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

2.以貌取人成语

3.以貌取人什么意思

4.以貌取人是何意?出自于哪?

5.以貌取人的意思

6.以貌取人成语故事_成语“以貌取人”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以貌取人_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

出自《仲尼弟子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意思是: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节选原文: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获取、给予离弃、趋就都完美无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扩展资料

《仲尼弟子列传》是孔门弟子的一篇多人合传。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总结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并传授给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贤七十。本传在记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形式。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百度百科--仲尼弟子列传

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

以貌取人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义词: 表里如一

反义词: 量才录用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故事: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以貌取人”是指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事物。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以貌取人成语

以貌取人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衣着来衡量、判断他的品质才能或决定对待的态度。

读音:yǐ mào qǔ rén。

成语解释:以貌取人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是不正确的知觉。

2、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

以貌取人造句

1、在没有看见你之前,我从未以貌取人。

2、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能以貌取人,要从本质上去评定这个人的好坏。

3、我们的经理以貌取人,当然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了。

4、永久不要以貌取人,徐徐地说但要迅疾的想。

5、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以貌取人。

6、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7、她择偶时只是肤浅地以貌取人,婚后才发现对方人品不佳终以离婚收场。

8、公司这次徵才没有经验的主管纯粹以貌取人,当然选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9、现在的选美比赛不只是以貌取人,气质和才华也是重要的评量标准。

10、酒店业与其他部分旅游业一样在员工选择上喜欢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什么意思

以貌取人成语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词语释义:

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相关组词:

男才女貌、道貌岸然、礼貌、花容月貌、郎才女貌、貌合神离、人不可貌相、地貌、其貌不扬、音容笑貌、貌似、外貌、相貌、风貌、冰川地貌、貌美如花、面貌、美貌、容貌、岩溶地貌、地貌学、相貌堂堂、月貌、鉴貌辨色、仙姿佚貌、形貌、才貌双全、年轻貌美、貌寝、品貌、状貌、绮年玉貌。

相关造句:

1、在这次旅游途中,进入购物店里,我看到了这家店员以貌取人藐视穷人见钱眼开的本性。

2、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能以貌取人,要从本质上去评定这个人的好坏。

3、我们的经理以貌取人,当然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了。

4、人不可以相貌美丑划分评价,人重要的是内在,是价值,评价人时,切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因为他的某一缺点就说他没有优点,以偏概全!

5、相比两个佣人的浮浅,身为负责接待贵宾的管事,自然不会全部以貌取人,要知道有很多强大的职业者是具有怪癖的,就是打扮成乞丐来到门口的也曾经出现过。

6、这名字咋一看比较女性化,其实是以貌取人,好呆我也是穷山僻壤出来的娃,刚来龙腾市读书那会也是不染一丝风尘,干干净净活活脱脱,引不少折腰。

7、永久不要以貌取人,徐徐地说,但要迅疾的想。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备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对相貌丑的也会倾心爱慕。

8、人不可以相貌美丑划分评价,人重要的是内在,是价值,评价人时,切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因为他的某一缺点就说他没有优点,以偏概全!

以貌取人是何意?出自于哪?

以貌取人的意思是只凭外表形象来衡量、判断人的品质、才能或决定对待的态度。

以貌取人的读音是yǐ mào qǔ rén出自《韩非子·显学》: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的造句

1、永久不要以貌取人,徐徐地说,但要迅疾的想。

2、永远不要以貌取人,慢慢地说,但要迅速的想。

3、在这次旅游途中,进入购物店里,我看到了这家店员以貌取人藐视穷人见钱眼开的本性。

4、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能以貌取人要从本质上去评定这个人的好坏。

5、她择偶时只是肤浅地以貌取人,婚后才发现对方人品不佳,终以离婚收场。

6、我也不想以貌取人,我也有努力看见你的灵魂呀,结果你的灵魂也没有比你的外表美啊。

7、我们的经理以貌取人当然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了。

8、公司这次徵才,没有经验的主管纯粹以貌取人,当然选不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9、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要看他的品德不应以貌取人。

10、现在的选美比赛不只是以貌取人,气质和才华也是重要的评量标准。

11、如果领导以貌取人自然会冷落了某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12、酒店业,与其他部分旅游业一样,在员工选择上喜欢以貌取人。

13、花些时间在仪表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以貌取人。

14、不要以貌取人,外貌可能会欺骗你:不要追逐财富,财富会消失的。

以貌取人的意思

释义以外貌来衡量人的才干。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个特别讨孔子的欢心,他叫宰予,他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但是这跟品德没有关系,宰予可以说是一个品德极差之人,且又懒惰成性。孔子谓之“朽木”。

一天,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儿子要服丧三年,这不是太长了吗?”

孔子生气地说:“君子服丧,吃饭不觉得香,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你却觉得时间太长,你是不仁不义的人。儿女从生下来开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三年丧这是最基本的礼仪,无论他是谁,都应该遵循,但在你看来却可行可不行,你实在无可救药。”

宰予后做了齐国大夫,因与田常合谋作乱而被诛灭九族。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羽,鲁国人,相貌很丑,孔子开始认为他一定很笨,不会成才的,所以不喜欢他。然而子羽品德极好,办事公正,学习很用心,后来子羽在江南游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300多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美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语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我只凭相貌衡量人材,又在子羽身上犯了错误。看来是不该以貌取人的呀!”

以貌取人成语故事_成语“以貌取人”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意思是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读音:yǐ mào qǔ rén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感彩:贬义。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扩展资料

典故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拼音 以貌取人 yǐmàoqǔrén 释义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主人公 近义词 反义词 量才录用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以貌取人”是指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