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僧衣的成语僧衣的成语是什么

2.僧讲的成语僧讲的成语是什么

3.形容老僧的成语

4.怎么描写黄山怪石老僧入定?

5.老僧入定打一生肖

6.三车和尚的典故谁有?

老僧入定什么意思_老僧入定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如此悟出他的前生——

  有一天,王阳明偶游僧寺,看一个僧房锁得严密,便动了疑心,要求和尚打开门看个清楚。和尚对他说,房里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经五十年,上代交付,不可随便开关。王阳明却坚持要开门一看,和尚强不过他,只好开门。果然看到一个和尚肉身坐在龛中入定,面色俨然如生,而且活像王阳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觉得这个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头四面一看,墙壁上还留有一首诗:

五十年前王守仁, 开门即是闭门人。

 精灵剥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怅然若失,便出钱吩咐寺僧为这坐龛圆寂的和尚肉身建塔~

僧衣的成语僧衣的成语是什么

圣僧的成语有:哑羊僧,至圣至明,老僧入定。

圣僧的成语有:不僧不俗,落发为僧,老僧入定。2:结构是、圣(上下结构)僧(左右结构)。3:注音是、ㄕㄥ_ㄙㄥ。4:拼音是、shèngsēng。

圣僧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白杨梅的别称。

二、引证解释

⒈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引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只少_圆光,便似圣僧模样。”明唐寅《漫兴》诗之九:“难寻萱草酬知己,且摘莲花供圣僧。”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济颠乃圣僧,宋时累显圣於吾杭湖山间。”⒉白杨梅的别称。引苏轼《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王十朋注引宋曾公衮曰:“按《杭州图经》云,杨梅坞在南山近瑞_,杨梅甚盛,有红白二种,今杭人呼白者为圣僧梅。”明陈继儒《群碎录》:“扬州人呼杨梅为圣僧。”

三、国语词典

佛教用语:(1)_佛教称由悟道的出家人所组成的团体。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八》:「于一切圣僧不坏信。」(2)_禅林僧堂中央所安置的佛弟子像,如舍利弗、目犍连等。(3)_尊称精通佛法、悟得大道的高僧。《西游记.第二七回》:「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

四、网络解释

圣僧《斗战神》于腾讯互娱2014年年度发布会正式对外首发第七英雄——“圣僧”,并宣布“圣僧”将于该游戏六月逆天公测开启时正式与玩家们见面。圣僧:觅正果孤身万里游圣僧是金蝉子的信徒,金蝉子去西游取真经,圣僧在金山寺行念珠咒镇寺,苦等金蝉子归来。

关于圣僧的诗词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题龙眠画西域圣僧》《题延州圣僧穴》

关于圣僧的诗句

独将圣僧骑且摘莲花供圣僧负笈东归有圣僧

关于圣僧的词语

圣人之徒粥少僧多老僧入定奉道斋僧蜀鄙二僧哑羊僧僧多粥少苦行僧绝圣弃智

关于圣僧的造句

1、哎,显密两宗本可相辅相成,大大提高我们修佛界的实力,三十年前我曾经拜访了华严宗宗主苦果圣僧,只可惜双方分歧太大,不欢而散。

2、离开之前他命王后照顾圣僧的饮食起居。

3、我虽圣人,但我有良言,我虽圣旨,但我有心愿,我虽圣僧,但我有情谊,我虽圣徒,但我有期盼。总结起来,圣但是望你幸福,是让你平安,祝圣诞节日快乐!

4、杨天行看到智慧圣僧面对西方自言自语,心下奇怪,但不敢上去打扰,只得细细地回味着刚刚记下的《大日经》心法。

5、一个女人愿用“王权富贵”来对抗他的“戒律清规”,无奈自己的“爱欲恣恣”遇到唐三藏的“流水无情”,也只好“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圣僧的详细信息

僧讲的成语僧讲的成语是什么

僧衣的成语有:老僧入定,僧多粥少,苦行僧。

僧衣的成语有:苦行僧,粥少僧多,老僧入定。2:注音是、ㄙㄥ一。3:结构是、僧(左右结构)衣(独体结构)。4:拼音是、sēngyī。

僧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二、引证解释

⒈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参见“袈裟”。引唐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诗:“山头_室_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三、国语词典

僧人所穿的衣服。词语翻译德语M_nchskutte(S)_

四、网络解释

僧衣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师傅穿的僧衣种类很多,分春、冬季平时所穿的长衫、短衫、伽蓝卦、披风(秋冬季所用)。在各种法会时主要以海青主外加批衣。搭衣分为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祖衣、千佛衣、千花衣、千寿衣。依各种不同场合与受戒情况而定。各搭衣颜色各有不同也特定在某些场合所穿。僧服穿法与在家人穿法没有不通只有搭衣和海青的颜色以及搭衣戒条上有区别。

关于僧衣的近义词

袈裟法衣

关于僧衣的诗词

《田家十咏·长襟侈袖若僧衣》《过融上人兰若·山头禅室挂僧衣》

关于僧衣的诗句

僧衣换却朝衣尽儒衣不著著僧衣松露湿僧衣

关于僧衣的单词

frock

关于僧衣的词语

僧多粥少奉道斋僧蜀鄙二僧苦行僧老僧入定粥少僧多哑羊僧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僧衣的详细信息

形容老僧的成语

僧讲的成语有:哑羊僧,老僧入定,讲文张字。

僧讲的成语有:老僧入定,讲古论今,僧多粥少。2:注音是、ㄙㄥㄐ一ㄤˇ。3:结构是、僧(左右结构)讲(左右结构)。4:拼音是、sēng jiǎng。

僧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指僧徒说法讲经。

二、引证解释

⒈指僧徒说法讲经。引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僧讲》:“士行曹魏时讲道行经,即僧讲之始也。”

三、网络解释

僧讲僧讲,拼音是sēngjiǎng,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僧徒说法讲经。

关于僧讲的诗词

《送僧讲罢归山》《赠道光·老僧讲罢结茅庐》

关于僧讲的诗句

老僧讲罢结茅庐夜磬番僧讲雨化僧讲盛

关于僧讲的词语

讲信修睦讲经说法苦行僧讲古论今高头讲章老僧入定僧多粥少讲是说非投戈讲_刑仁讲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僧讲的详细信息

怎么描写黄山怪石老僧入定?

半路出家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口头禅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老僧入定和尚静坐,使心定于一处,不起杂念,叫入定。形容人静静地端坐着。

面壁功深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

沿门托钵钵:和尚吃东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缘。比喻挨家乞讨。

在家出家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半路修行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开山老祖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开山始祖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同“开山祖师”。

念念有词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老僧入定打一生肖

描写思路:以课文内容作为主题,结合自身感受,真实得描述,正文:

黄山怪石老僧入定黄山在百步云梯对面,站在百步云梯登山点处可看见对面容成峰下,有一怪石,高约3米,宛如一位身披袈裟.头戴僧冠的和尚趺坐静修,取名“老僧入定”。

如云雾镣绕,云海形成时,又称“老僧观海”。由因此怪石嘴巴稍长,颇似猪八戒,正前方正好有一方形石头恰似镜子,故又称故有人又称猪八戒照镜子,也有称此景为“猪八戒打坐”或“猪八戒观海”。

扩展资料:

《黄山奇石》一书讲述了从后山云谷寺爬到白鹅岭,再爬到始信峰。黄山的奇景就落落大方地浮到眼前,龙爪松干曲枝虬,黑虎松针叶短粗,连理松(夫妻松)拥抱亲密,送客松冠平如削,竖琴松色绿深沉。一棵棵苍翠奇特的松树,或卧、或立、或俯、或仰,丰姿多采。

不看不知道,看了才知黄山真奇妙。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如同一幅幅图画,内容异彩纷呈,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相信。黄山一峰一姿,一石一态,一松一画,充满了美意。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剥蚀,让黄山以巧夺天工的自然奇景有别于五岳的古迹。它的美,美在奇松、奇峰、奇石之上。

三车和尚的典故谁有?

老僧入定打一生肖介绍如下:

老僧入定打一生肖是鸡。

鸡,是最重要的传统家禽。

在传统文化里,鸡因为与“吉”谐音,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意义。自古以来,有鸡鸣犬吠的地方就有人家、有烟火,而雄鸡啼曙则作为吉祥之喻、光明之象、奋斗之声。

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民间常把鸡称为“凤”。

鸡的羽毛艳丽。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孔雀都有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成为“凤凰”的主要原型。

鸡肉含丰富蛋白质,其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故是老年人较好的蛋白质食品。对体质虚弱者,用鸡肉或鸡汤作补品食用更为适宜,尤以乌骨鸡为佳。

鸡肉味道鲜美且有营养。

鸡的菜谱

白切鸡

1.先准备好鸡1200克、葱5克、蒜头5克、姜10克、香油一汤匙、鲜生抽3汤勺、米酒30ml,以后把鸡脯肉解决清理干净。

2.再把大葱洗干净后系结,姜片洗干净后切割成块状,鸡脯肉放进锅中,倒进凉水焯一会后捞起来,再自来水清洗一下。

3.以后把鸡脯肉捞起来,放进火锅中,倒进沸水,另外倒进米酒,盖好盖子火灾烧开后中文火煮40分钟。

4.把煮开的鸡脯肉捞起来,放进凉水里边侵泡彻底放凉,再提起来控干水,匀称的刷些芝麻油,再把葱蒜末放进碗里。

5.倒进生抽,滴少量芝麻油,立即把鸡脯肉切割成小块蘸酱吃就可以。

口水鸡

1.先准备好三黄鸡1只、盐1勺子、姜1块、蒜2瓣、八角2个、米酒1勺子、生抽酱油1勺子、白醋1勺子、大葱2棵、麻椒油1勺、红尖椒1把、水豆豉1勺子、香油1勺子、白糖1勺子、良姜1小把、食用油适当、风姜2块。

2.鸡屠宰解决好后清理干净,再放进锅中,另外放进姜蒜,倒进米酒,低火烧开5分钟后歇火,再盖好盖子侵泡45分钟后捞起来。

3.再把鸡脯肉放进凉开水里边侵泡,以后把少量油倒进锅中,烧至湿热后放进朝天椒、八角煸炒干水份,捞起来放凉后切割成末,放进耐热的碗里。

4.放进水豆豉,以后把油倒进锅中烧至起烟后歇火,放到八成热后淋在朝天椒末中,再把姜蒜倒成泥放进碗里,倒进醋和生抽酱油,放进白砂糖。

5.搅拌均匀后筛粉一下,以后把油辣子表层的辣椒油倒进料汁中,再撒些白芝麻,以后匀称齐整摆放在碗里的鸡脯肉中,匀称的撒些葱段就大获全胜了。

故事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三车和尚”,当年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经印度北部已是冬天,要翻越雪山,到另一个国度。山上除了冰雪,连一只飞鸟也见不到。当他爬到山顶时,惊奇地发现,白雪覆盖的山顶上裸露出一片黑土。

玄奘仔细察看这片泥土,发现了几丝粗长的头发。於是顺著头发挖去,他想一定有高人在这里入定。他把埋在地下的人挖了出来。只见那人双目闭合,盘腿而坐,有一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长满了野草。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老僧睁开眼,茫然问:你是谁啊?玄奘大师说:小僧玄奘,你老在此入定多久了?老僧眯眼想了想说:是某某年间在此结庐入定,是等红佛(释迦牟尼佛)传我《瑜伽师地论》。玄奘大师说:释迦佛已经涅磐1000多年了。

老僧答:那就等白佛(弥勒菩萨)出世。玄奘说:弥勒佛出世还须四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样吧,《瑜伽师地论》小僧玄奘我就可传,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天竺取经归来跟我学习,如何?

老僧入定观照后点头应许。当下便按照玄奘大师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等待玄奘大师的归来。

十九年后,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跋涉五万里,从西域取经归来。到皇帝那里去寻找转世的老僧。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惊讶,对玄奘说:我没有十九岁的皇太子啊!后来一查,老僧投胎投错了地方,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于是传诏下去,将那个青年宣来,令其随玄奘出家。

其时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他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同意出家。皇帝怒曰:不出家就赐死!那青年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载金银元宝,一车载酒,一车载美女。玄奘大师心中有数,点头默许。

于是,一个热闹有趣的场面出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轰轰隆隆跟着三辆大马车,财宝醇酒加美女,好不招摇壮观!街上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三车和尚”的“美名”一时传遍了大街小巷!

当时车队行至设坛剃度的寺庙,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老僧阿赖耶识中沉睡的记忆。他毕竟刻苦修学多生多世,晨钟暮鼓的灵性一触即发。他当即翻身落马,痛苦忏悔,从此虔心重皈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大师的座下弟子,法号窥基。

窥基法师因为根基深厚,修行刻苦,后来成就很高,证得菩萨果位。有一次,他到终南山拜访律宗著名高僧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因为持戒甚严,功德很大,感动天人供养,每天中午都有天人天女下来送饭。但奇怪的是,窥基法师来了之后,再也没见天人下来。

到了晚上,道宣律师整夜打坐,夜不倒褡。窥基大师却倒头便睡,并且还打呼噜,鼾声如雷。第二天,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吉祥卧,你又打呼噜又翻身,又伸胳膊又撩腿,吵的一夜不清闲。

窥基说:是你不清闲我才一夜没睡好!你腰里那个虱子,就咬你一口,你就想捏死它,后来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扔到地上。手也太重了,跌断了它一条腿,它痛的“哎哟,哎哟”的,哭骂了一夜,吵死我了!

道宣律师一听之下,瞠目结舌。不禁大生惭愧,默然不语。等窥基大师一走,中午天人又来送饭。道宣问: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大呼:这几天可整个山顶祥云笼罩,金刚护法布满空中,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哪里进得来啊!道宣再次愕然,方知窥基大师是位大菩萨!

扩展资料

窥基(632年-682年),京兆雍州长安人(今陕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识宗创始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或单称基,法名“窥基”,被尊称为“慈恩法师”。貌魁伟,禀性聪慧。

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或谓窥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

窥基与师玄奘参与译经,玄奘译唯识论时,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

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窥基的著作有《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因明入正理论疏》、《摄大乘论钞》、《胜宗十句义章》等。

主要学说

窥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师父玄奘法师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

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

他的学说思想异常丰富。然而,由于学术界一直以为唯识宗是以移植印度瑜伽行派为特色的,加之对于印度瑜伽行派的真实面目,特别是流派发展并未完全搞清楚,因此,现存于窥基著作中的那些内容是承袭印度佛教的,哪些又带有若干独创性的,都无法进行清晰界定。

另外,玄奘大师没有专门著述论述自己的思想,其许多思想创造也有赖于窥基著述得以保存。窥基在唯识宗教义体系化、系统化方面的贡献,截止目前在汉传佛教系统中仍然是后无来者的。换言之,如果没有窥基的著书立说,如果没有窥基的不懈努力,印度的瑜伽行派思想是不可能发展为中土的慈恩宗的。

百度百科-窥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