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怙冒的解释

2.袭自珍是哪个朝代

3.古往今来四字成语

4.惟楚有才——解构楚国春秋东进之路

5.翻译十个成语,成语自选,要有点难度

怙冒的解释

视险若夷-视若罔顾是什么意思

怙冒的解释

(1).谓 勤勉 治国之大功。《书·康诰》:“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 王引之 曰:“怙,大也……冒,懋也。‘惟时怙冒’,言其功大懋勉也。”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 忠厚 为本论》:“ 秉德 迪知, 周 之所以怙冒闻于上帝也。”参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 (2).犹丕冒。谓广被。 清 林则徐 《英夷兵船情形片》:“若其迳达 天津 ,求通贸易,谅必以为该国久受大皇帝怙冒之恩,不致遽遭屏斥。”

词语分解

怙的解释 怙 ù 依靠,仗恃:怙势。 怙恃 (亦为父母的代称)。怙乱(乘祸乱之际谋取私利)。 怙恶不悛 ( 坚持 作恶,不肯悔改)。失怙(失了父亲)。 部首 :忄; 冒的解释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烟(.烟往上升;.发怒)。冒汗。冒尖。 不顾( 恶劣 的环境或 危险 等),顶着: 冒雨 。冒险。冒死。 不加小心,鲁莽,冲撞:冒失。 冒昧 。冒进(不顾 具体 条件,急躁进行)。 用的充当真

袭自珍是哪个朝代

清朝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又号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生平: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

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15岁,诗集编年; 19岁,倚声填词;到21岁,编词集《怀人馆词》3卷、《红禅词》2卷。段玉裁作序说他“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认为“自珍以弱冠能之,则其才之绝异,与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怀人馆词序》)。这可以说是对龚自珍 20岁以前学习的概括总结。

②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1810),龚自珍19岁,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二十三年(1818)又应浙江乡试,始中举,主考官为著名汉学家高邮王引之。次年应会试落选,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这时期他逐渐接触社会政治现实,并从科试失意中体验到政治腐败,产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从刘逢禄学习《公羊传》。他写出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尊隐》、《平均篇》等政论文。嘉庆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伫泣亭文》及诗集一册请教“吴中尊宿”王芑孙。王认为他“诗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定□年谱外纪》)。同年,他开始戒诗。今存这时期诗,有《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岁至去世。嘉庆二十四年会试落选后,他又参加五次会试。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会试,始中进士,时年38岁。在此期间,他仍为内阁中书。道光十五年(1835),迁宗人府主事。改为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两年后,又补主客司主事。这类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道光十九年,1839)。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为战争第二年。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 写出许多著名评论,如《西域置行省议》、《东南罢番舶议》、《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历史、哲学论文如《古史钩沉论》等。也有不少文学散文名篇,如《捕蜮》、《书金伶》、《已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等。他的许多著名诗篇,如《能令公少年行》、《咏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杂诗》等,也都是这时期作品。龚自珍墨迹政治学术思想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断加深。

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大计。”(《清代学术概论》)早在嘉庆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议》)。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指出“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他对时代的危机,不止是敏锐地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情的幻想和希望。龚自珍处在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他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艰苦、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的正统派考据学。但他冲出考据学的藩篱,不为家学和时代学风所囿。在现实社会运动主要是农民起义的启发下,他以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研究现实。在《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文中,他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平均篇》指出了贫富不均所造成的社会败坏现象及其危险的后果:“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张,要求“贵乎操其本源,与随其时而剂调之”,“挹彼注兹”,平均贫富。在《尊隐》中,他隐晦曲折地表现出对农民起义的大胆想象和热情颂扬,向往着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彻底的。后来他看到均田制是办不到的,又作《农宗篇》。主张按宗法分田:大宗百亩,小宗、群宗二十五亩,其余闲民为佃农。其目的是 “以中下齐民,不以上齐民”,建立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由于未能突破封建阶级的根本立场,因此,他在《农宗答问第一》及《农宗答问第四》中又肯定大地主的地位。

龚自珍到30岁前后,在学术思想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从对正统派考据学严历地批判到坚决抛弃考据学,接受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从刘逢禄学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但他肯定考据学的有用的部分;同时也批判今文经学杂以谶纬五行的“恶习”,而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从此他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密切地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研究的课题更为广泛。他 “为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研究地理学,而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撰《蒙古图志》,完成了十之五六;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写《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主张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巩固西北边疆。随着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增长,以及政治、学术思想的逐渐成熟,他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以及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并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观。他说: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则周存,史亡而周亡。”(《古史钩沉论二》)这里有前辈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的影响,但比章说更扩大、通达、完整,更有科学性和战斗性。他把古代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功罪完全归结到史官,并以当代的史官即历史家自任。他认为史官之所以可尊,在于史官能站得高,从全面着眼,作客观的、公正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这实际是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即“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应用《春秋》公羊学派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尊史”的口号下,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这就是他在《尊隐》里所尊“横天地之隐”的具体化。

与此同时,他继续不断地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始终没有与庸俗官僚同流合污。道光九年(1829)殿试《对策》中,他肯定经史的作用,更指出经史之用必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不通乎当世之务,不知经史之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对现实问题,特别关切西北边疆和东南海防,要求皇上“益奠南国苍生”,“益诫西边将帅”。同年十二月,有《上大学士书》,建议改革内阁制度。他对腐朽的官僚机构和庸俗官僚深恶痛绝。道光十二年(1832)夏,又有手陈“当今急务八条”,其中之一就是“汰冗滥”(《已亥杂诗》自注)。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海口查禁,他作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向林则徐“献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主张严禁,坚决抵抗英国侵略者;主张和外国作有益的通商,严格禁止奢侈品的输入;并驳斥了僚吏、幕客、游客、商贾、绅士等等各式投降派的有害论调。在中英战争发生后,江苏巡抚梁章巨驻防上海,他在丹阳书院于暴死前数日写信给梁“论时事,并约即日解馆来访,稍助筹笔”(梁章巨《师友集》卷六《仁和龚定庵主事》条),表示希望参加梁章巨的幕府,共同抵抗英国侵略者,更表现出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龚自珍在中年以后,随着仕途失意,感慨日深,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坐耗苍茫想,全凭琐屑谋”(《撰羽□山馆金石墨本记成,弁端二十字》)。有时想以“搜罗文献”,“狂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甚至想“发大心”,寄幻想于佛教,以求超世间的解脱。但他爱祖国, 关心现实,无法排除“外缘”,终于成不了佛教徒。龚自珍的思想就其主导方面说,虽然他的批判不彻底,改良的目标不明确,但他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他看到清王朝的现实统治为“衰世”,为“日之将夕”,确信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也是始终一贯的。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文学创作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他说,“曰圣之时,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同年生吴侍御杰疏请唐陆宣公从祀瞽宗……》)。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都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文章、诗歌都和史有源流的关系。他认为《六经》是周史的宗子;《诗经》是史官集和编订起来的,而且“诗人之指,有瞽献曲之义,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七》)。因此,选诗和作史的目的,都是“乐取其人而胪之,而高下之”,进行社会历史批评。所以他把自己的诗看成“清议” 或“评论”,“贵人相讯劳相护,莫作人间清议看”(《杂诗,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汉制,诗成侍史佐评论”(《夜直》)。从这一诗论观点出发,他认为诗歌创作的动机是由于“外境”即现实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风吹水,万态皆有,皆成文章”(《与江居士笺》),不得不然。而创作方法则和撰史一样,应利用一切历史资料(《送徐铁孙序》)。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诗编年,到47 岁,诗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听高歌,少作精严故不磨”;“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己亥杂诗》)。这些“精严”而“字字真”的少作,虽然都已失传,但当时却是针对政治腐败和官僚庸俗的“伤时”、“骂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视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几次戒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开始戒诗,次年夏因考军机章京未被录取,赋《小游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编了两卷《破戒草》后,又发誓戒诗,“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正是愤慨于他的诗不能为腐朽庸俗社容忍。所以后来他又破戒作诗。龚自珍诗今存的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仍是“伤时”、“骂坐”。道光五年的一首《咏史》七律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中咏南朝史事,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险恶统治,庸俗苟安,埋头著书,“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诗末更用田横抗汉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文士的用心:“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释言四首之一》,愤怒反讥庸俗官僚对自己的诽谤,“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对自己的嫌弃,“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害,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如“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龚自珍更多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观中,寄托着诗人清醒的志士孤愤,抒发着对天下死气沉沉的深忧。道光六年的《秋心三首》七律,“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深深为边塞形势担忧,感慨仗剑报国的志士无多,更缺少知音的同志。他常常用“剑”和“箫”、“剑气”和“箫心”来寄托他的思想志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对于自己的志向抱负不能实现,深为苦闷。在“抛却湖山一笛秋,人间天地署无愁”(《梦中作四截句》)的现实环境下,诗人除了抒发感慨、纵横议论之外,回忆值得留恋的快乐的过去,幻想现实之外美妙的境界和世界,乃成为诗人思想中一种必然的发展和出路。因此,在诗人的许多作品中表现了重重矛盾。作于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诗相当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思想中的矛盾。诗中有逃向虚空的消极因素,更多的积极意义在于诗人对无可奈何的现实社会环境的极端厌恶和否定,因而在《己亥杂诗》“少年尊隐有高文”、“生气恃风雷”二诗中,他确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时代变化必然到来,希望“风雷”的爆发,以扫荡一切的迅疾气势,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

龚自珍诗的特点:

①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②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天命虽秋肃,其人春气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十五首》),从没落的时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③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诗人自觉地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自周迄近代之体,皆用之;自杂三四言,至杂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315首,独创性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内容无所不包,诗人的旅途见闻,以及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历历如绘,因而成为一种自叙诗的形式。它们可以作为一首诗读。由于作者这种充分地、富于创造性地运用,自然地使七言绝句成为一种最轻巧、最简单、最集中的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题王子梅盗诗图》),诗人是以风格多样化自勉和自许的。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④语言清奇多,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龚自珍文在当时比诗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议,目为禁忌,不敢逼视。除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清代学术概论》)。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如《乙丙之际箸议七》、《乙丙之际箸议九》和《尊隐》等,都是公羊“三世说”的运用。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论》;以及各种积极建议的篇章,如《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议》、《对策》、《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馆记》等。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如《杭大宗逸事状》、《书金伶》、《王仲瞿墓志铭》、《书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等,内容不同,都富有现实意义。

龚文的表现方法也很特殊。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龚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如〔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凤凰台上忆吹箫〕《丙申三日》写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浪淘沙〕《书愿》写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写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写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但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所谓气体,就是风格,自知缺乏现实社会内容。本集和版本龚集传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庵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杂诗》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龚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辑《定□文录》12卷,又考证、杂著、诗词12卷(《定□文录叙》),无刻本。后有《定庵文集》3卷、《续集》4卷,同治七年吴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排印《定□文集》4册,涵芬楼影印《定□文集》3册,均吴煦本。光绪以来至清末,传本益多,有光绪十二年朱之榛《定□文集补编》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绪二十三年万本书堂刻本《龚定□全集》;有宣统元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精刊龚定□全集》;有宣统元年邃汉斋校订时中书局排印本《校订定□全集》10卷;有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定庵全集》等。民国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阁本《龚定庵全集》;1935年王文濡编校、国学整理社本《龚定□全集》;1937年夏同蓝编世界书局本《龚定□全集类编》等。1959年王佩□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龚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参照邃汉斋校订本编例,分为11辑,第1至第8辑为文,第9、10辑为诗,第11辑为词。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年代:清

作者:龚自珍

作品:己亥杂诗

内容:

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往今来四字成语

1. ()()古今四字词语

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洞见古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洞鉴古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贯穿古今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通达古今通达:明白.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学贯古今贯:通.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知识.贻范古今贻:遗留.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扬榷古今扬榷:略举大要,扼要论述.扼要论述古代和现代的事情.中外古今指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2. 古往今来的四字词语

贪生怕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经天纬地 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扬长避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除旧布新 你死我活 拈轻怕重 颂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轻 头重脚轻 尺短寸长 瞻前顾后 喜新厌旧 凶多吉少 惩前毖后 朝思暮想 返老还童 争先恐后 东倒西歪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南辕北辙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舍生求死 七上八下 天长地久 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 水深火热 早出晚归 九死一生 生离死别 眉来眼去 前俯后仰 好逸恶劳 前赴后继 深入浅出 内忧外患 横七竖八 推陈出新 顾此失彼 左邻右舍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去粗取精 阳奉阴违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争先恐后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苦尽甘来 生离死别 死去活来 天翻地覆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头无尾 有勇无谋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眼高手低 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 眉来眼去 前俯后仰 嘘寒问暖 去粗取精 前仰后合 掐头去尾 求同存异 先来后到。

3. 像古往今来的四字词语

大惊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异 东奔西走 东张西望 古为今用

今非昔比 苦尽甘来 来龙去脉 冷嘲热讽 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征北战 内忧外患 前赴后继 前仆后继 前仰后合 前因后果 深入浅出

生离死别 死去活来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舍近求远 扬长避短 弃旧图新 优胜劣汰 以少胜多 公而忘私 忆苦思甜 去伪存真 扬长避短 古往今来 出生入死 因小失大 声东击西 天南地北 弃暗投明 瞻前顾后 厚此薄彼 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半信半疑 居安思危,化险为夷,貌合神离

4. ()()古今四字词语

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洞见古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洞鉴古今洞鉴:明察。深入透彻地了解历史与现实世事。

贯穿古今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通达古今通达:明白。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学贯古今贯:通。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知识。

贻范古今贻:遗留。给世世代代的人留下榜样。

扬榷古今扬榷:略举大要,扼要论述。扼要论述古代和现代的事情。

中外古今指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现代。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5. 四字古成语大全

古四字成语 :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名胜古迹、

年逾古稀、

古色古香、

亘古不变、

万古长青、

食古不化、

千古绝唱、

稀奇古怪、

千古罪人、

年近古稀、

谈古论今、

古肥今瘠、

刁钻古怪、

通达古今、

反本修古、

超今冠古、

一古脑儿、

留芳千古、

沉雄古逸、

今古奇观、

不今不古、

风流千古、

洞鉴古今、

古琴价高、

孔壁古文、

不期修古、

博览古今、

古调不弹

6. 古 今 四字词语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谈古论今、

古肥今瘠、

今古奇观、

通达古今、

超今冠古、

洞鉴古今、

超今越古、

不今不古、

博览古今、

古今一揆、

攀今吊古、

吊古伤今、

泥古违今、

熔古铸今、

震古烁今、

自古暨今、

引古绳今、

隆古贱今、

继古开今、

泥古执今、

贻范古今、

古今一辙、

荣古虐今、

薄今厚古、

古为今用、

酌古御今、

亘古亘今、

铄古切今

7. 古今中外四字成语

古今中外 [gǔ jīn zhōng wài]

基本释义

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 处

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用这种所谓示威运动而变成了既富且强。”

例 句

~众多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拼搏和奋斗,才取得成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古往今来

古往今来 [gǔ wǎng jīn lái]

基本释义

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出 处

晋·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从古到今

8. 古 古 四字词语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名胜古迹、

年逾古稀、

古色古香、

亘古不变、

万古长青、

千古绝唱、

食古不化、

稀奇古怪、

年近古稀、

蒙古人种、

谈古论今、

古典文学、

千古罪人、

博古通今、

怀古伤今、

克拉古斯、

反本修古、

古调单弹、

曰若稽古、

中外古今、

流芳万古、

乱点古书、

桓荣稽古、

宝镜古村、

千古留名、

泥古守旧、

汲郡古文、

守经据古

惟楚有才——解构楚国春秋东进之路

春秋时期,楚国东部疆域主要是指楚东区域。关于楚东国的范围,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

因东国发生大水,钟离、巢、州来都不可能筑城。钟离,在今安徽凤阳东淮河南岸;巢在今安徽六安东北;州来在今安徽凤台。可见,淮南当属于楚东国范围之内。又根据《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

说明,召陵也当在楚东国之内。召陵,在今河南郾城县东,位于陈、蔡、不羹、叶之间。从《左传》鲁昭公十三年记载的公子弃疾率陈、蔡、不羹、叶等之师起事来看,显然楚平王派屈罢所简的东国之兵是指陈、蔡、不羹、叶的军队。故方城之外的陈、蔡、不羹、叶也应属东国之内。因此,陈伟认为春秋之时楚“东国”大体是指淮水南北的楚东部领土。

淮河贯穿中国东西,将楚东国分为淮南、淮北两个部分。淮北部分主要为黄淮平原,即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伏牛山以东、雎水以西的平原地区。在黄淮平原西部有汝、颍二水自西北向东南流过,构成淮北的汝颖地区,楚人出南阳盆地东北的方城口,即进入这一地区,争霸中原,因此,汝颖地区是楚人经营东国的基础,又是保障江汉间安全的屏障。淮南部分主要为江淮平原,指六安、舒城、霍山、巢湖等大别山以东地区,楚人与吴人征战于此,争夺对江淮间的控制权。之后我将就楚人经营东国的历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说明楚东国疆域的拓展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

楚之东国地处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淮水流域,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是我国南北文明的交汇地带,生活着众多的族群与部落。商、西周时期,淮水流域成为南北族群冲突与对峙的重要场所,周人于此封建了众多的诸侯国家,建立了以周人为主导的南土地缘政治体系,以拱卫王室,维护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平王东迁,周人政治力量的衰落,其南土的地缘政治体系也处于瓦解之中。楚人乘势而崛起,一统于江汉之间,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遂开始北出方城,逐鹿中原。

此时的淮水流域除了周人分封的诸侯而外,还有分布着众多的方国和族群。在汝颍地区,主要有应、房、道、柏、沈、胡、养、蔡、顿、项、陈、许、厉等,在淮水中上游两岸地区则有江、息、弦、黄、蒋、蓼、樊、番、钟离、徐等,在淮南地区,有英、六、宗、巢、舒及群舒等。他们占据着不同的地理区域和节点,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地缘关系,成为楚人经营东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除了其中群舒的偃姓族群而外,在淮河流域还广泛地分布着以赢姓为主体的淮夷族群。夷人本是生活在山东的古老族群,称为“东夷”。周公的东征和齐、鲁的开疆,导致夷人向南流徙,进入淮泗间的徐地。周穆王的东征徐夷,又迫使夷人迁往淮河以南,并沿淮西进,散布在淮水的广大地区。他们有的沿汝、颖北上,既危及到周人中原地区的安全,又阻断交通,冲击着周人的南土地缘政治秩序。因此,从出土的铜器铭文来看,在西周中、晚期,周人与淮夷之间的斗争一直是南土地缘政治的主角。

为了抵御淮夷的入侵,维护周人的南土地缘政治秩序,在淮汝颍地,周宣王分封了一大批的同姓和异姓诸侯,其中的姬姓诸侯,被称为“汉阳诸姬”。从上述诸国的地望来看,王室分封的诸侯无不占据着最为有利的地形,在赢姓、偃姓方国的西边或北边,而赢姓、偃姓方国则多分布淮河的南岸或东侧,其西进北的路线正好被王朝的封国所控制。如姬姓的蔡、胡、应三国就控制了整条汝水的水道,并可方城内的申、吕、唐相呼应;而归姓胡国与顿、项、陈、许、郑则沿颖水一直排开,控制了整条颍水的水道,并与雒邑相呼应。息、弦阻碍了江、黄的西进,蒋、蓼遏制了英、六、群舒的北上。这些王朝的封国与江汉间的诸侯一起,构成了捍卫王室的屏障。他们成为这片地域上的一大政治势力。

除此之外,域内边沿还有郑、宋、鲁、卫等,域外还有齐、晋、吴、越等国。他们与楚人一样,都想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建立起以!爿己为主导的地缘政治秩序。关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地缘格局,荷着很好的概括,其曰:

如此复杂的地缘形势,对雄心万丈的楚国人来说是兼有利弊。有利的是楚人以江汉之间为基地,以方城要塞为门户,是进可攻、退可守,得地利之优势;楚人北出方城,东出冥辄,来往汉淮之间十分便利,不需劳师袭远。而晋、吴两国,虽有山河之利,但争霸中原,一要过黄河,一要渡长江,不得交通之便;齐国更有鲁、曹、宋等国相隔,道伐远也甚为不便。不利的是大国相争,域内诸侯摇摆不定、叛服无常,导致楚人建立中原地缘政治体制时常处于飘摇之中,疆域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发展,域内的政治整合与民族融合得不到加强。

? 早在春秋早期,楚人一统江汉流域,国力迅速强盛。《左传昭公七年》载申无宇说:“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强调了以法治国是楚国国力强大、疆域广阔的根本原因。而《左传哀公十七年》子谷则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珍于汝”,认为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才是楚国强大的真正动力以及封疆达到汝水的根本原因。虽然二者强调的原因不同,但达到的结果却是一样,即楚人拉开了开拓东国的序幕,达到了汝水之滨。

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

?据《左传庄公十四年》记载:

显然,楚人利用蔡、息两国之间的矛盾而涉足淮河流域,打败蔡人,并俘获其国君,破其国都,对楚人来说是很小的胜利,可谓是牛刀小试;而灭息置县,问津淮域,就楚人而言是莫大的智慧,可以称得上是锋芒暗藏了。

息国在淮水上游北岸,地当冥辄之口控制着渡淮河的重要港口,是通往汝水的门户,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楚人占据息后,不仅保障了江汉间的安全,而且也获得了东进淮南、北上中原的关键据点,战略价值巨大。而蔡地处汝水上游,即今河南上蔡,不仅控制着汝水水道,而且也是通往陈、许、宋的交通要道,因此,占据了蔡就可以说占据了汝颍间的中心,战略价值也特别巨大。然楚在对待蔡、息的策略上却迥然不一,息被楚灭,纳入楚国疆域,而蔡却被楚存,成为楚人附庸。宄其原因,可能是蔡近中原,若灭,影响甚大,易招致诸侯恐慌,形成结盟,不利于楚人对淮域的开拓,服而存之,不仅符合周人礼制,而且也宣扬了楚人信义,易使中原诸侯亲近而服。息则远离中原,灭而置县,对中原来说影响甚小。

灭息两年后,楚人即挥师北上伐郑。《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郑伯自栋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栋,为不礼故也。”可见,楚人伐郑,是打着维护周礼的旗号,具有充分的理由。郑厉公复位,没有及时告于楚国,是对楚人的怠慢和轻视。郑居天下之中,都今河南新郑。春秋初期,经郑庄公小霸,在中原诸侯中实力稍强,甚有威望。楚伐郑,一则为惩罚郑的无礼,二则是要在中原诸侯中立威。

栋地是郑厉公仓皇出逃时所居之地,相当于郑国陪都,位于新郑西南里,即今河南禹州市。楚人到了栋地,其势力越过汝水上游而达到了颖水上游地区,地处方城口外、今沙河之上的应国己被楚人所灭,因为应国正好处在这次用兵的路线之上。应国的灭亡,保证了楚人对方城口的控制,保障了楚国核心地带——江汉流域的安全,而其出入方城也更加地方便。

占据息国旧地之后,楚人灭掉了信阳南的樊国,将息国与冥辄之间连成一片。公元前676年,即楚文王十四年,楚人在被巴人击败后,东向伐黄国。《左传 庄公十九年》载:“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踏陵。”由于息国近于黄国,因此这次文王伐黄,不一定是率战败之师而来,很可能是从息国调军参战。由于楚人有“非得胜之君不得入宫”的约束,所以文王取胜之后,即赶回郢都,于六月庚申病死于湫。

楚成王即位后,“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气以稳固江汉流域的秩序。成王六年,即公元前666年,令尹子元为演舞而伐郑,虽入郑都,然无功而返。这次伐郑,给中原诸侯震荡甚大,以至于成王十年,“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意图为郑人报复。

从楚成王十三年开始,楚人连续三年出兵伐郑。据《左传僖公元年》的记载,楚伐郑是因为郑与齐人亲近,意图谋楚。虽然俘获了郑聃伯,郑文公也打算投降,但由于诸侯的救援,楚人并没有达到征服郑国的目的。

齐是东方大国。齐桓公时,重用管仲,锐意改革,使得齐国国力极大增强,成为号令天下诸侯的实际霸主。因此,此时的齐国无疑成了楚人开疆拓土、建立霸业的障碍。为了打破齐人建立的中原地缘政治秩序,就必须征服齐的附庸国。由于郑国位于颖水的上游地区,不仅控制着东方诸侯朝觐周王室的要道,而且也处于中原的腹地,故此成为了楚人征伐的首选。对此形势,顾栋高有着很好的评论,其曰:

齐桓公率诸侯救郑,不仅成功地阻止了楚人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讨伐了楚的属国蔡,并拉拢江、黄、徐等国,形成了抗楚的联盟。公元前656年,即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许、郑八国之师伐楚,次于险。由于双方都无作战的意愿,最后,齐、楚在召陵定盟。召陵之盟,齐国从表面上取得了胜利,限制了楚国的北向发展,而楚国的实力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削弱。事实上,齐、楚之间的争霸较量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反而正式开始齐楚的争霸进程。

齐国的独大,招致了周王室的猜忌,因而唆使郑国背齐向楚。《左传僖公五年》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其文曰:

周王的行为,对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齐人来说真是辛辣的讽刺。而郑文公的逃盟行为,也果然遭到了齐人的征伐。其明年,齐以六国联军伐郑,而楚人则北出方城,围许救郑。据《左传僖公六年》记载:

许国在郑国之南,是齐的盟国。六国弃郑救许,楚人稍退。六国联军全撤,许僖公见楚人仍在方城之外,旦夕可至,忧惧不已,遂与蔡穆侯至武城朝见楚成王,投降于楚,成为楚人的属国。

许人的附楚,巩固了楚人在汝颍间的疆域,北方的局面得以维系,从而让楚人有时间在江淮间开疆拓土。《春秋僖公二年》载:“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云:“盟于贯,服江、黄也。”杜注曰:“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江、黄为楚与国,当在据息灭樊时期,此时齐桓公强大,故背楚亲齐。楚成王十七年,楚人灭弦。《左传僖公五年》载:“楚斗谷於冤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可见,在淮河上游两岸形成了一个反楚亲齐的联盟,这当然为楚人所不容。继灭弦后,楚成王二十四年,楚人又灭黄。

弦、黄的灭亡,对于楚人在淮水中上游两岸及淮南的疆域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弦、黄处于淮水南岸最西段,紧邻大别山三关出口,是楚人翻越大别山所最先到达的地带,这里不仅最靠近汝水下游地区,是楚人渡淮水北上中原,必须经过的地区,又是最临近淮南的地区,是楚人进一步沿淮水流域东进的根据地。反过来说,从抵御南下或西来的敌人方面来说,这一地区也是楚人保卫东北方大别山关口的最好的一个缓冲地带。

翻译十个成语,成语自选,要有点难度

不急之务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旁午走急旁午:交错,纷繁。纵横交错,往来奔赴。

不知轻重缓急指人办事不知事情有主要的、次要的,急办的和可缓办的区别。

促忙促急匆匆忙忙,慌慌张张。

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

楚越之急以之泛指面临外敌入侵,国事危急。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当务之急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倒悬之急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扶急持倾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

风急浪高形容风浪很大。

繁丝急管繁:杂;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指管弦之音繁密而急促。

扶危济急犹扶危济困。

繁弦急管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狗急跳墙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慌慌急急慌:忙乱,恐慌。形容举止慌乱。

火急火燎犹火烧火燎。

缓急轻重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缓急相济缓:和缓,舒缓;急:危急,急迫。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紧急之时都给予帮助。

合刃之急合刃:兵器的锋刃碰在了一起,指交战。指战斗到了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也形容事情发展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急不及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同“急不可待”。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急病让夷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急不择途犹慌不择路。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急不择言择:选择;言:言词。急得来不及选择词语。

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急扯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急处从宽在紧急情况下并不紧张。

急杵捣心形容惊异不安的心情。

急风暴雨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急管繁弦急:快;繁:杂。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急功好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拜鬼求神向鬼神叩拜祈祷,求其保佑。

避祸求福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病急乱求医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厌求详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同“不厌其详”。

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尺蠖求伸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草间求活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

吹毛求瘢求:寻找;瘢:疤痕。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吹毛求瑕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调度征求指征敛赋税。

登木求鱼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但求无过但:仅,只要;过:错误。只追求没有过错。形容做事保守平庸怕出差错。

阿谀求容容:容色,好的脸色。曲意奉承,取悦于人。

焚林之求由于隐居在山林,故烧毁森林使他出来。比喻为求贤才而去毁林。

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发屋求狸拆除房屋以求捕得狸猫。比喻因小失大。

供不应求供:供给,供应;求:需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割地求和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挂冠求去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故剑之求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规求无度规求:贪求;度:限度。一味贪求,没有限度。形容贪得无厌。

广师求益师:效法,学习;益:进步。多方面学习,以增进学识。

好古敏求好:喜爱,喜好。喜好古学而勉力追求。

毁节求生毁节:抛弃自己的气节,变节。指败坏自己的操行和名声,苟且偷生。

蠖屈求伸蠖:昆虫名,行时屈伸其体。比喻人不遇时,则屈身求隐,待来日再展宏图。

求端讯末求寻求;讯:询问;端:开始;末:结果。寻求事情的起源,询问事情的结果。形容办事态度十分严肃认真。

将本求财用本钱谋求利润。同“将本求利”。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名:功名。罪:罪责。指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不应考虑个人的功名、得失。

将本求利用本钱谋求利润。

积本求原从根本上探求。

见弹求鹗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同“见弹求鸮”。

见弹求鸮看到弹丸,就想得到鸟的炙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见弹求鸮炙弹:弹丸;鸮:猫头鹰;炙:烤肉。看到弹丸,就想得到吃到美味的烤鸮肉。比喻过早估计实效。

欬唾成珠比喻言谈精当,议论高明或文词优美。

不安小成成:成就。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或职位。

败笔成丘用坏的笔堆得象小山丘一样。形容书法精良或着述甚多。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和公公。不装傻装聋,就难当婆婆公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成方圆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不成器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不成气候比喻没有成就或没有发展前途。

不成三瓦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不成体统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不成一事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不打不成器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没出息。

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败寇成王失败者沦为草寇,成功的人称王称帝。

百炼成刚刚通钢。铁经过反复锤炼便成为坚韧的钢。比喻人经过多次磨炼而成为有用之才。

百炼成钢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不劳而成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百巧成穷指有多种才能的人反而贫困不堪。同“百巧千穷”。

百忍成金形容忍耐的可贵。

白手成家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白首无成白首:白头,指年老。头发白了,一事无成。指到老没有成就。

百事无成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百无所成犹言一事无成。

百无一成百:一切。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姑公:婆婆,公公。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事业的成功功失败来判断是不是英雄。

败于垂成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保业守成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和业绩。

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成帮结队犹成群结队。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

成败利钝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成败论人论:评论,衡量。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

成败荣枯成功与失败,得志与失意。指人在仕途或事业上的得失荣辱。

成败兴废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成败在此一举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半部论语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不经之语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可同年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同“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不言不语不说话,闷声不响。

出处语默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

沉默不语指一言不发。

村学究语指迂腐浅陋的言辞。

沉吟不语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出语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谗言佞语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言吐语犹言谈吐。指说话。

对床听语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对床夜语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多言多语指不该说而说。

儿女子语妇孺之言。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恶言恶语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讹言谎语讹言:诈伪的话;谎语:不真实的话。指造谣说谎。

恶言泼语泼:蛮横。用恶毒和蛮横的语言说话。

恶语伤人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语相加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恶语中伤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附耳低语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浮文巧语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浮文套语不疼不痒的客套话。

风语不透形容异常严密。

风言醋语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蜚语恶言蜚语:没有根据的流言。形容诽谤的言辞。

风言风语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风言俏语风流之言,俏皮之语。

烦言碎语烦:多,繁剧;碎:琐碎。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风言雾语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浮语虚辞指大话、空话。

风言影语捕风捉影的话语。

古语常言古时候就已流传,至今人们还经常说的话。

甘言美语甜美动听的话。

甘言蜜语甘:甜,甜言蜜语。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

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

搬斤播两专从细小的斤两上动脑筋。

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八两半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百两烂盈两:同“辆”;百辆:一百辆车;烂:灿烂;盈:充满。指妆奁有一百辆车,光彩耀眼,极其丰光。形容婚娶的铺张奢侈。

并世无两犹举世无双。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此地无银三十两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称斤掂两称:衡量轻重;掂:掂量。计算轻重分量。比喻计较轻重得失。

称斤约两称:衡量轻重。计算轻重分量。比喻权衡轻重得失。

秤斤注两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称斤注两形容只注重小节而没有气势。

才貌两全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螭魅罔两螭:通“魑”,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妖精。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魑魅罔两传说中山林中的妖怪。后比喻形形的坏人。

参天两地①为《易》卦立数之义。②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亦作“参天贰地”。

颠斤播两较量轻重。常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计较微细之事。

掂斤播两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掂斤估两犹言掂斤播两。

弹觔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掂斤抹两犹言掂斤播两。

短斤缺两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刀切豆腐两面光比喻为人圆滑,两面讨好。

道三不着两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二心两意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

分金掰两比喻过分计较。同“分斤掰两”。

分斤拨两比喻过分计较。同“分斤掰两”。

分斤掰两比喻过分计较。

分斤较两比喻为人小气,过分计较。

分三别两详细分说;清楚,明白。同“分星擘两”。

分星拨两犹言斤斤计较。

分星擘两详细分说;清楚,明白。

分星掰两一点一滴,详详细细。

反行两得行:行事。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面和反面两种效果。

反行两登行:做,行事;登:通“得”,取得,获得。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反两面的效果。

分星劈两指详细分说。

公私两便便:便利,方便。对公家和私人都便利。

公私两济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

百败不折折:屈服。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百弊丛生百:形容多;弊:弊端,害处。各种弊害都产生出来了。

百步穿杨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百般刁难用各种手段使对方过不去。

百不得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百不当一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百般奉承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

百般抚慰用各种方式进行安慰。抚慰:安慰。

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百不获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百宝万货指大量珍宝财物。

百般无赖用所有卑鄙的方法。

百步无轻担百步:指长途。跑长路,担子再轻也感到很沉重。比喻道远而任重。

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贷贷:饶恕,宽免。无一宽免

八百姻娇姻娇:美女。指美女众多。

百不一爽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

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百般折磨用各种方式使人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百般责难配电盘:指取各种办法;责难:指责非难。指用各种办法指责非难人。

百八真珠念珠。因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颗,故称。

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