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2)

2.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知人论世的解释

4.知人论世是谁提出来的

5.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试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2)

知人论世下一句-知人论世

试析“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

尽管“知人论世”是作为一种批评精神或者元批评方法意义而存在。它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但究其实质,它的基本内涵还是非常明确的。一般可以从“知人”、“论世”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解析。

 “知人”即研究、了解、理解诗人或者说诗文作者。其中“人”在此有双重所指。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二是作为个体的人,特别是艺术的创作者,其特定的主观条件,如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

 “论世”中的“世”也有复合的内涵,它指向诗人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仅社会的涵盖面就已相当宽泛,如经济的兴衰、政治的治乱,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风俗习惯,等等。

 从文学一般性原理,“知人”涉及的是文学四要素中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即创作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由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规定着作品因而对其人其事的研究成为理解作品不可或缺的环节。“论世”则关系四要素中的“世界”,是要研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土壤的联系。根据现有文学理论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认可,作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存在联系,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或隐。如楚辞伟哗奇瑰之风格,受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处士横议的放言恣肆的时风影响;而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的形成,又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密切相关。既然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解诗者了解时代和社会对其影响;而从这种影响中又可获得考察分析作品的风格和意蕴,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即使不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或唯一途径,至少也会是对作品人幽探境的有力向导。如阮籍的《咏怀诗》,一向被认为隐晦难解,钟嵘一言概之“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以后不断有类似看法“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世而下,难以情测。”(宋代颜延之《咏怀诗注》)倘若“知人论世”一番,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却难言的心境,有助于理解诗作中隐藏的`深深的悲哀之情。正如章学诚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因此“知人论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之上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知人论世”说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批评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思想深入人心,既然“文”一定负载和传达了“道”,那么将“道”破解和揭示出来自然是批评不可推脱的责任。“人”、“世”由此成为对“道”的理解最为重要的依据。加之中国文学中“诗史”观源远流长,孟子本人便是最早将“诗”、“史”并提之人:“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由他始在中国文化中,“以史证诗”、“以诗证史”比比皆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知人论世”在批评史上往往还起着纠“以诗为技”之偏,保证了诗歌深远内涵的传达和表现,而不致沦为文字的游戏。

 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学自身特点看,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诗歌创作上的特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色,这种特色表现之一在修辞层面、审美方法层面及文学创作方法层面上共同强调比兴、引典用事等等,最后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故而中国古典作品,主要是诗,多为言简篇短,意义深邃之作。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这种借言他物、实抒己情之法,仅在文字表面难以获得诗之意蕴,需要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破解,作为“人”的诗人自身境况、与作为“世”的时代社会境况自然成了可靠的依据、至少也是有效的导入途径。如《毛诗序》开篇即言“《关雎》,后妃之德也。”将《关雎》与后妃之德相连,似乎过于牵强,但既如此附会,又是从何而来?如果考虑到解诗者“知人论世”的原则,当时《关雎》之乐专在后妃之房中演奏,音律平和,故而象征后妃之德一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主观臆测。再如现代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的研究,同样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新解:“《国风》中凡言鱼,皆两性互称对方之度语,无一实指鱼者”,“《诗》言鱼,多为性的象征,故男女每以鱼喻其对方。”。闻一多先生此解。

 便是从“世”的角度,考证了众多“野蛮时代”民族风俗中“鱼”象征意义而得出的结论。若此说成立,又一次证实了“知人论世”在批评中确有其效。所以,“知人论世”实际上为文本的解读和阐释提供了两个视角,它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键就于能在批评实践中屡试不爽,具有实践的有效性。

 正因为此,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成为不可或缺的程序;出版的文学作品,也用注释或前言等形式提供作者和创作的相关材料;即使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人在进行文学理解和批评时,也认真收集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否则在文学阐释的道路上几乎寸步难行。可见“知人论世”的深远影响。

 尽管“知人论世”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还有其合理性依据,尽管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中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批评中还可找到与这一原则密切相关的诸如社会学批评、文化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等等。但“知人论世”并非批评的万能的钥匙,它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自身的理论局限,尤其在20世纪,新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观的不断兴起,更使它受到了史无前例的质疑和挑战。

 如果剔除掉文学批评史中将“知人论世”歪曲到极致,在对“人”、“世”求证的幌子下捕风捉影、乃至凭空捏造之例,因为其实质已悖离了“知人论世”精神,不能将其过强加在“知人论世”头上。但即便如此,也无须遮掩“知人论世”说在文学批评中的有限性。

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如下:

作为文学鉴赏中最为有用的鉴赏方法之一,“知人论世”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先和作者“交朋友”,了解和认识作者,然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和情感。

1、不同的家庭环境。

2、社会环境。

3、思想性格。

“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意义

“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对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及诗歌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了解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有助于破解比兴的本体。

一些文学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甚至被读者认为是无用之词,或者不可理解之语,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韵味。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中的“更能消”一词歧视表达的是伤春和宫然情绪,这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写作体裁。

当读者了解了赵宋王朝南渡后的困境以及作者遭受的打击和排斥,其处境孤危而压抑,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读者表面上不能理解的所谓“无用之词”。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对后世人们文学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起到了帮助读者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意蕴的作用,对于现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的解释

知人论世不仅是成语,更重要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

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

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

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

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

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

品.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说:“惭予

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他

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由进士出身不一样,因

而感到很惭愧.可是杜甫却完全不同,他在《壮游》中

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

堂.”杜甫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梅尧臣考不上,却

半辈子感到委屈.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可

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宋代主要的就是这一条路,即

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

迪功郎”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因此,不知道唐宋两

代的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全不

关心,梅尧臣却痛心疾首.只有了解他们的时代,才可以

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知人论世”,应

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

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朱东润)

知人论世是谁提出来的

“知人论事”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A.孟子 B.墨子

答案:A孟子

补充:

知人论世,拼音是zhī rén lùn shì,意思是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相宜“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孟子的两个重要文论概念,是后世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当人们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通常都是将这两个方法一起使用,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近人王国维曾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讨论过,他说:“善哉,孟子是言诗也,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此其术,孟子亦 言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8]王国维先生将“知人论世”作为“以意逆志”的基础,把以“以意逆志”作为“知人论世”的目的,在其相互作用中,获得文本的真意。人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重建作者时代背景和作者人情品性,然后再通过“以意逆志”归纳出作者之本“志”。如果只看重“知人论世”,事事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那么很可能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如果光看重“以意逆志”,凡事都以己“意”为独断,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臆测作者之“志”。作为读诗解诗的方法,不论人们怎么理解都会有一定的缺憾,只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取长补短、综合起来才会真正的达到诗之真意。中华文明积厚流光,古典文论也璀璨光辉。孟子提出的这两个概念给后世人们解诗带来了极大帮助,但同样也因为其概念本身引起了不少争议。在面对这些争议时,现代学者应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在一些字眼儿上面走极端、钻牛角尖才能实现“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相宜。来源:西江文艺