大成人。

6、在福利院里,我们这些昔日孤苦伶仃的孩子,生活学习都很好,和有父母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7、他自小案母双亡,孤苦伶仃,成长过程受尽了折磨。

8、由于那场大地震,许多小孩都变成孤苦伶仃的孤儿。

9、父母双双惨死之后,剩下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他。

10、我是个孤苦伶仃的光棍。

零丁洋里叹零丁什么意思?

“伶仃”指:孤独,没有依靠。“孤苦伶仃”的反义词是:济济一堂,儿孙满堂,欢聚、相聚,天伦之乐。

孤苦伶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gū kǔ líng dīng,意思是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反义词天伦之乐(?注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祭郎中弟文》:"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

用 法: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 句:父母双双惨死之后,剩下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他。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无依无靠。

同义词: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影只、孑然一身。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品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过零丁洋

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释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诗歌赏析

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元军俘获。次年正月元军进攻南宋的最后据点厓山,元军统帅张弘范要文天祥作书招降张世杰,天祥作此诗拒之,表示了以死报国的志向。

诗的前半概述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诗人以明经入仕,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他起兵勤王,但应者寥寥。这两联诗均将国家命运与个人身世对举,表明诗人与宋朝同存亡的忠义之节。

后半述怀抒志,颈联利用地名的字面义构成往复回环的巧对,抒发出英雄末路的悲怆;尾联之以死明志,成为不朽的名句及中华民族崇高气节的概括。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是什么意思

孤苦伶仃的解释是:孤,很小就没有父母;伶仃,孤独无依靠。困苦孤单,无依无靠。

读音:[gū kǔ líng dīng],出处: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近义词: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形影相吊、举目无亲、鳏寡孤独。

反义词:三亲六眷。

造句如下:

他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地流落异乡,十分令人同情。

他童年时代父母早亡,多年来一直孤苦伶仃地生活。

至于我的孤苦伶仃的生活,那简直算不了什么。

他孤苦伶仃,只有老鼠,蝙蝠和飞蛾与他相伴。

他父母去世了,留下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没人照顾。

这就是连老妈都说你以后会孤苦伶仃一个人。

总是在那个黄昏的下午,我远远看到两间矮屋,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孤苦伶仃地立于风雨之中。

孤苦伶仃?的灰姑娘又来到母亲的坟前痛哭,要求白鸟给她一身美丽的衣裳。

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伶仃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你曾在高塔里孤苦伶仃地生活吗。

他从小孤苦伶仃,因此很早就学会自立。

我是个孤苦伶仃的光棍。

过零丁洋里的林零洋里叹零丁是什么意思 急急急,急死人了!!!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出自《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全诗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如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如下: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扩展资料:

颈联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

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百度百科——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什么意思?

意思: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出了诗人为国捐躯的伟大理想。

译文: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死后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心光照史册。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翻译: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一、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三、出处

《过零丁洋》,为南宋的文天祥所写。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二、赏析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三、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百度百科—文天祥

百度百科—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