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字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2.急求三国贾诩资料~~~

3.举字开头的成语

4.《旧唐书》卷八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5.根据下面所给的“举”字的意思,写出“举”字的词语

举无遗策_举之勿遗

1.描写打仗计谋的成语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2.描写打仗计谋的成语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3.描写打仗的成语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鞍马之劳 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

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二回:“耳不闻兵戈之声,眼不见伐之事,身不受鞍马之劳,心不悬胜败之扰。”

被甲执兵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吾见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 兵闻拙速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出处:《孙子·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不败之地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

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处:《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倒置干戈 把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斗而铸兵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

比喻行动不及时。同“斗而铸锥”。

出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一本作“斗而铸兵”。 斗而铸锥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

比喻行动不及时。 出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出处: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

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临阵磨刀 临:到、快要;阵:上阵打仗。

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临阵磨枪 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临阵脱逃 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屡战屡败 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马入华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处:《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能征惯战 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匹马单枪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有勇无谋 只有勇气,没有计谋。

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不讲策略。 出处: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

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如入无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

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出处:宋·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及一旦王伦张海等相继而起,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出处:《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养。

4.描写计谋的成语

关于计谋的成语及解释如下:筹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

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

指为人出主意。出谋画策:谋:谋略。

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

常指为人出主意。多方百计: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

费尽心机:心机: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费尽心思: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费尽心血:意思是指用尽心思和计谋,想尽办法。革图易虑:改变计谋策略。

好谋无断:好:喜爱,喜好;谋:计谋,谋划。爱用计谋,但缺少决断。

形容人空有心计而没有胆略。花花肠子:比喻奸诈的计谋或有奸诈心计之人。

机关算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机关用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计不旋跬:指计谋的实现十分神速。计绌方匮:计谋不足,方略匮竭。

计合谋从:指计谋合乎君上之意而被纳。计将安出: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

如何制定计谋呢?计尽力穷:穷: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计穷力极:计谋、力量都用尽了。同“计穷力竭”。

计穷力竭:穷、竭: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计上心来: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计深虑远:计:计谋;虑:考虑。计谋想得很深远。

计无所施:计:计策;施:施展。再也没有可施展的计谋了。

将机就计:利用机会施行计谋。今蝉蜕壳:金蝉脱壳。

今,通“金”。指使用计谋而逃脱。

举无遗策: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

形容足智多谋。举无遗算:举:提出;算:谋算、办法。

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军不厌诈: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离山调虎: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略施小计:略:稍微,粗略。

稍微运用小小计谋。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妙算神谋:妙、神:形容高明;算、谋: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谋臣武将:指有计谋的大臣和勇猛的战将。

谋定后战:谋:计谋,策略。用兵打仗时,要先定好计谋然后再行动。

谋莫难于周密:计谋最难得的在于周到严密。谋无遗策:计谋没有遗漏的地方。

形容计谋周密稳妥。谋无遗谞:遗谞:才智不足之处。

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

能士匿谋:匿:藏匿。有才能者得不到重用就藏匿其计谋。

铺谋设计:铺:铺设,安排;谋:筹划。巧作安排设下计谋。

铺谋定计:铺设和制定计谋。情巧万端:情巧:真伪。

形容军事上真真的计谋奇策,变化多端。人极计生:指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上兵伐谋: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

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设计铺谋:铺:铺设。

设下计谋。神机鬼械:形容计谋阴险狡诈。

神机妙术:机:心思;术:手段,策略。灵巧的心思,奇妙的谋划。

形容计谋高明。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神机妙用:机:心思;术:手段,策略。灵巧的心思,奇妙的谋划。

形容计谋高明。神机莫测:神妙的计谋使人难以预料。

神谋妙算:神、妙:形容高明;谋、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神术妙计:指神妙莫测的计谋。

神算妙计:神妙莫测的计谋。施谋设计:运用策略计谋。

施谋用计:施:施行;计:计谋。运用策略计谋。

施谋用智:智:智慧,计谋。运用策略计谋。

势孤计穷:孤:孤单;计:计谋;穷:尽。势力孤单,计谋用尽。

疏谋少略:计谋、策略很少。形容不善谋划。

孙庞斗智: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

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脱壳金蝉:比喻用计谋脱身。万全之策:策:计策、办法。

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万全之计: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同“万全之策”。万世长策:指长远的的策略或极好的计谋。

帷幄运筹:帷幄:古代军中帐幕;筹:计谋、谋划。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稳操胜券: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

指有把握取得胜利。稳操胜算: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

指有把握取得胜利。雄材伟略:略:计谋。

非常杰出的才能,远大的谋略。妙算::玄秘的机关;妙算:神妙的推算。

指神妙莫测的计谋。一步一计:指人善于使用计谋,诡计多端。

一筹不画:筹:筹划、计谋。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一筹不吐:筹:筹划、计谋。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5.形容战斗的成语

安行疾斗:行动从容,战斗英勇。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拔刃张弩:刃:指有铎刃的兵器;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拔出刀,张开弓。

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背水为阵:水:指河流。

背对着淋漓摆开阵势,拼死战斗。比喻决一死战。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笔枪纸弹:以笔为枪,以纸为。指用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

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兵微将乏:乏:缺乏。

形容军队战斗力薄弱。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

形容战斗力很强。不战而溃:溃:溃败。

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擦拳抹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摩拳擦掌”。

持枪实弹:持:握。手握钢枪,上膛。

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赤壁鏖兵:鏖:激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赤体上阵:阵:指战场。光着膀子上阵交战。

比喻不顾一切,勇敢战斗。也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刀折矢尽:折:断;矢:箭。刀也断了,箭也用尽了。

形容战斗到最后,无力再战了。飞箭如蝗:飞:飞快,迅速;蝗:蝗虫。

飞快的箭像成群的蝗虫一样多。形容激烈的战斗。

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

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上弦,刀剑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

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弓上弦,刀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

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弓折刀尽: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攻必克,守必固:克:攻下据点,战胜;固:牢固,坚固。进攻没有打不下来的,防守没有不稳固的。

形容战斗力极强。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合刃之急:合刃:兵器的锋刃碰在了一起,指交战。指战斗到了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

也形容事情发展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荷枪实弹:荷:扛。

扛着枪,上了。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擐甲披袍: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

指做好战斗准备。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

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擐甲执锐:擐:穿;锐:兵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

指准备战斗。挟人捉将:挟:制服。

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

指作好战斗准备。将勇兵强:将:将领;兵:士卒。

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将勇兵雄: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解甲释兵:解:解除;释:卸下。

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兵: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金鼓齐鸣: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

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金鼓喧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钟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

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精兵猛将:精:精锐;猛:勇猛。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勇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励兵秣马:励:磨利;兵:兵器;秣:喂。

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砺兵秣马: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

指准备战斗。砺戈秣马:磨戈喂马。

比喻作好战斗准备。练兵秣马:训练士兵,喂饱战马。

指作好战斗准备。粮尽援绝:。

举字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举目无亲,举一废百,举无遗策,举而不坚,举棋不定,举世闻名,举世瞩目,举手之劳,举国上下,举足轻重,举案齐眉,举措失当,举世无双,举鼎绝膑,举一反三,举国欢庆,举国欢腾,举世罕见,举步维艰,举国哗然,举手投足,举世无敌,举贤荐能,举止失措,

急求三国贾诩资料~~~

举是一个常见汉字,有多种含义,你知道哪些带有举的成语?接下来网我将带来举字成语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举的基本解释

1.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发起,兴办:~义。~办。创~。 4.提出:~要。~例。 5.推选,推荐:推~。荐~。 6.全:~国。~世。~家。 7.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攻克:“一战而~鄢、郢”。

举字相关成语有:

举止不凡 祁奚之举 举措失当 举手相庆 不识抬举 百端待举 举步生风 选贤举能 举止言谈 轻而易举 举首戴目 时诎举赢 一举两得 轻举远游 举足轻重 龙兴凤举 一举两全 不可胜举 风举云摇 祁奚举午 百废待举 知情不举 龙举云属 毛举细故 举一反三 画眉举案 齐眉举案

带有举字成语解释

1 按兵不举:犹按兵不动。

2 包举宇内: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3 百端待举: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4 飙发电举:形容声势迅猛。

5 飙举电至:飙:疾风、暴风。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

6 道不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7 不遑列举:犹不胜列举。

8 不可列举:枚:个。不能够一个个地列举。形容数量、种类极多。

9 不可胜举:指无法一一列举,极言其多。

10 风举云飞: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11 百举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12 百废咸举: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13 不识抬举: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14 超然远举: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15 成败在此一举: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16 多此一举: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17 笃近举远: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18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19 举善荐贤: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20 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21 举世混浊: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22 举世皆知:举: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23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24 举世无敌: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25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举字有关成语意思

1 举鼎绝膑: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2 举国若狂: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3 举国上下:指全国各方面的人。

4 举步生风: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5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6 举措不当:措施不得当。

7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8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9 举手投足: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10 举目千里: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11 举手之劳: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12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3 举无遗策: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14 举贤使能: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15 举要删芜: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16 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17 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18 龙举云兴:比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同“龙兴云属”。

19 龙举云属:比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同“龙兴云属”。

20 龙兴凤举:比喻王者兴起。

21 举一废百: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22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

23 轻举妄动: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取行动。

24 轻举远游:指避世隐居。

25 毛举缕析: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

举字相关成语的人也喜欢:

举字开头的成语

贾诩(147-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曾先后担任三国军阀李傕、张绣、曹操的谋士。官至魏国太尉,谥曰肃侯。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贾诩

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注:《谥法考》曰: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活命,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 贾诩

永汉元年(189)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纳。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贾诩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后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于是拜贾诩为尚书。虽然如此,李傕等对等贾诩总是“亲而惮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时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 动画片《三国演义》中的贾诩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袭占长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权后,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多次打斗起来。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之,所以三人虽心中不和,但表面上还过得去。于是三分长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助自己。后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便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望。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贾诩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贾诩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贾诩至张绣处,张绣大喜,果然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贾诩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属。 建安二年(1年),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军攻打张绣。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欲迎献帝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大为佩服。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前,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先于绣坐上对来使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惊惧地说:“何至于此!”并暗中对贾诩说:“若此,当何归?”贾诩说:“不如从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贾诩说:“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从其言,于十一月率众归顺曹操。 张绣的归顺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避免了两面作战,所以曹操闻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遂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时冀州尚为袁绍所占,贾诩便留参司空军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曹军军粮方尽,曹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称善。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众人皆疑,只有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曹操欣然纳其计,率军出击,大败袁军。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迁贾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贾诩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参见渭南之战)。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计于贾诩,贾诩说:“离之而已”(《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用其计,利用过去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疑忌,促使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当时曹操未立太子,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从其言,深自砥砺。后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说:“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曹操说:“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操大笑,于是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取自保策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黄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不纳,果然无功而反。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历史评价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荀勖别传》: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三国志贾诩传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春秋曰: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赏。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万)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於将军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将何以图安?”嵩曰:“心不忘忠,何为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今主势弱於刘、项,将军权重於淮阴,指麾可以振风云,叱咤足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前附,振武以临后服;徵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於前,大军震响於后,蹈迹漳河,饮马孟津,举天网以网罗京都,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忿,解久危之倒悬。如此则攻守无坚城,不招必影从,虽儿童可使奋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况厉智能之士,因迅风之势,则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齐,南面以制,移神器於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神机之至决,风发之良时也。夫木朽不雕,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雕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主上不自由,诏命出左右。如有至聪不察,机事不先,必婴后悔,亦无及矣。”嵩不从,忠乃亡去。英雄记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发病而死。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献帝纪曰: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魏书曰: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献帝纪曰: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献帝纪曰: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窥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于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献帝纪曰: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典略称煨在华阴时,脩农事,不虏略。天子东还,煨迎道贡遗周急。献帝纪曰:后以煨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以寿终。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原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傅子曰:诩南见刘表,表以客礼待之。诩曰:“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世语曰:模,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模子胤,胤弟龛,从弟疋,皆至大官,并显於晋也。

《旧唐书》卷八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举要删芜、

举纲持领、

举直错枉、

举棋不定、

举措不当、

举案齐眉、

举步生风、

举措必当、

举止不凡、

举直厝枉、

举一反三、

举手投足、

举足轻重、

举目千里、

举世瞩目、

举首加额、

举首奋臂、

举踵思慕、

举措失当、

举无遗策、

举动荆棘、

举贤任能、

举止娴雅、

举鼎绝膑、

举直措枉、

举贤使能、

举步维艰、

举世混浊、

举止失措、

举目远望

举国若狂、

举国上下、

举大略细、

举止自若、

举眼无亲、

举踵思望、

举世无伦、

举重若轻、

举一废百、

举酒作乐、

举善荐贤、

举世无敌、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举手加额、

举鼎绝脰、

举止大方、

举鼎绝膑、

举手之劳、

举世皆知、

举鼎拔山、

举世无双、

举止言谈、

举首戴目、

举十知九、

举世闻名、

举不胜举、

举棋若定、

举轻若重、

举目无亲、

举手相庆

举枉措直、

举例发凡、

举国一致

根据下面所给的“举”字的意思,写出“举”字的词语

 ○刘仁轨 郝处俊 裴行俭(子光庭)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不遑专习,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瑰将上表论事,仁轨见其起草,因为改定数字。瑰甚异之,遂赤牒补息州参军。稍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恃其高班,豪纵无礼,历政莫能禁止。仁轨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杀之。州司以闻,太宗怒曰:"是何县尉,辄杀吾折冲!"遽追入,与语,奇其刚正,擢授栎阳丞。贞观十四年,太宗将幸同州校猎,属收获未毕,仁轨上表谏曰:"臣闻屋漏在上,知之者在下;愚夫之计,择之者圣人。是以周王询于刍荛,殷后谋于板筑,故得享国弥久,传祚无疆,功宣清庙,庆流后叶。伏惟陛下天性仁爱,躬亲节俭,朝夕克念,百姓为心,一物失所,纳隍轸虑。臣伏闻大驾欲幸同州教习,臣伏知四时搜狩,前王恒典,事有沿革,未必因循。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玄黄亘野,十分才收一二;尽力刈获,月半犹未讫功;贫家无力,禾下始拟种麦。直据寻常科唤,田家已有所妨。今既供承猎事,兼之修理桥道,纵大简略,动费一二万工,百姓收敛,实为狼狈。臣愿陛下少留万乘之恩,垂听一介之言,退近旬日,收刈总了,则人尽暇豫,家得康宁。舆轮徐动,公私交泰。"太宗特降玺书劳曰:"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所陈之事,朕甚嘉之。"寻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

 显庆四年,出为青州刺史。五年,高宗征辽,令仁轨监统水军,以后期坐免,特令以白衣随军自效。时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于百济府城镇守,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安抚其余众。文度济海病卒。百济为僧道琛、旧将福信率众复叛,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引兵围仁愿于府城。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文度统众,便道发新罗兵合势以救仁愿。转斗而前,仁轨军容整肃,所向皆下。道琛等乃释仁愿之围,退保任存城。寻而福信杀道琛,并其兵马,招诱亡叛,其势益张。仁轨乃与仁愿合军休息。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进围平壤,不克而还。高宗敕书与仁轨曰:"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将士咸欲西归,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况在沧海之外,密迩豺狼者哉!且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战而有胜,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闻上,更请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当出师命将,声援才接,凶逆自歼。非直不弃成功,实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何时可灭?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贼中心,如其失脚,即为亡虏。拔入新罗,又是坐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众从之。时扶余丰及福信等以真岘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之兵,乘夜薄城。四面攀草而上,比明而入据其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俄而余丰袭杀福信,又遣使往高丽及倭国请兵,以拒官军。诏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浮海以为之援。仁师既与仁轨等相合,兵士大振。于是诸将会议,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固守则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贼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降。

 先是,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率其众降。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孙仁师曰:"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仁轨曰:"吾观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谋,感恩之士,从我则成,背我必灭,因机立效,在于兹日,不须疑也。"于是给其粮仗,分兵随之,遂拔任存城。迟受信弃其妻子走投高丽,于是百济之余烬悉平。孙仁师与刘仁愿振旅而还,诏留仁轨勒兵镇守。初,百济经福信之乱,合境凋残,僵尸相属。仁轨始令收敛骸骨,瘗埋吊祭之。修录户口,署置官长,开通途路,整理村落,建立桥梁,补葺堤堰,修复陂塘,劝课耕种,赈贷贫乏,存问孤老。颁宗庙忌讳,立社稷。百济余众,各安其业。于是渐营屯田,积粮抚士,以经略高丽。仁愿既至京师,上谓曰:"卿在海东,前后奏请,皆合事宜,而雅有文理。卿本武将,何得然也?"对曰:"刘仁轨之词,非臣所及也。"上深叹赏之,因超加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厚赉其妻子,遣使降玺书劳勉之。仁轨又上表曰: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深,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有所闻。具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陛下再兴兵马,平定百济,留兵镇守,经略高丽。百姓有如此议论,若为成就功业?臣闻琴瑟不调,改而更张,布政施化,随时取适。自非重赏明罚,何以成功?臣又问:"见在兵募,旧留镇五年,尚得支济;尔等始经一年,何因如此单露?"并报臣道:"发家来日,唯遣作一年装束,自从离家,已经二年。在朝阳瓮津,又遣来去运粮,涉海遭风,多有漂失。"臣勘责见在兵募,衣裳单露,不堪度冬者,给大军还日所留衣裳,且得一冬充事。来年秋后,更无准拟。陛下若欲殄灭高丽,不可弃百济土地。余丰在北,余勇在南,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相影响,若无兵马,还成一国。既须镇压,又置屯田,事藉兵士,同心同德。兵士既有此议,不可胶柱因循,须还其渡海官勋及平百济向平壤功效。除此之外,更相褒赏,明敕慰劳,以起兵募之心。若依今日以前布置,臣恐师老且疲,无所成就。臣又见晋代平吴,史籍具载。内有武帝、张华,外有羊祜、杜预,筹谋策画,经纬谘询。王浚之徒,折冲万里,楼船战舰,已到石头。贾充、王浑之辈,犹欲斩张华以谢天下。武帝报云:"平吴之计,出自朕意,张华同朕见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乱如此。平吴之后,犹欲苦绳王浚,赖武帝拥护,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浚不存首领。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抚心长叹。伏惟陛下既得百济,欲取高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奋,举无遗策,始可成功。百姓既有此议,更宜改调。臣恐是逆耳之事,无人为陛下尽言。自顾老病日侵,残生讵几?奄忽长逝,衔恨九泉,所以披露肝胆,昧死闻奏。

 上深纳其言。又遣刘仁愿率兵渡海,与旧镇兵交代,仍授扶余隆熊津都督,遣以招辑其余众。扶余勇者,扶余隆之弟也,是时走在倭国,以为扶余丰之应,故仁轨表言之。于是仁轨浮海西还。初,仁轨将发带方州,谓人曰:"天将富贵此翁耳!"于州司请历日一卷,并七庙讳,人怪其故,答曰:"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至是皆如其言。

 麟德二年,封泰山,仁轨领新罗及百济、耽罗、倭四国酋长赴会,高宗甚悦,擢拜大司宪。乾封元年,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三年,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副司空李勣讨平高丽。总章二年,军回,以疾辞职,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咸亨元年,复授陇州刺史。三年,征拜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径度瓠卢河,破其北方大镇七重城。以功进爵为公,并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州党荣之,号其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上元二年,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依旧监修国史。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军,寻为吐蕃所败。永隆二年,兼太子太傅。未几,以老乞骸骨,听解尚书左仆射,以太子太傅依旧知政事。永淳元年,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监国,遣仁轨与侍中裴炎、中书令薛元超留辅太子。二年,太子赴东都,又令太孙重照京师留守,仍令仁轨为副。则天临朝,加授特进,复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知留守事。仁轨复上疏辞以衰老,请罢居守之任,因陈吕后祸败之事,以申规谏。则天使武承嗣赍玺书往京慰喻之曰:"今日以皇帝谅暗不言,眇身且代亲政。远劳劝诫,复表辞衰疾,怪望既多,徊徨失据。又云'吕后见嗤于后代,禄、产贻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初闻此语,能不罔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且端揆之任,仪刑百辟,况公先朝旧德,遐迩具瞻。愿以匡救为怀,无以暮年致请。"寻进封郡公。垂拱元年,从新令改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寻薨,年八十四。则天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仁轨虽位居端揆,不自矜倨。每见贫贱时故人,不改布衣之旧。初为陈仓尉,相工袁天纲谓曰:"君终当位邻台辅,年将九十。"后果如其言。仁轨身经隋末之乱,辑其见闻,著《行年记》,行于代。

 子浚,官至太子中舍人。垂拱二年,为酷吏所陷,被杀,妻子籍没。中宗即位,以仁轨春宫旧僚,追赠太尉。浚子冕,中,为秘书省少监,表请为仁轨立碑,谥曰文献。

1、表示"全"的意思:举国;举世;举家。

2、表示"做"的意思:举义;举办;创举。

3、?表示“说明,举出"的意思:举要;举例。

举 (举) 读音为(jǔ )

基本解释:

1、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2、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3、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4、提出:举要。举例。?

5、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6、全:举国。举世。举家。?

7、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

8、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含有举字的成语:

按兵不举犹按兵不动。

百端待举面端:百种;举:举办。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百废备举举:兴办。一切被废置的事情全部都兴办起来。形容建设事业兴旺发达。

百废待举废:被废置的事情;待:等待;举:兴办。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百凡待举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飙发电举形容声势迅猛。

百废俱举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百废具举指许多被废置的事业都等着兴办。同“百废俱举”。

百废咸举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百堕俱举堕:荒废;废弃。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同“百废俱兴”。

不遑枚举bùhuángméijǔ

百举百捷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百举百全百:形容多;举:行动;全:完成。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飙举电至飙:疾风、暴风。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

包举宇内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不可枚举枚:个。不能够一个个地列举。形容数量、种类极多。

不可胜举指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不识抬举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百务具举各种事务全都兴办。

成败在此一举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刺举无避刺举:侦察揭发;避:回避。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形容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超然远举为超脱世事,远由而去。

道不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多此一举举:行动。指多馀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大举进攻大举:重大的行动。大规模出兵,向敌方进攻。

笃近举远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待机再举举:行动。等待时机然后再行动。

待时而举待:等待;举:行动。等待有利时机再取行动。

发凡举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风举云飞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风举云摇凭借风云飞腾而上。亦比喻飞黄腾达。

高蹈远举意为隐居避世。

高飞远举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远大。

纲举目张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高举深藏高高地举起,深深地躲藏。指避世隐居。

高举远蹈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

高举远去意为隐居避世。

管窥筐举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瞽言妄举指随便乱说,轻率行动。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鸿鹄:天鹅。天鹅高高飞翔,一飞千里。指人有雄才大略。

画眉举案画眉:指汉张敞为妻画眉毛的故事;举案:指汉朝孟光为夫送饭的故事。比喻夫妻互敬互爱。

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步如飞形容走的很快。

举步生风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举不胜举胜: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举步维艰祥见:步履维艰

举措必当举措:举动,措置;当:适合,合宜。指行动措施完全得当。

举措不定举措:行动。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比喻犹豫不决。

举错必当当:恰当。指措施或举动得体、适当。

举措不当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举错动作举错:措施。指举止行动。

举仇举子举:推荐;仇:仇敌;子:儿子。既推荐仇敌,也推荐儿子。形容办事公正。

举措失当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举措有适指措施或举动得体、适当。

举鼎拔山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举鼎绝膑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举鼎绝脰举:抬起;绝:折断;脰:颈项。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比喻力小不能胜任。

举动荆棘一举一动,就象在刺树林里一样,比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举大略细提出重大的,舍弃细小的。指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善于抓重大问题。形容人有气魄,有胆识。

举纲持领举:提出;纲:网的总绳;领:衣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衣领一抖,衣服就顺了。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

举国若狂举:全;狂:狂欢。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国上下举:全。指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举笏击蛇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手板将蛇打死。比喻有胆识。

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举目千里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举偏补弊弊:弊端,毛病。指出偏差疏漏,补救缺点错误。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举棋若定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举前曳踵曳:拖;踵:脚后跟。拖着脚后跟向前迈步。形容谨慎小心,缩手缩脚的样子。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惊人之举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举觞称庆觞:古代盛酒器。举杯庆贺,表示喜悦。

举首戴目举:抬起;戴目:仰视的样子。形容望着远处而有所期待或殷切期待。

举首奋臂举:抬起;奋臂:有力地高举手臂。形容精神奋发。

举世混浊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举手加额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举首加额举:抬起;额:额头。拱手与额相齐,表示喜悦庆幸。

举善荐贤贤:有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举世皆知举: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举手可一举手就可拿到。比喻极易取得。

举手扣额举手拍额,表示庆幸。

举世莫比人世间没有可以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稀有少见。

举手投足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世无比人世间没有可以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稀有少见。

举世无敌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举世闻名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着名。

举世无伦伦:伦比,类比。人世间没有可以没有可以类比的。形容稀有少见。

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举手相庆指举手加额,以相庆贺。

举手摇足摇足:晃脚。举举手,晃晃脚。比喻时间短促。

举十知九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举手之劳一举手那样的辛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举无遗策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举无遗算举:提出;算:谋算、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

荐贤举能举:推荐。选拔推荐有都能有德行的人。

举贤任能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贤使能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举一废百举:提出;废:弃。提出一点,废弃许多。指认识片面。

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要删芜要:主要部分。芜:杂乱。选取重要的,删除杂乱的、没有条理的。多指写文章时应抓住重点。

举眼无亲抬头看,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孤单无依,人地生疏。

举要治繁要:主要部分;治:治理;繁:芜杂。指做文章时,应抓住重点,把芜杂的部分加以修改。

举止不凡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举直错枉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举直厝枉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同“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止大方举动不俗气,不做作。形容人行为动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举止失措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举踵思慕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举踵思望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举足为法形容人的行为高尚,为后人所效法。

举止娴雅娴: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举止言谈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

举止自若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口举手画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

毛举糠秕毛举:琐碎列举。糠秕:谷类废弃不可食的部分。比喻不厌其烦地列举琐碎的事或没有价值的事物。

毛举缕析详细列举,详尽剖析。

毛举细故毛:琐碎;细故:小事。指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毛举细事毛:琐碎;细事:小事。指烦琐地列举细微的小事情。同“毛举细故”。

毛举细务毛举:琐碎列举;细务:小事。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龙举云属比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同“龙兴云属”。

龙举云兴比喻王者兴起则必遇贤臣良将。同“龙兴云属”。

龙兴凤举比喻王者兴起。

轻动远举指轻率出兵征讨无方。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轻举绝俗犹言避世隐居。

轻举妄动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